郭鵬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夯實鄉村治理根基,一些地區出臺了各具特色的村屯(社區)法律顧問制度實施辦法。
在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李宗勝看來,這一制度充分發揮了律師參與社會治理、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懷,對基層社會治理和平安社會建設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隨著村屯(社區)法律顧問制度不斷開展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訴訟途徑解決糾紛和矛盾已經成為常態。”李宗勝告訴《民生周刊》記者,“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所以要加強訴源治理,將矛盾化解在糾紛之前,讓鄰里和諧相處。”
李宗勝調研發現,在一些社區,法律顧問解決問題過于簡單,“未將化解矛盾當作工作任務,而是引導當事人采取訴訟方式解決問題”。
他指出,特別是在同一社區或者同一村集體組織成員之間發生的矛盾,通過訴訟,雖然解決了現實的矛盾,卻造成日常相處的深層次矛盾,而且增加了法院審判工作量。“在農村法律顧問履職過程中,還存在擔任法律顧問的律師沒有深入了解村情村貌,無法深入實際解決問題,個別法律顧問工作蜻蜓點水,不僅沒有起到法治宣傳和服務效果,反而造成村屯法律顧問走形式、講過場的負面影響。”
李宗勝建議,深入推進“楓橋經驗”在村屯(社區)法律顧問制度貫徹執行,將化解糾紛矛盾作為村屯(社區)法律工作的目標和導向,強化法律顧問工作實現避免“小糾紛變成大矛盾、大矛盾演化為惡性事件”的理念,努力將矛盾通過法律服務就地化解。
同時,強化村屯(社區)法律顧問日常管理和考核,在村屯(社區)法律顧問基礎上,建立由資深律師、法官、檢察官、人民調解員組成的流動調解小組,對法律顧問咨詢且未化解的本社區村屯之間的矛盾糾紛,經調解無效的,再引導當事人進入訴訟程序,最大限度地將矛盾化解在基層。
李宗勝認為,應把村屯(社區)法律顧問化解糾紛作為考核目標之一,對通過訴訟解決糾紛且屬于該法律顧問代理案件的,應當在考核中做負面評價,對直接解決糾紛的做正面評價。
李宗勝建議,規定固定時間,比照駐村第一書記做法,落實法律顧問駐村屯實際生活。
“強化村屯法律顧問在村民中的知曉率,在政府購買村屯法律顧問經費中建議單列一筆經費,用于村屯法律顧問在村屯人流密集場所公示信息,讓律師與村民相識。”李宗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