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輝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概念的教學是重中之重,處于核心位置,學生只有把握住核心概念才能抓住數學知識的根本,做題才會順利快速,事半功倍;反之,若學生概念不清,則難以理解。轉化、遷移,事倍功半?,F通過2021年全國I卷第8題,本人對照一年以來的備考側重點與策略,寫下一點反思感悟:高考復習必須回歸概念。
關鍵詞:回歸概念;相互獨立事件;公式法;定義法
以下是2021年高考第8題原題呈現:
(2021年全國卷8)有6個相同的球,分別標有數字1,2,3,4,5,6,從中有放回的隨機取兩次,每次取1個球。甲表示事件“第一次取出的球的數字是1”,乙表示事件“第二次取出的球的數字是2”,丙表示事件“兩次取出的球的數字之和是8”,丁表示事件“兩次取出的球的數字之和是7”,則
A.甲與丙相互獨立 B.甲與丁相互獨立
C.乙與丙相互獨立 D.丙與丁相互獨立
在面對這道高考題時,絕大多數考生沒能做出準確選擇,原因就是本題涉及相互獨立事件的判斷,同學們習慣根據相互獨立立事件的概率計算公式,求相互獨立立事件的概率,本題背景新穎,反過來利用概率計算的結果判斷事件是否相互獨立,高考全國卷選擇題中首次考查此類問題。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在將新課時要講透概念,高考復習時也必須回歸課本,掌握概念。
以下是摘自教材給出概念:設A,B為兩個事件,若P(AB)= P(A) P(B),則稱事件A與事件B是相互獨立(mutually indeendent).并可以證明如果事件A與事件B相互獨立,那么A與,與B,與也都相互獨立。
對于事件的相互獨立,課本概念的介紹并沒有很詳盡,只是通過相關舉例說明:如同時擲一枚硬幣和一個骰子,它們是相互獨立,或同時重復擲一個骰子n次的實驗,是相互獨立性重復試驗,文字里已能判定出是事件發生是相互獨立的,相對簡單直白。所以我們給學生講解概念與使用概念時必須先給事件假設符號A,B,第二歩通過等式驗證P(B|A)=P(B)或P(B|)=P(B)成立后才能得事件相互獨立的結論,即先有等式成立,再定性質。下面以次方法,回歸概念來判斷此道高考題中事件的相互獨立性。請看B答案的判定:
法一,公式法(也可說是定義法,但學生并不易這樣理解事件相互獨立):若P(AB)=P(A)P(B),則事件A與事件B相互獨立。
最后,學生面對此高考題之所以沒有很好解答,是因為平時忽視概念含義的理解所造成的。平時大量的題都是先從文字上理解事件的相互獨立,然后使用在計算中,而這題是因果倒置,出奇不意,暴露部分考生忽視概念學習,淘汰出不會學習的學生,對大學起到很好的選拔作用! 所以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同學們的復習都必須回歸書本,回歸概念,把握住核心概念就抓住了數學知識的根本。經此一題,相信學生和老師對學數學學的是概念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對高中數學概念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