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日炎
摘 要:“雙減”是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而組建校本課程資源庫就是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旨在滿足學校師生對教學資源的需求,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推動學校各方面的發展。而初中信息技術創客教育簡單而言就是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所需知識、能力等。本文將依據當下國內“雙減”政策大背景,從初中創客校本課程角度出發,為提高學校教學效率,在順應落實“雙減”政策的情形下提高學科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自主能力,對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庫進行研究。
關鍵詞:“雙減”;信息技術;校本資源庫
校本課程資源庫對于學校而言,本就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對教師教學及學生導學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學校通過資源整合,使教師教得輕松,同時在資源海洋中,引導學生獲取知識、活躍思維。而在初中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在本就該減少學生課業負擔的情況下,發掘他們的活躍創新思維,目前最佳肯定就是提高教師及學生各方的效率,而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庫則是巧妙的方式。那么如何對其進行組建實施,就是當今廣受討論的議題。以下將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發表對“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庫”的見解及探究。
一、共享教學資源
隨著信息技術課程的不斷發展,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資源庫早已成為發展之趨,共享教學資源是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方式。對于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資源庫的進行絕非一蹴而就,一切都需要教師、學生以及技術人員的不斷交流探討,需要學生切身感受當下資源共享方式的優劣,需要老師根據實際案例對教學方式內容進行調整和探討。而在“雙減”的當下,教師必然要調整教學方式,在初中創客教學中的活躍思維也不容懈怠,既要給學生們減壓,又要保持并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共享相關教學資源就成為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庫的大前提。
二、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共享教學資源最為明確的目的,就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教學教材更新極快,縱使優秀教師應對教材更新也有較強適應能力,在信息技術的不斷變更的沖擊下,也會占據教師準備教學的大量時間。而學校先要對教學資源的進行掌握,再對各個教師進行資源分發和任務分布,使教師利用少量的時間進行有限的學習研究,而大量的時間進行交流探討與互相學習,開展教學資源共享從而初步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庫,更高效率的達成教師之間的共同進步。作為開展初創課程的教師而言,消化新興的信息技術原理和研究,課堂之外的教學資源交流,會更加利于教師發現優秀的教學模式,以及優化教學內容。
例如,在學校的以往的實際教學案例中,自動報警器作為觸發某一條件就會進行自動的報警的感應裝置,在生活中自然是多處都會有此需求。那么當某一環境對現有的自動報警器做出否定,這一事物必然會有新的研究和發展。那作為初創教育的教師,本也應該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那么秉著“一加一等于二”的道理,五十名教師的總和就是五十個教學想法。以自動報警器為例,只需學校部分教師對其原理進行拆分理解,部分教師對不同環境進行假設優化,部分教師對教學傳授方式進行調整創新,隨即學習對信息技術課程現有資源集思廣益,達成一定程度上的資源共享,并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多方對同一問題進行交流探究,每人一個想法也可以整合成多個想法,事情往往具有多面性,而多人探討可以使其考慮得更加全面,少了更多的試錯時間成本,必然是提高教師教學效率的方式。對于學校而言,也就像是一個團隊,教師進行教學資源共享,旨在提高效率服務學生從而發展團隊,在信息變更迅速的當下,這無疑也是學校加快發展不可或缺的過程。
提供學生學習平臺
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設計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能力,而搭建學生學習平臺是一種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在雙減的大背景下,學生作業和課外培訓負擔減少,眾所周知,高效學習的方式便是初步認識加鞏固學習,如果二者能在學校進行完美落實,那對學校教學而言無疑是成功的。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正是處于對事物充滿好奇與精力的時間,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初步介紹并激發學生的興趣,學校提供學生學習鞏固平臺是完全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發展。
例如,教師在對“智能風扇”裝置進行教學時,初中學生能學會智能風扇的種類及其原理有初步的認識,此時學生必將短期對“智能風扇”產生興趣,一款產品的出現必然是隨著人們需求的變化而產生的,初創教學本就是使學生對產品了解的同時,產生興趣并添加自己的理解從而使產品創新發展,學校在“智能風扇”課程結束后,同時投放相應的課程在學生的學習平臺上,讓學生對于多款智能風扇進行進一步的了解。風扇作為每家每戶都擁有的日用品,激發學生興趣并提供學習平臺,鼓勵學生發現身邊痛點,讓學生參與其中往往要比教師課堂片面推動,以及強硬任務發布更為有效。
學校為學生提供學科內容學習平臺,將優秀教學資源向學生進行共享,是為了在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壓力的情況下,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引導學生以課堂為起點對課外興趣進行發展,并且保證學生維持思維活躍,促進學生的深入學習。教師教學能力的加強,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必然會使學校信息技術教育受益。而進行教學資源共享是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庫不可省略的過程。
四、鼓勵自主創新
鼓勵學生自主創新,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討論習慣,發掘學生的創新思維,對進行初中創客課程的學生而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交流變得頻繁,教師要為學生思考、探索、創新等一切思維提供足夠的空間。在課堂當中教師要和學生進行討論,也可留出空間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討論的過程實質本就是互相競爭、互相誘導以及互相活躍思維。教師可以疑問的方式拋出知識點,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這樣也有利于教師對知識點的過渡,可以更好的在課堂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不知不覺的接收部分枯燥的理論知識。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對于“智能手環與手表”進行講解,旨在讓學生們了解智能穿戴的發展現狀,并且熟悉智能手表等的工作原理。現實中生硬枯燥的講解普及,是無法抓住部分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這時候老師拋出問題,從“有沒有人使用智能手表”到“你的智能手表有哪些功能”去誘導學生思考,例如也可以將智能穿戴的發展從后往前講,先提問知曉學生生活中接觸的智能穿戴,再往前追溯例如“在前幾年的時候智能手表并沒有這項功能”,從而自然的過度到“人們是如何達成這項功能以及工作原理”,教師善于拉近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培養討論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校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其次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在課堂中學生某一知識點提出質疑,作為學生自然是渴望得到認可和肯定。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就算學生發出的質疑,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也可對其發言進行鼓勵和表揚。創新都是在不斷否定中產生的,而質疑的聲音往往是否定的開始,學生發出質疑往往也說明學生對此知識點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學生對問題有思考,正是創新思維培養的結果,這是需要教師去保護并且發展的。
例如,在實際教學案例中,智能燈泡有許多種,學生需要認識各種類和功能的智能燈,也要學習日前常用智能燈的原理,學生對“智能燈在有人的時候是不是就會一直亮”提出疑問,甚至會在教師講解工作原理時對不理解的部分提出疑問,如果部分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直接反駁,很有可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如果教師此時對學生進行表揚,表揚學生提出疑問是很好的現象,表揚學生勤于思考,表揚學生勇于提問。若是疑問不存在價值,也可先鼓勵再進行解釋,比如“這位同學提出疑問很好”然后再對問題加以解釋,對此問題進行延伸問一個相似原理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持續思考,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對此原理進行自我梳理,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只是作為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的一個部分。
總之,尤其對于初中的學生而言,思維還處于活躍階段,學校需要鼓勵并開發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創新是民族的靈魂,在信息技術方面,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需要被培養,而學生的創新能力往往依賴于學校的創新教育。無論是引導學生討論而培養創業意識,還是鼓勵學生思考和調動學習積極性,還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多種教學方式都是需要學校根據學科特點圍繞以培養學生為最終目的去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庫,教師對教學方法進行多加研究、交流和實踐,總結出一種適當的方法去融入教學實踐而產生效應。
五、開展活動實踐
學校本就應多加開展活動實踐,學生不應該僅僅拘泥于課本知識。尤其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生而言,更需要在實踐活動中深入學習書本知識。了解產品的發展現狀,了解產品的工作原理,這些都只是實踐的前提基礎,讓學生從課本走進現實的,往往只能是實踐活動。在初中創客課程中,學習的不僅僅的先進的科技實用產品,更多的應該學習如何讓某一事物更加先進實用。就算作為初中生,學校最重要的是初步培養其創新意識以及初步認識大量創新產品,但適當的實踐活動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應用和動手能力,更加易于學生對已具有的創新想法進行實踐,所以意識培養和實踐鞏固是不可分割的。
例如,針對已有教學案例“自動門鈴”教學進行活動開展,教師對此進行基礎原理講解,并且給學生觀看原理的清晰的實踐流程,學校可以通過讓學生表達自己對“自動門鈴”的看法、是否有無法滿足的痛點,通過實踐活動來廣泛集中學生對“自動門鈴”這一創新產品的利與弊,發現問題并且想辦法解決問題,就是創新的開始。學校也可以讓教師帶領學生添加自己的想法,進行制作簡易自動門鈴電路,并不一定需要學生進行創新制作出完美的產品,主要為了鍛煉學生的思考和實踐,對此知識必然會完全理解,并同時產生自己的看法。
實踐出真知,學生或早或晚都會進入實踐當中。學校開展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對某教學事例產生更深層次的了解,并且對學校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庫也是具有一定優勢,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動手能力,也能夠更加迅速的發現產品在生活中還存在的痛點,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從而促使組建信息校本資源庫過程的完整。
綜上所述,校本課程本就是教學資源的不斷整合與共享的過程,而信息技術創客課程中本就該以學生為主體,更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豐富教學資源,讓其能夠對事物產生好奇興趣,通過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創新自主能力。而在雙減背景下,學校組建信息技術校本課程資源庫,更加利于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快速對學校教學水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志佳. 小學創客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D].河北大學,2021.
[2]曾艷.高中信息技術學科創客式校本課程的實踐研究——以“創客工坊—3D建模”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1,22(06):50-51.
[3]謝慶生. 小學創客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D].西南大學,2020.
[4]王勇.創客教育校本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究——以東莞松山湖實驗小學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20(11):4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