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菲
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交匯期,在數字經濟背景下,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融合信息通信技術,以5G、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為代表的新型業務逐漸活躍于經濟舞臺。在對數據價值大幅提升的過程中,數字經濟成為當今社會的新型經濟形態。近年在經濟受到新冠疫情的沖擊下,數字經濟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由數字產業化到產業數字化,為經濟復蘇發展提供了強勁動能,成為了當今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也成為了經濟快速增長和轉型的重要驅動力。
近年來,丹東的數字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數字網絡設施不斷完善,數字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傳統的一、二、三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治理數字化、智慧城市初顯成效,數字經濟已成為拉動丹東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1.發展優勢
(1)數字網絡基礎
截至2021年上半年,丹東市光纜線路長度為7.7萬公里,寬帶接入用戶為74.8萬戶,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144.12萬個,其中接入寬帶的用戶總數的99%為光纖接入用戶。丹東已建成開通4G基站9893座、5G基站1394座,物聯網基站數量770座,終端用戶151.5萬戶。已實現行政村光纖寬帶通達率99%、4G信號覆蓋率99%。5G網絡初步實現對重點區域、交通樞紐的覆蓋。
(2)數字產業基礎
丹東電子信息制造業產品主要集中在電子整機、集成電路及分立元器件、電子元件、電子材料和電子儀表等。其中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主要有東方測控、通博測控、金洋科技、通博電器、思凱科技等企業,產品方向主要為冶金、礦山、建材、煤炭、能源等領域數字化系統及信息技術服務。截至2020年底,丹東擁有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企業90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戶,2020年產值達21.2億元。
(3)數字應用基礎
2020年度政府支持重點企業發展工業互聯網項目10項,項目開工率達到100%,完成率達50%。組織申報省級“5G+工業互聯網”示范工廠24家、示范園區5個。建立了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共進,實現了傳統實體經濟與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截至2020年底,丹東地區具有電子商務企業500余家,網店1.1萬個,電商從業人員12萬人,其中涉農電商10萬人,各類電商平臺40余個,電商產業園(孵化基地)8個,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3個,鄉村電商服務站點150余個,全市擁有電商快遞物流企業36家,2020年電子商務網絡交易額實現248億元,同比增長9.2%;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9億元,同比增長10%;跨境電子商務網絡交易額實現8.5億元,同比增長7%。
丹東緊隨智慧農業發展,特別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利用直播、微店、線上超市等網絡平臺為農民銷售農產品打通新渠道。以丹東的九九草莓為例,每年線上草莓銷售量占銷售總量的90%左右。工業信息化融合步伐加快。通過打造工業互聯網標桿企業,推進工業信息化融合,逐步形成產業聚集示范效應。
2.發展劣勢
(1)數字產業數量和規模偏低
電子信息產業由于投資能力、技術水平、市場門檻等多重因素限制,總體發展水平不高,還不能真正、迅速融入世界集成電路及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核心圈。產業發展乏力,產品品種缺乏新突破,產業規模徘徊不前。受宏觀環境影響,招商引資難,城市總體承載能力、城市人才吸引力有限,缺少高層次技術人才。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沒有規上企業,沒有純軟件企業。
(2)產業數字化水平不高
企業數字化基礎較差,部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存在一定顧慮,擔心投入得不到收益。目前已開展的數字化改造針對性不夠強,區域性企業內部、上下游企業之間、跨領域企業合作生產設備和信息系統仍未完全互聯互通。電子商務領域頂層設計不到位,地區發展不平衡,東港市由于起步早發展勢頭迅猛,而鳳城市、寬甸縣則發展緩慢。
3.發展機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提出要“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遼寧省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也將“建成數字遼寧、智造強省”確立為2035年遠景目標。丹東市政府也積極配合數字經濟發展,在常務會議中審議通過了《丹東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為丹東發展數字經濟提前布局“新基建”。
4.外部威脅
(1)應用市場發展不成熟,電子信息制造業短板明顯。電子信息制造業是丹東的支柱型產業,但是其產業數字化程度不足,急需將集成電路裝備、集成電路封裝、新型元器件等電子核心產業快速發展起來,形成完整產業鏈條。為縮短丹東數字經濟發展的“幼稚階段”,進入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就要拓展客戶群體,深度挖掘市場應用,拓寬市場渠道,增強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動力。
另外,在產業數字化方面,丹東依然存在數字服務應用不足,服務范圍較窄現象。互聯網教育、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新零售等方面供給偏低,新業態模式體量偏小,對經濟增長未形成顯著影響。從事互聯網平臺、物聯網技術等數字服務的企業較少,生產效率偏低等現象。
(2)在制定“十四五”規劃中,全國有28個省提出數字經濟發展問題,隨著區域競爭日趨激烈,各省市都非常注重數字經濟的發展,但是東西部地區的資源條件和經濟基礎差異較大,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的側重不同。以貴州為代表的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通過優先發展大數據產業來發展數字經濟實現經濟增長的彎道超車,以長三角為代表的經濟發達地區則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開放區域和人才聚集模式完成數字經濟的升級。丹東地處遼寧地區,其經濟競爭能力偏弱,如果不能有效的發展數字經濟,自身資源在其極化效應下面臨不斷流失的危機。
(3)數據的價值化是數字經濟的基礎,數據要素已經成為和土地、資本、技術一樣重要的生產要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明確指出數據要素是生產要素的基礎,具有戰略性地位。我國目前已在京津冀、長三角、成渝三大區域形成數據采集體系,在河南郟縣等地孵化出數據標注村或園區。與之相比,丹東地區明顯建設滯后,缺乏數據匯聚、流通、挖掘、應用的有效平臺。尚缺少數據應用在產業鏈各個環節,產品生命周期的各部分時期的深度融合,數據市場不活躍,參與主體實力不強。
1.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數字經濟要素保障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已成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各省、市均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及發展數字經濟,丹東想贏得數字經濟發展先機,開創新發展格局,需要彌補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1)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全面推進5G網絡建設,提升網絡覆蓋水平。(2)在城鄉基礎設施、城市治理、倉儲物流、工業生產、生活服務等多領域進行NB-IoT窄帶物聯網試點的應用,建設應用感知系統,打造萬物互聯的“智慧城市”雛形。(3)加快構建工業互聯網,促進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廣覆蓋、高可靠、可定制、大帶寬的工業互聯網絡基礎設施。(4)圍繞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需求,建設全市新型智慧城市。積極建設鐵路、公路、機場等智慧交通,建設以無線、有線、衛星覆蓋的智慧廣電設施,利用物聯、遙感、可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智慧水利設施,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向數字化升級。
2.著力推進數字產業化,提升數字產業優勢
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同時在電子信息制造業推進工業軟件產業。在新冠疫情期間,線上辦公、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數字化治理等新型業態模式成為穩定中國經濟的壓艙石,為經濟復蘇提供了動能,展現了數字經濟旺盛的生命力,因而更需要加快數字產業化進程,培育數字經濟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積極培育大數據產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和孵化培育,利用現有數據中心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園和電子信息產業園共享資源,共建大數據產業基地。
3.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和互動
(1)建設智慧農業應用。建設智慧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平臺。在生產端嵌入智能化系統,對接農情監測、農田遙感、農業專家、環境氣象等檢測系統;在生產環節重視人工智能在種植、畜牧以及漁業智能化的應用,尤其在精準施肥、智能灌溉、病蟲害防治、農作物長勢監測等方面的智慧農業的推廣與應用;生產后端引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強化農產品質量追溯和監管能力,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對接現有20個涉農業務數據系統,建設滿足農業服務內容、服務對象各方面需求的綜合性大數據分析平臺。
(2)推進數字技術深度滲入制造業。促進制造業的智能、高端、綠色化發展,加快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部署,以企業云應用到工業互聯網加持最終實現智能制造為發展路徑,全方位拓展信息技術應用場景,推動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使企業從產品研發設計到生產加工、經營管理、銷售服務等業務完成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制造業企業數字賦能,創建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示范基地,打造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
(3)提升服務業的智慧化程度。利用數字技術從物流、電子商務、健康養老、旅游等業態入手使生產服務業、生活服務業完成升級改造。建設跨運輸方式、跨部門、跨區域數據共用共享的智慧物流園區。創建省、市級電商直播示范基地,著力培育優質企業和品牌,提升網紅經濟。積極申報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打造東北亞跨境電商區域中心,加強與大型跨境電商平臺合作,落實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打造“丹東絲路電商”。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整合現有農村各類電商平臺,運用微店、網絡直播等多媒體形式,加大農特產品宣傳銷售,建設市、縣、鄉的農產品運營中心以及農、副、特產品電子商務集群。立足丹東邊境城市旅游資源、紅色旅游資源優勢,建設虛擬博物館、文旅大數據平臺,利用數字技術形成了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混合聯動的智慧旅游。
4.加快數據市場化建設,提升數據價值化水平
建立健全數據采集、整合、交換、開放、共享的長效機制,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使政府數據、社會數據高效匯聚,充分開發、合理利用。
(1)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優化完善政務資源信息目錄、基礎數據庫、政務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功能,加快推動各地區各部門之間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建立開放的數據體系,構建公共信息資源開放平臺,穩妥推動政務數據資源開放。
(2)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搭建工業、農業、教育、安防、交通、城市管理、公共資源交易等大數據應用平臺,提高數據質量和規范性,豐富數據產品種類,提升公共服務。
(3)加強數據資源整合使政務大數據與民用、商用大數據協同發展。加強政府數據與社會數據的對接合作,拓展數據資源采集渠道,共建社會數據采集體系。提高數據采集維度、提升數據質量和鮮活度,實現社會數據和政務服務數據的有序采集。
5.完善治理數字化,推進智慧社會建設
(1)政府部門是大數據的重要生產者,通過數字化運營和系統工程理念,以大數據應用為基礎,創建網絡應用全覆蓋、高度信息化、服務整體化的“數字運營型”政務管理運行新模式。進一步完善一體化政務云平臺、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搭建公共信息資源整合開放系統、構建政府數字化標準體系。充分利用云應用、一網通辦、政務平臺和多種政務服務應用構建形成“1+1+1+N”的政務信息系統。
(2)以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導向,加快智慧社會建設
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建立數據應用模型,促進信息化成果與公共服務深度融合。首先,構建智慧社保服務體系。以“一網一庫一卡”為重點進一步建設市級就業和社保信息資源庫,將數據匯入遼寧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和公共就業服務平臺,逐步實現各類公共服務事項“同城通辦”。其次,推廣智慧醫療,在加強監管的條件下,鼓勵互聯網醫院的發展,提升醫院現代化管理水平。提升基層、縣域醫共體業務云平臺一體化、智能化水平。再次,加強全市統籌,依據“2+6+N”的頂層設計模式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建設城市數據中臺、數據共享與交換管理系統,建立智慧城市基礎信息資源庫,建設重點領域主題數據庫,匯聚政務、社會、產業、互聯網等領域數據,整合交通、安全、環境等智慧城市系統,實現系統互聯、數據共享,建設智慧城市領導駕駛艙,打造“城市云腦”。
綜上所述,隨著數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可以有效地提升地方經濟的發展速度,發展數字經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彎道超車”的有效途徑。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加速實現丹東經濟創新發展,政府應該大力推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推進數字產業化,提升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程度,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加快數據市場化建設,提升數據價值化水平,完善治理數字化,推進智慧社會建設,這樣才能為丹東經濟的良好發展提供穩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