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燕清,梁和彩,伍淑兒
廣東同江醫院消化內科,廣東 佛山 528300
胃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表現為吞咽障礙、胸骨后疼痛等,且呈進行性加重,發生率及死亡率較高[1-2]。外科手術是治療胃食管癌首選方法,胃食管早癌患者經外科治療后可獲得良好預后,能夠有效延長生存期,配合其他療法綜合治療,甚至能達到根治效果。內鏡手術是治療胃食管早癌的常用術式,較傳統開放術式手術創傷更小,可減少嚴重并發癥的發生,術后恢復更快[3]。胃食管早癌外科手術仍具有侵襲性,臨床操作較為復雜,圍術期需加強護理干預,以盡可能改善患者預后。加速康復外科(ERAS)理念是一種先進的外科護理理念,可通過優化圍術期護理措施,減輕手術造成的不良影響,促進術后康復[4]。基于此,本研究在行胃食管早癌內鏡下治療患者中采取基于ERAS 理念的護理干預,分析其對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8 年3 月—2020 年8 月廣東同江醫院收治的82例接受胃食管早癌內鏡下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1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中男22 例,女19 例,年齡28~73歲,平均年齡(49.09±7.11)歲,腫瘤最大直徑12~45 mm,平均直徑(23.96±5.33)mm。對照組中男23 例,女18 例,年齡28~71歲,平均年齡(48.77±7.65)歲,腫瘤最大直徑14~44 mm,平均直徑(23.92±5.36)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納入標準:符合《食管癌規范化診治指南(2011版)》[5]中胃食管早癌診斷標準,年齡在18~80 歲范圍內,均接受內鏡下腫瘤剝離術治療,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處于胃食管癌中晚期,合并其他器官原發性疾病,合并認知、精神、智力、溝通等功能障礙,拒絕參與研究或資料收集不全。
對照組采取常規外科護理。術前指導患者完成檢查、手術備皮、腸道準備,術中做好體征監測、無菌操作,充分補液,術后遵照醫囑進行導管管理、并發癥監測等,囑咐患者盡早活動(不強制),排氣前靜脈營養補充,排氣后允許經口進食。觀察組采取基于ERAS 理念的護理干預。(1)護理循證:由腫瘤專科護理小組,以“胃食管癌”“內鏡”“術后康復”等為關鍵詞,進行資料搜索,分析圍術期各環節護理問題及對策,尋求證據支持,制定圍術期護理方案。(2)護理方法:①術前。患者入院后主動與其溝通,進行自我介紹及病房、手術室環境介紹,了解其對疾病、手術的認識及看法,針對疾病、手術、ERAS理念進行宣教,糾正患者錯誤認知。術前每天2 次與患者深入交流,分析其心理狀況,引導其通過傾訴、深呼吸、冥想等進行情緒疏導。術前12 h予以患者口服營養液400~500 mL,術前2 h 服用200~250 mL,禁食、禁水時間分別縮短至6 h 和2 h。②術中。進入手術室前10~15 min 預熱手術室,術中保持溫度恒定(25 ℃),對沖洗液、輸液等進行加溫,術中注意限制補液,根據患者失血量調整,盡可能不超過1 000 mL。③術后。持續進行體征健康的自控鎮痛,疼痛不耐受者加用阿片類藥,同時按壓鎮痛穴位,通過播放音樂、冥想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術后6 h 采用鼻飼法進行腸內營養補充,補充量由少到多,期間讓患者咀嚼無糖口香糖,每次咀嚼5 min,每隔6 h 咀嚼1 次,術后12 h 讓患者飲水,每隔2 h 飲用1 次,48 h 內可經口進食流食,并適當減少腸內營養供給量,排便后完全經口進食;麻醉清醒后指導患者正確咳嗽,之后進行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訓練,15 min/次,3~5 次/d;患者術后清醒后幫助患者按摩四肢,6 h 左右輔助進行被動關關節活動,16 h 左右床邊坐起,進行下肢放松訓練,嘗試下床站立,24 h左右下床活動。
比較兩組患者心理應激、并發癥及術后康復情況。(1)心理應激。于護理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6]、抑郁自評量表(SDS)[7]評價,每個量表各20 個題目,采取4 級評分(1~4 分),最終評分=總條目粗分×1.25,滿分為100 分,評分高則心理應激嚴重。(2)記錄兩組患者胸腔積液、腹脹、肺部感染、肺不張等并發癥發生率。(3)記錄兩組患者術后下床活動、肛門排氣、疼痛緩解及住院時間。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評分均低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應激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應激情況(±s) 分
a表示與組內護理前后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值P值SAS護理前54.23±5.58 54.76±5.15 0.447 0.656護理后40.06±6.31a 34.62±5.04a 4.313 0.000 SDS護理前56.05±4.98 55.77±5.39 0.244 0.808護理后41.42±6.03a 35.08±6.21a 4.69 0.00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例 (%)
觀察組術后下床活動、肛門排氣、疼痛緩解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s)
組別對照組(n=41)觀察組(n=41)t值P值下床活動(h)32.41±6.67 23.48±4.65 7.032 0.000肛門排氣(h)42.75±7.33 34.25±6.79 5.447 0.000疼痛緩解(d)3.78±0.53 2.97±0.45 7.460 0.000住院時間(d)10.58±1.91 7.84±1.17 7.833 0.000
胃食管是消化系統重要部分,主要負責將食物向胃內推進,發生癌性病變后會直接影響患者進食,導致營養不良等,死亡風險較高[8]。內鏡下微創術是治療胃食管早癌的常用術式,效果確切,預后良好[9-10]。但癌癥及手術均會給患者身心造成負面影響,導致較強的心理應激反應,不利于手術的開展,影響術后康復效果。
常規外科手術護理側重于手術治療方面的護理,屬于被動護理模式,缺乏靈活性及全面性,存在較多的薄弱環節,影響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SAS、SDS 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術后下床活動、肛門排氣、疼痛緩解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這表明基于ERAS 理念的護理干預在促進行胃食管早癌內鏡下治療的患者術后康復中效果確切。基于ERAS 理念的護理干預是以循證醫學為指導,根據具體手術類型進行圍術期護理措施優化,最大程度降低手術風險,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11-12]。術前加強對胃食管早癌患者心理狀態、負面情緒、認知等方面的干預,可改變其對疾病的認識及態度,減輕心理應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應,以及對手術及護理配合度造成的影響。良好的營養狀況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的必要條件,術前縮短患者禁食時間,充分補充營養液,可有效補充圍術期損耗,還可提升腸道耐受性[13]。術中綜合保溫及限制補液,可減輕腸道麻痹,配合術后早期腸內營養與經口進食,可刺激胃腸道蠕動,加速術后排氣,減少腹脹等不適的發生,還能夠盡早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促進術后康復[14]。疼痛是術后的典型表現,也是引起患者心理應激、延遲活動的重要原因。臨床對患者采取藥物鎮痛、按摩鎮痛、轉移注意力等綜合鎮痛方案,可減輕疼痛程度,改善心理應激反應,促使患者積極進行術后咳嗽、呼吸訓練,利于改善呼吸功能,降低肺部感染、肺不張等發生風險。配合早期、階段性運動指導,可促使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進而改善全身代謝循環,加速康復進程。何海權等[15]研究發現,在胃食管癌外科治療患者圍術期護理中采取ERAS 模式,可有效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似,進一步證實基于ERAS 理念的護理干預在胃食管癌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然而本研究樣本容量相對較少,未對患者遠期預后進行觀察,臨床還應擴大樣本容量及觀察時間,進行深入研究,為促進胃食管癌患者術后康復提供更專業的指導。
綜上所述,在行胃食管早癌內鏡下治療的患者中采取基于ERAS 理念的護理干預,能夠減輕患者圍術期心理應激反應,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縮短患者術后康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