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夢琴,劉 穎
(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規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旅游資源是能對旅游者產生旅游吸引力并為旅游業規劃開發產生經濟效益的現象和因素。旅游資源空間結構一直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合理的旅游空間結構為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提供了明確的方向[1]。
國內外不少學者對旅游資源的定性研究比較多,針對旅游資源的概念、分類等展開詳細的探索,集中在旅游資源評價、特征和保護性開發等方面,如張曉敏[2]基于群組AHP-模糊綜合法,從資源條件、開發條件、生態條件3個方面對陜南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研究。學者對于旅游資源空間結構的研究也較為全面,涉及到不同地區旅游資源空間研究[3]、不同年份資源的空間演變研究[4]以及不同尺度的對象空間變化研究[5]等。例如Fei Fu[6]分析都江堰市主要旅游景點的旅游交通網絡的空間結構;李會琴[7]、李蓉[8]等學者運用GIS分析方法對地區旅游資源進行空間分析。目前針對小地區的旅游資源研究尺度和深度較少,且定性與定量結合研究的方法較為缺乏。
本文借助 GIS 軟件平臺的空間分析功能,采用最近鄰指數法和核密度指數法等方法,對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分布特征進行綜合分析,運用定量與定性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突出旅游資源在空間上的分布差異,并據此提出相關保護性建議,為相關資源合理開發提供決策依據。
仁壽縣隸屬四川省眉山市,位于東經104°~104°30′,北緯29°40′~30°16′,幅員面積2 608 km2,境內地質構造單元處于川西臺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臺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龍泉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全縣西北部,地形地貌復雜多變,氣候溫和適宜,同時縣內擁有黑龍灘、二峨山和樂高樂園等優質的旅游資源。
2.1.1 最鄰近指數
最鄰近指數[9]是測度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的重要指標,其公式為:
(1)

2.1.2 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強度[10]能清晰反映旅游要素在其周圍鄰域中的密度以此來反映密集和分散程度。 其公式為:
(2)
式中:h為在半徑空間范圍內第i處A級旅游資源點的位置;s為A級旅游資源點的具體位置;si為落在以s為圓心的A級旅游資源點。
研究數據來源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資源云官網,選取五級、四級、三級的旅游資源點,將其定義為“優良級旅游資源”,其中旅游資源分類主要依據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8971-2017)《旅游資源調查、分類與評價》,對仁壽縣旅游資源的現存狀況、形態、特征等進行劃分,劃分結構主要包括“主類”“亞類”和“基本類型”3個層次。并借助資源數據庫中的優良級旅游資源點經緯度,整理成Excel數據表導入ArcGIS10.2軟件,生成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分布圖進行研究分析得出相關結論,由于2019年四川省進行鄉鎮合并,官方矢量圖還未測量完成,故本文所使用的矢量數據為鄉鎮合并之前的數據。
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共計69個(見表1),其中主要分布于8大類、15個亞類,分別占旅游資源分類中主類的100%、亞類的48%。優良級旅游資源主要分布于建筑與設施一個主類,人文景觀綜合體、實用建筑與核心設施和景觀與小品建筑三個亞類,共42個,約占優良級旅游資源的61%,說明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種類齊全,涉及多方面旅游資源類型,其中人文景觀較為豐富,數量較多,所孕育歷史文化價值較高,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表1 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統計表
利用 ArcGIS10.2 鄰域分析工具得到仁壽縣優質旅游資源的觀測最鄰近距離,通過函數計算得到理論最近距離和最鄰近指數,最鄰近指數(R)為0.811 1(見表2),數據大于1,且Z值為-3.000 8,Z檢驗值數字高度顯著,說明優良旅游資源點空間的集聚形態較為明顯。

表2 優良級旅游資源最近鄰指數
運用ArcGIS10.2空間分析模塊的Density功能來分析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的空間密度。由圖1可知,仁壽縣全縣優良級旅游資源分布較為零散,主要分布在仁壽縣中部,仁壽縣各個鄉鎮之間的旅游點分布較為集中,呈現出以“黑龍灘鎮、文林鎮”等經濟發達的地區為核心區發展,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良好的旅游市場和完善的基礎設施,繼而推進形成以鄉鎮為核心的旅游資源點集聚區域。
本文運用GIS空間統計和數量統計方法,對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的空間結構進行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涉及到8大主類,15個亞類,說明仁壽縣擁有較多優良級旅游資源,且涉及種類較為齊全,類型豐富。
2)從最鄰近指數來看,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指數為0.811 1,小于1,說明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呈聚集性。
3)仁壽縣優良級旅游資源分布較為零散,高密度區主要分布在仁壽縣中部,其他地區有次密度區,但密度程度較不明顯,說明部分地方缺乏優良級旅游資源。
4.2.1 合理規劃資源片區,形成文旅集聚區
按照仁壽現有的優良級旅游資源格局,綜合考慮仁壽重大文旅項目建設區域,以“特色資源挖掘—文旅項目成片—基礎配套完善—產業融合集群”為主線,形成獨具旅游特色的文旅發展集聚區,涵蓋城市人文景觀、水域景觀和文化景觀等多元化的文旅發展集聚區,重點培育精品核心區和特色旅游區;將高密度區與次密度區的優良級旅游資源進行資源整合,以核心資源進行功能分區規劃,打造主題文旅集聚區,帶動地區旅游經濟。
4.2.2 資源核心價值挖掘,以點串線構建旅游通道
以高密度核心優良資源為突破口,串聯其他資源打造旅游通道。以城市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為主體,以黑龍灘鎮、文林鎮和縣城為核心,依托區域交通干線優勢,挖掘仁壽縣獨特的人文文化體驗,突出人文體驗功能發展康體健身、休閑度假、科普教育等功能,打造集休閑、體驗、觀光、科普為核心的文化旅游通道,發揮優良級旅游資源的帶動作用,主動融入文旅新發展格局。
4.2.3 放大資源品牌效應,塑造旅游新形象
搶抓“一帶一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天府新區等重大機遇,堅持資源品牌塑造和資源價值挖掘。一是塑造品牌價值,啟動A級景區和度假區創建;二是加強知名旅游商品品牌創建。挖掘農耕、手工藝、民俗等特色文化,培育民間工藝品、根雕藝術等眾多旅游商品品牌。三是依托特色產業發展會節經濟。以桃花、梨花等產業為支撐,增加參與性體驗性活動,舉辦富有仁壽特色的鄉村文化旅游節,積極參加申辦國家級和省級旅游會節,打造仁壽鄉村旅游會節品牌。四是發展優良級旅游資源的品牌效應,重點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擴大旅游產品形象,挖掘新興旅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