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中小學教學研究室 鄧家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立德樹人教學目標實現的關鍵。自先秦時代,家國情懷就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不論是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底氣,還是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義,均展現了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在中華民族不斷奮進、不斷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邁進的現在,高中歷史蘊涵了極為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元素,在愛國情感培養及民族自信提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家國情懷素養,是迎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同時也是文明傳承的必經之路。基于此,有必要結合新課程標準改革方案,對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路徑進行探索。
高中歷史教材中的家國情懷,更多的是對歷史賦予學生的社會責任等進行探究。其內涵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素養更側重于學生理想境界的提升,個體只有發自內心地熱愛國家、熱愛民族,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努力;其次,家國情懷素養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責任使命。國家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的奮斗,因此,個體需要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與社會責任感,才能將個人利益與國家發展相聯系,并為更加美好的生活和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家國情懷也是一種信仰,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失敗與坎坷,心懷家國的人在遇到困難與挫折時,擁有更加堅定的信念,也擁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早在2014年3月,國家教育部就頒發了關于傳統文化教育的指導綱要,其中重點強調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各學科教學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教學目標。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內容,指導綱要也對家國情懷素養培養進行了特別說明。新課程標準改革方案也提出,高中歷史教學應基于中國國情,將弘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使命感作為教學重點。所謂家國情懷,既是個體對家庭和國家整體認知的展現,也是對家庭與國家的肯定性評價。
從學科發展角度來說,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素養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根基。首先,家國情懷素養的形成能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提供情感引導,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是家國情懷素養的直接展現,二者在行動方向等方面保持著高度一致。其次,有助于德育教學工作的強化。對于高中階段學生來說,教師需要幫助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而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重點就是,強化學生對家與國的正確認知,提升其民族自豪感。在民族自豪感、使命感的驅使下,學生的精神品質能夠得到培養,有助于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最后,家國情懷素養的培養也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歷史。
所謂形成性評價,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地評價學生,讓學生及時了解其有待改進之處,獲取有效的反饋信息,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后續學習方法等進行調整。形成性評價要求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并在教師的幫助下制定科學的學習目標。一般來說,形成性評價活動的開展有三個過程:首先需要確定學習目標,然后結合教師的反饋信息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判斷與思考,最后,需要總結當前表現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并通過改進縮短這一差距。基于此,形成性評價多應用于具體知識點的學習中。事實上,在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中也可以應用形成性評價。相較于具體知識點的學習,形成性評價在家國情懷素養培育中的應用更多地需要學生內省及教師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觀察,是一個長期性過程。例如,教師在講解中國近代史的過程中,可首先告知學生與家國情懷有關的目標,并據此目標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教師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并通過線上平臺等建立學生的個人檔案,在其中填寫教師對家國情懷教學目標的點評,供學生查看。學生也可以在該檔案內記錄家國情懷感悟,與教師分享自己的成長心得等。在網絡平臺的支持下,學生能更直觀地看到自身的學習成果與家國情懷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從而結合教師點評來調整學習策略,實現教學目標內化。此外,階段性學習完成以后,教師可通過片段講解或主題創作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進一步考查,了解學生階段性家國情懷素養的培育狀況,通過任務完成情況評價學生的階段性變化。
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歷史教學更加強調唯物史觀的教學理論,基于時空觀念將歷史串聯起來,通過史料分析與歷史解釋促進家國教育升華。高中歷史是人文學科的基礎性課程,高中歷史教材中記載的史料客觀性較強,且內容十分現實。基于此,教師可充分結合教材中家國情懷的素材,通過史料分析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懷,促進其歷史認知水平的提升。以“西安事變”的學習為例,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展現了民族大義,團結一切力量抵御外侵,積極推動國共兩黨合作。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寬闊胸襟和政治智慧。除高中歷史教材以外,教師還可以將影視片段作為歷史素材的一部分。例如,《戰狼》系列就用十分典型的好萊塢敘事方式講述了冷鋒“家”的故事與“國”的故事,在國家有難時,他迎難而上,為祖國而戰。這樣極具愛國主義,家國并行的故事情節準確地表達了電影主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能夠通過該電影的觀看,從不同角度對片中主題進行理解,既引發了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思考,也有助于學生以審視的方法看待歷史。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關于祖國的認知,多數學生會先想到學校、家庭。因此,其認知過程大多是從家等十分熟悉的單元開始的,之后逐漸向社會層面過渡。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個理性的認知過程。順應這一發展過程,教師可選擇鄉土資源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一部分,通過鄉土資源與歷史教學的結合,激發更深層次的家國情懷,與此同時,也將高中歷史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銜接在一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基于此,教師可帶領學生對當地的戰地遺址公園、將軍紀念館等特色建筑進行參觀,并為學生講解每個建筑背后的故事,開發更多的歷史教學資源。例如,福建泉州的安平橋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見證了晉東南交通歷史的發展,也孕育出了許多朗朗上口的歌謠。對于大多數安海人來說,安平橋也是樂善好施精神的承載體,早在宋代就有黃護父子接力建造安平橋,再到民國時期,陳清機發展造橋鋪路事業的故事。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安平橋逐漸成為一代又一代安海人善行天下的精神寄托。
對于高中階段學生來說,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不僅是為了促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重要的是迎接高考。作為高中歷史教學的指揮棒,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的歷史考試除基礎知識以外,更加關注“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三個問題。因此,近年來高中歷史考試中關于家國情懷的考量角度更加多樣,所占比例也更高。基于這一教學現狀,教師應重點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系列問題。更直白一點的表述就是,教師需要明確應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例如,2020年北京卷的材料就涉及了沃特·迪士尼的廣告語“世界太小了”和海南用三十余年的時間書寫全國最大改革“試驗田”的春天故事,讓學生結合上述材料對海南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對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作用進行分析。除此以外,2020年全國卷3也要求學生結合歷史材料分析西周政治制度于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由此可見,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不論是高考真題還是模擬練習題,均會涉及中華民族發展對世界發展作出的偉大貢獻等主題,這是對學生家國情懷素養的直接考驗。基于此,教師有必要對相關試題資源進行深度探究,從而讓家國情懷成為學生獨具一格的品質。這就要求教師堅持立德樹人的教學原則,明白家國情懷是核心素養價值的重要展現,循序漸進地挖掘與分析歷史材料內容。
為了讓家國情懷教育更好地塑造學生的品格與氣質,僅僅依靠講授、記憶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既不利于學生對歷史材料內容的吸收,也會降低學生對高中歷史的學習興趣。因此,歷史習題研究與總結過程中,教師可采取歷史與藝術相關或歷史與信息技術的結合方式對題目內容進行還原,通過歷史劇表演、歷史歌曲比賽、歷史紀錄片播放等,讓學生更加真切地體會楊靖宇將軍的英雄氣概,了解中國共產黨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對于高中階段學生來說,這種靈活的教育方式能夠給予其更加強烈的畫面感,有助于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問題作為中心點,從多個維度進行情境創設,推動學生形成家國情懷素養。首先,教師可通過情境再現與問題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創設情境。以“新中國初期的外交”章節的學習為例,教師可首先為學生播放與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等有關的影視片段,或者通過學生最喜歡的Flash動畫展現當時的情境。通過畫面呈現,讓學生自行總結中國近代史和建國初期的國際環境,理解我國為何會提出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引導學生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歷史內容進行分析。視頻觀看結束以后,教師可提問:假若周恩來總理沒有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那當時的中國將面臨何種外交局面?在問題的帶領下,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回顧視頻內容。為引導學生總結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方針的內容與意義,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與當時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與國內建設任務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分析新中國在如此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意義。此時,再次提出問題: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之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有什么變化?通過這一問題的分析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以學生為主體的情景展示,能讓學生更好地應對新時代的要求和挑戰,對中華兒女承擔的歷史責任進行思考。例如,在學習“維新運動的興起”時,教師可為學生播放“百日維新”視頻片段進行情景創設,讓學生對梁啟超、康有為等人的英雄事跡有所了解。之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其中印象深刻的片段進行情景演繹,在一遍又一遍排練、修改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早期維新思想和維新變法的積極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在演繹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體會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不同角色所承擔的民族使命,有助于愛國主義教育環境的營造。
最后,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采用中外對比的方式,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體會本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宗法制”知識點的講解為例,教師可通過FLASH動畫展現兩個不同的場景:1.西方國家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在中國幾乎不可能出現這一情況;2.英語單詞中uncle既可以譯為叔叔,也可以被認作伯伯,brother也有哥哥和弟弟兩個含義,而在中國,大多需要對不同人物的長幼進行區分。通過對上述兩個情景的分析可以得出:西周宗法制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對于中華兒女來,認祖歸宗、尊卑有序是必須的。這樣的情景設置能幫助學生了解專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樣有助于其家國情懷素養的提升。
實踐教學是家國情懷滲透至歷史教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可帶領學生對當地革命遺址等進行參觀,近距離感受歷史氛圍,觀看并感受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高尚節氣。例如,在學習“紅軍長征”相關內容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前往紅軍戰斗遺址開展實踐活動,并在實踐活動結束以后讓學生對自己的感受進行分享,可通過簡單的口頭表達,也可以通過微課、短視頻等方式。此外,教師還可以開展“與老兵對話”的專題教育,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如書信或前文提到的短視頻等,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巨大貢獻的前輩進行靈魂溝通,從而感受來自老兵的奮斗精神,更近距離地接受來自老兵的精神熏陶。此外,教師還可以以“家國情懷”為主題開展讀書會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與家國情懷有關的歷史事跡或書籍等資料,通過不同內容的輸出引發學生關于民族獨立、國家獨立等的探討,拓展高中歷史學習深度的同時也為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創造了條件。
綜上所述,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家國情懷素養培養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展現,同時也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路徑。為最大程度上提升家國情懷素養培養的有效性,高中歷史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多角度地了解中國發展史對世界發展作出的偉大貢獻,進一步提升國家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情境創設、實踐活動等帶領學生體會家國情懷蘊涵的偉大力量,促進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