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第二幼兒園 巴曉玲
在幼兒園教學中,游戲是主要模式。在幼兒園采用游戲教學,原理主要有幾點:第一,游戲對成年人和幼兒的意義有區別,成年人游戲是主動、有意識的娛樂行為,而幼兒游戲不僅是娛樂,同時是體驗、感知和學習的主要形式。因為他們心智和生理水平都處于一個較低的層面,所以,只能選擇以虛擬、假設的游戲方式進行學習。這種游戲化學習是幼兒的成長途徑。因而,游戲教學是與幼兒的學習認知習性匹配的。第二,幼兒的學習觀、發展觀基本還沒有萌芽,他們的主動學習行為其實是自然驅動的,即好奇心驅使、需求驅使或愉悅感驅使。而游戲開放、活躍,具有極強娛樂性,可以使幼兒體驗到較強的愉悅感。而且,如游戲設計中有情境,幼兒還能體驗到需求感。因而,游戲可以有效驅動幼兒主動、自覺跟隨教師學習知識和技能。第三,游戲式學習與課堂講授式教學,除了娛樂性、驅動性差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差異是學習路徑差異。即講授式教學是教師向幼兒灌輸傳導知識、技能,是以教師為主體和主導的。而游戲式教學,其實更應稱之為游戲式學習,學習過程是以幼兒為主體,他們親自參與、親自體驗和感悟。這與幼兒抽象思維較弱,主要通過直觀、感性渠道完成學習的特質相匹配。基于以上幾個原因,游戲教學在幼兒園中得到廣泛運用。但并不是教師只要采用了游戲教學方式,就一定能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達到教育目標。要使游戲教學起到教育作用,需要教師在理念、規律、策略、方法等方面科學、合理地把握。
不少幼兒教師有過這樣的體驗:組織幼兒每天做游戲,通過游戲進行教育,但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逐漸下降。比如,在組織幼兒進行泥塑手工游戲的時候,教師發現有些幼兒根本不動手去做,而在一邊和其他幼兒玩鬧。前兩天他們還很愿意參與,為什么今天就不認真參與了?其實,問題就出在“前兩天”這三個字上。也就是說,教師設計了一個教學游戲后,就把內容、方式固定下來。今天是這個游戲,明天還是這個游戲,后天又是這個游戲,這樣幼兒再喜歡玩游戲,也會厭倦。而且,心性不定是幼兒的心理特征,他們對一個事物的關注時間通常特別短,即便對游戲也是如此。
教師將游戲定式化、模板化,也有其原因:一是惰性思想。設計一個教學游戲并不容易,教師要考慮很多因素才能完成設計。所以,疲于設計新游戲的思想是普遍存在的。二是經濟成本。不少游戲是需要器材、材料、場地等資源支撐的。比如,設計個“小松鼠運糧食過獨木橋”的游戲,運“糧”的扁擔、筐子和獨木橋,都是教師動手制作或購買來的,使用兩次就丟棄,顯然“舍不得”。
幼兒園教育和學校教育有個區別,學校教育是有明確目標要求的,哪個年級、哪個學科,必須完成哪些教學任務,且要達到要求的指標。而幼兒園教育有目標,如“五育”,自理能力、綜合素養等,但基本無硬要求和考核指標,比如,學習美術要達到什么水平、學習音樂要能唱什么歌等。因而,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較少進行有意識、有策略的教育引導,這樣組織游戲教學,除了體育類目標,比如訓練幼兒肢體協調性、運動能力外,其他諸如審美教育、思想教育等教學目標很難取得效果。教師組織幼兒進行團隊合作式的比賽游戲,意圖是培養幼兒的集體觀念、協作意識,雖然幼兒主要是靠體驗、感知進行學習,但他們提煉思想理念的能力較弱,無法獨立將游戲中的體驗提煉為觀點。這樣,幼兒在游戲中,不僅不能表現為越來越懂得合作、團結,反而會因為游戲失利而與其他幼兒產生矛盾、沖突。游戲因為教師失于引領而失去教育價值。
游戲教學不能發揮教育作用,除了缺少指導的原因,還有另一個問題也較普遍,就是教師在設計游戲的時候教育目標指向不清楚。或者說,教師設計游戲或組織游戲的時候,沒有把教育目標考慮在內。出現這個問題,主要不是因為教師對游戲的教學職能缺少把握,而是因為對游戲教育作用的發揮原理沒有掌握,認為幼兒是體驗性、直觀性的認知學習,那么,只要組織游戲,幼兒就能自己通過體悟學習發展。所以,沒有必要為游戲設計目標。游戲具有教育作用,但一個游戲并不能包含所有教育指向。期望游戲能使幼兒的“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是不太現實的。比如,前面提到的泥塑游戲,顯然對培養幼兒審美素養、動手能力具有明顯作用,但它對促進幼兒的身體發育、運動能力少有價值。所以,不否認游戲往往具有多元教育價值,但并不能保證全面性。而教師組織教育,是要保證幼兒綜合、全面、均衡發展的。通過游戲隨機得到教育成果是不行的,游戲教學的目標必須有規劃、有設計,且成系統。
幼兒園教育應避免小學化,這是眾所周知的,在實踐操作中,部分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依然存在。游戲教學出現小學化問題主要不是教育目標層次超出幼兒成長規律,而是游戲的方法、內容、形式不適合幼兒。因為教師對幼兒的心理、智力、能力等因素把握不準確,而教學游戲又是由教師設計的,在設計過程中,難免會存在成人視角。比如,在教學游戲中,教師會經常設計一些智力比拼式的游戲。但此類游戲具有可操作性有幾個條件,一是幼兒的抽象、推理能力達到一定水平,二是幼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三是幼兒能從智力比拼中體驗到愉悅感。幼兒教師設計這樣的游戲,認為很有趣,幼兒一定會愿意參與,但其實,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而且知識、經驗水平也較低,根本無法順利參與游戲。幼兒雖然也爭強好勝,但對智力比拼其實興趣度不高。這樣,幼兒沒能力也沒興趣參與,游戲的教育作用就無法發揮出來。
游戲自身有趣味性,但趣味性的產生因對象差異而有別。成年人喜歡的游戲幼兒不一定喜歡,幼兒喜歡的游戲,成年人會感覺幼稚。所以,幼兒積極參與游戲式學習,并不能僅靠游戲本身實現驅動,而應匹配幼兒興趣取向、心理喜好設計。就游戲的趣味性來說,教師可以把握兩個方向,一是適宜,二是充分。
適宜,就是指游戲的內容、情境、難易、目標等與幼兒心智、需求等對應,特別是興趣點,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幼兒的角度去找“趣味”。即童趣。幼兒的興趣其實很好把握,因為他們的思維簡單而直接,越繞彎的、越接近真實的內容、形式,越受他們排斥。比如,關于對幼兒運動能力進行訓練“運糧食過獨木橋”游戲,教師設計時,一是要追求簡明,不宜在過獨木橋這個環節基礎上又加上鉆洞、涉水等環節。游戲很簡單,幼兒一聽就懂、一看就會,就有較高的參與熱情。然后,教師再加上一個童話式角色扮演元素,讓幼兒扮演小動物,在虛擬的情境下參與簡單的游戲,幼兒就能保持熱情,并獲得愉悅感。
充分,是指游戲趣味性充分。趣味性不充分就無法驅動幼兒。游戲缺乏吸引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變化。因而,教師組織游戲,一定要注意經常對游戲進行創新設計,使幼兒參與游戲時保持新鮮感。這其實與教師的精力、經濟成本投入并不矛盾。因為幼兒的思維較簡單,只要把游戲略加變化,他們就能感到新鮮。比如,獨木橋的成本較高,這個游戲對訓練幼兒的平衡能力又作用突出,但總是運“糧食”就會變得無趣。教師可以將情境進行變化。如,這次是“運糧”,下次變成“搶險”,可以這樣設置情境:“小朋友們,兔媽媽住在河對岸,她的房子不小心著火了。誰能最快把滅火器送過去幫助她滅火?”這個游戲同樣能起到訓練平衡力的目的,而且還融入了安全教育元素。幼兒并不關注游戲器材的變化,他們更關注情節的“新鮮度”。
游戲在設計和運用中有明確、清晰的教育目標指向,是保證幼兒綜合、全面、均衡發展的關鍵。通常,教師設計游戲應先確定目標,然后根據目標去設計游戲,而不是先設計游戲再考慮它能發揮什么教育作用。比如,上面提到過獨木橋這個游戲,其主要作用是訓練幼兒的平衡能力。而在這個游戲之后,教師又組織幼兒進行爬繩索橋的游戲。而爬繩索游戲的主要作用也是訓練平衡能力,那么,對一天的教育活動來說,游戲的教育價值就出現了重疊,而重疊也就意味著沒有時間再去組織其他教育目標。因而,教師應對教育目標有個系統的規劃,以保證幼兒綜合全面發展。今天已經對幼兒進行了體育訓練,那么可以設計一些其他指向的游戲,比如,思想品德、審美能力、動手能力、規則意識等。幼兒教育方向很多,教師要有全局思想、系統思維。
在明確了先定目標、后設計游戲的思路之后,根據目標去設計游戲并不太難。有了清晰的目標,教師只要能把握各種教育目標的達成規律即可。比如,要培養幼兒規則意識,可以設計一個商店排隊購物的情境游戲,也可以設計一個交通安全的情境游戲。如果要培養幼兒的審美素養,美術類、音樂類游戲可優先考慮。此外,生活情境審美游戲也可以嘗試,比如,“給熊寶寶挑漂亮衣服”“給小公主配個好看的帽子”等。在目標指引下,游戲的教育作用發揮也會更清晰、更突出,教師組織游戲時的引導也會更明確。
幼兒的主要認知思維是直觀、感性的,這是采用游戲教學的原理所在。但這會使教師產生了一種誤判:對幼兒教育只能采用直觀、感性方式,完全靠幼兒的自主體驗、感悟,語言引導沒有作用。教師忽視了一點:正因為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弱,他們很難將游戲中的體驗提煉出來轉化為自身的素養或能力。所以,在幼兒游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組織幼兒游戲的秩序、進行安全管理,還應根據教育目標指向適時對幼兒進行語言引導,幫助他們把游戲的體驗強化或提煉為思想觀念。如在“小老鼠抬轎子”游戲中,四名幼兒一組抬一個小轎子由起點到終點,比一比哪個小組最先到達。這個游戲也具有一定訓練身體運動能力的作用,但主要意圖是培養幼兒團結協作、互相關照的意識。但在游戲中,一些小組的幼兒發生了爭執:“你跑得太慢了。”“是你跑得太快了,我們跟不上。”“老師,下次比賽我不和小明一個組了,我要和小紅一個組,她跑得快”。通過幼兒的反應可以看出,游戲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反而使幼兒間的關系更不協調。在運用這個游戲的時候,教師要根據目標對幼兒的反應有所預判,不能等幼兒間出現了矛盾再去干預,而是在幼兒游戲過程中主動用語言進行引導。如,“大家看,小明那個組表現最好。四名小朋友都知道相互配合。跑得快的小明有意跑慢一些,和其他小朋友速度一樣。這樣,轎子抬得又快又穩。大家說,他們的表現好不好?”有了教師引導,幼兒再帶著理念進行體驗,就會感悟到“確實,和小朋友協作配合,比自己努力奔跑更能取得勝利”。幼兒通過自身體驗加上教師引領,從而在內心實現了對協作、互助理念的認同。
通常來說,考慮到幼兒的心智水平較低,教師總是獨立進行游戲設計,而并不會與幼兒商議,更不會讓幼兒去設計游戲。其實,在教師的幫助下,幼兒不僅能自主設計、創新游戲,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還經常自發“設計”游戲,而且這種形式還可以起到獨特的教育作用——培養幼兒自主創新思維能力,并進一步提升其參與游戲的主動性。因為游戲是幼兒創設的,從而會產生“主人翁”意識。此外,教師鼓勵和幫助幼兒自主創新游戲,還可以解決游戲小學化的問題。因為游戲由幼兒設計,自然其難易程度和趣味點可能會比教師設計更匹配自身。考慮到教學游戲還要發揮教育職能,而幼兒自主創新游戲是沒能力將教育目標融入其中的。因而,可以采取由教師先設計框架,再由幼兒進行改編的方式,也可以在組織了一次游戲活動后,為了追求變化,“請”幼兒改編。比如,教師為培養幼兒分類歸納思維,設計了一個“給不同顏色海洋球排排隊”的游戲。將各種顏色的海洋球隨機堆放,讓幼兒將同一顏色的球挑出來歸類擺放。第二次游戲時,教師問:“海洋球有那么多顏色,你覺得還能進行什么游戲?”有幼兒說:“老師,我覺得可以用海洋球拼圖。比比哪位小朋友拼出的圖好看。”教師采納幼兒的建議,將幼兒分組,進行海洋球拼圖游戲。這樣可以對幼兒顏色分類能力進行訓練,而且還具有了審美教育作用。幼兒參與自己設計的游戲,熱情非常高。
綜上所述,游戲由于與幼兒的學習習性、認知規律、興趣傾向匹配度高,而成為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要想使游戲發揮教育作用,教師要注意避免出現定式化、引導少、目標散、小學化等問題。建議教師在運用教學游戲時關注幾點:游戲的趣味性與幼兒對應、游戲的教育目標清晰明確、游戲中注意語言引導、鼓勵幼兒對游戲進行自主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