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云港市海頭中心小學 盧華偉
小學科學是學生科學意識培養的啟蒙課程,在小學教育階段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活動,能有效鍛煉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這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在當前的實際教學中,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沒有太大的學習興趣,原因是覺得教學形式單一、理論知識枯燥。為此,教師應創新教學觀念和教學形式,在課堂中以“做思共生”教育理念為核心,以多媒體教學技術為手段,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為培養更優秀的科學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文對于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的必要性展開分析,并針對多媒體背景下小學科學課堂如何開展“做思共生”教學提出幾點策略,以供參考。
新課改一再強調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將多媒體技術應用在小學科學課中符合當下的教育趨勢,在推動教學信息化發展的同時,還能解決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在充分掌握小學科學課堂現狀的基礎上,認識到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并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信息化的教學環境中思考和動手,從而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多個方面共同發展。多媒體應用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正處于認知世界的初始階段,他們對于新的事物、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正確的引導能讓他們本身的情感、態度和意志力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影響。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多媒體技術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傳統科學課堂中的知識講解過于枯燥,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小,多媒體的應用能以多種形式將知識呈現出來,更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情感需求。其次,多媒體的應用有助于創設教學情境,科學課程與其他課程最大的區別在于有較強的實踐性,很多知識單純地用口頭闡述是理不清的,需要用實驗去證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創設出更逼真的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接受新知識并降低理解難度。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投影儀等設備,在課堂內為學生展示學習資源。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科學意識,教師要合理設計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將探索熱情作為催化劑,以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興趣。究其根本,小學生的年齡段較低,在接受新事物時多會依賴好奇心和興趣。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利用二者,在共同驅動下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探究熱情。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豐富教學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演示科學實驗、將其與仿真技術結合開展模擬教學、指導學生利用多媒體課件自主學習、開展遠程教學等,讓學生在學習中對科學知識產生探究興趣,直觀地體驗到科學學習的魅力。另外,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經常會遇到問題,教師要將其作為“做思共生”的突破口,帶領學生探究和發現,以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熱情。
舉例來說,在學習“點亮小燈泡”一課時,由于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究關于“電”的奧秘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并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首先,課堂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知識,并用多媒體展示視頻,學生通過觀看,發現簡易電路中的燈泡亮起來了,并對這一現象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由此設問:“同學們在視頻中看到了什么?燈泡是如何亮起來的?大家想不想親自點亮小燈泡?”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視頻創設情景,讓學生觀察燈泡從不亮到亮,進而有效激發探究興趣。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后,教師應設計觀察環節,利用課件出示燈泡的示意圖,注意放大燈泡的細節,讓學生認真觀察它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實驗材料中的實物進行觀察,從而降低理解難度。其次,當學生了解小燈泡的組成部分,并理解燈泡為什么有兩個連接點后,教師可以設計探究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行探索如何點亮小燈泡。在小組探究過程中,每4個人為一個小組,其中2人負責動手操作,1人負責觀察并把連接的電路圖畫在紙上,另1人作為小組代表匯報發言。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嘗試了多種電路連接方法,并嘗試用箭頭畫出電流的流向,教師可以鼓勵小組匯報交流,并將探究結果與他人分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模擬電流的流向,引導學生分析并總結為什么有些連接方法燈泡不亮,以便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學生不僅會對科學學習產生興趣,還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發揮“做思共生”教育價值,促進動手創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共同發展。
隨著科技的進步,教育信息化程度在不斷地提高。當前教學背景下多媒體設備已經走進了課堂,合理運用多媒體不僅能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科學課堂中,教師講解抽象知識時可以運用多媒體,通過創設情景、問題驅動等形式,將知識直觀地呈現出來,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并對科學知識產生探究興趣,由此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效解決傳統課堂中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的問題。
舉例來說,在學習“摩擦力”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首先,在課堂中教師要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幾段視頻,如冰壺運動、汽車剎車、在機器轉動軸承中加潤滑油、體操運動員手擦滑石粉等,鼓勵學生嘗試分析這些現象中有哪些力,從而引出教學主題。其次,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摩擦力是怎么產生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推桌子如果用的力氣較小,桌子并不會移動,加大力氣后桌子才開始運動,這是為什么呢?”學生能意識到桌子與地面之間有一種力,也明白在推動桌子時只有所用的力大于桌子與地面之間的這種力,桌子才能移動。但受到知識的限制,學生并無法深入認識到其中的科學原理。教師要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學生桌子和地面接觸,推桌子時桌子沒有動,是因為有摩擦力,當桌子要運動時產生了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就是摩擦力,能否根據這一現象嘗試概括摩擦力的概念。”由此,學生可以在教師的耐心引導下經歷摩擦力概念形成的過程,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再次,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課本中的圖片,設計相關實驗并提出要求:將木塊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測出拉力的大小,就可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實驗操作,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在木塊上放一個鉛筆盒,木塊對木板的壓力會增大,摩擦力是否會產生變化?”結合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再次操作實驗,將得到的數據記錄下來。最后,教師再次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將毛巾鋪在木板上,將木塊放在毛巾上運動,摩擦力是否會產生變化?”學生結合教師的問題,控制好實驗變量,順利完成實驗內容。通過以上實驗,學生可以在對比中認識到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相關,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另外,摩擦力的大小還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學生受到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思維能力尚有不足。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難以長時間地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且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影響科學課堂學習質量的提高,同時也不利于學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出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明白教學目的的基礎上對探究知識產生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設計實踐操作活動,在活動中用多媒體模擬實踐流程,并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讓學生明確實踐目的,促進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舉例來說,在學習“龐大的‘家族’”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有意識地關注昆蟲并提高對昆蟲的研究興趣,教師應有序地引導學生觀察,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首先,教師應利用多媒體展示一首小詩,讓學生讀一讀這首小詩,并想一想這首詩描述的可能是什么。根據小詩中的內容,學生認為這首詩描述的可能是昆蟲家族,教師要順勢引出教學主題并提問:“小詩向我們描述了昆蟲家族的哪些特點?”簡單了解小詩大意后學生發現,小詩中描述了昆蟲的家族很龐大,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它們的身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們對昆蟲這個家族又有多少了解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一起走進昆蟲大家庭。”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約150萬種動物,其中昆蟲的數量和種類最多,約占動物總數的61%。看一看這上面的昆蟲圖片,說一說它們的名稱。”在情境中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昆蟲,學生能對昆蟲種類有更直觀的認識。最后,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在網絡上下載具有代表性的昆蟲圖片,并通過信息技術處理放大它們的細節,課堂中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昆蟲,鼓勵學生數一數它們各有幾條腿,這些腿長在身體的哪些部位,從而總結昆蟲的相同之處,了解昆蟲的共同特點。教師在此基礎上設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枯樹枝、熔膠、小刀等材料,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昆蟲模型,以加強對知識點的了解和掌握。
課堂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科學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課堂學到的知識非常有限,學生在課堂中獲取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因此,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并開闊知識視野,教師應積極地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以實現能力和思維的協調發展。在課外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監管力度有所降低,為了保證活動順利地開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規范實驗操作的同時明確課外實驗要求,以便更好地從中獲取知識。
舉例來說,在學習“運動的快慢”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運動的快慢有準確的認識,教師可以設計課外實驗活動。首先,教師設計一道練習題,用多媒體展示不同的運動方式,讓學生對各種運動速度進行排序。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觀察圖片內容,哪種運動速度最快?將其由大到小、由小到大排列后會發現哪些問題?”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認真思考,認識到在比較運動速度的時候單位要相同。其次,教師設計戶外實踐活動,先利用多媒體展示活動大致流程,幫助學生明確教學目的,使課外活動更具有針對性。教師還可以設計表格,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對走路速度的測量,在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合作精神,在實踐中學有所得。最后,教師在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在數學課堂中已經學過距離與時間的關系,根據速度=距離/時間的公式,完成表格的填寫。在課外活動中,小組成員a可以利用不同的速度走同樣的距離,小組成員b則示范正常步伐與慢一些的步伐,小組成員c用秒表來測量小組成員a和b的運動時間,小組成員d則利用公式和計算器來計算速度。通過小組內的明確分工,學生能夠正確計算出小組成員a和小組成員b的運動速度,進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小學科學教學不僅需要教師的指導,還需要家長的配合,家校共育模式更有助于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部分教師為了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會選擇將課內活動與課外活動相結合,部分內容需要在課堂教學環節完成,還有一部分要求學生在家里完成。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家長應認識到科學活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并主動配合教師順利完成課外活動。教師可以結合教學主題,為學生布置課外活動作業,并在線上與家長分享以圖片、PPT等形式為主的指導教案,讓學生在教師和家長的共同指導下激發對科學知識的探究興趣,并提高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用種子繁殖”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植物的成長過程,教師可以設置觀察種植活動,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展示植物成長的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思維,并設計家庭實驗任務,鼓勵學生回家進行實驗。為了有效落實家校共育,教師應與家長通過線上聯系,幫助家長認識到科學活動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并獲取家長的支持。家長在家里可以為孩子設立實驗場所,購買生長期較短的植物種子,支持孩子種植并觀察植物生長。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家長給予學生更有效的指導,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對導學案進行優化并分享給家長。由此,在種植過程中,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詳細記錄及觀察了解植物的生長情況,為科學探究留下了原始資料,進而有效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感情。
總的來說,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小學科學教師應遵循素質教育理念,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平衡“做”與“思”之間的關系,并借助豐富靈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得到充分的鍛煉和培養,進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為祖國和社會培養更優秀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