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山
(武威職業學院,甘肅 武威 733000)
優秀傳統文化,是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創造的物質與精神文明的綜合,是古代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理念的體現,經過嚴格的時間考驗和歷史檢驗,具有服務社會的本質屬性,具有凝練性、延續性、長遠性等特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構建中,具有積極作用和時代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把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創新擺在重要位置,對其重要意義作出的定性明確,推進其融入了社會主義建設多領域、各方面,并將其作為必修課納入了國民教育體系當中。經濟社會高質量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文化事業并行發展,商品包裝需要承載文化表現。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教育,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促進文化惠民的有效抓手。職業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畢業生既要具備技術特長,也要有文化素養和文化精神,對文化教育引領工作作出積極探索,需要在培養方案、教學模式等方面作出有效創新。本文就優秀傳統文化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實踐體驗方法形式作研究探析。
從國際文化局勢來看,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利用以互聯網等為代表的現代傳播方式,開展文化消費輸出,進行文化擴張侵略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各類不良信息、西方文化以移動通信、新媒體技術等方式悄然侵入校園,導致師生在文化甄別、文化消費等方面出現了偏激甚至錯誤的情況。從國內文化現狀來看,社會文化在繁榮發展的大背景下,文化多元化、文化誤區等一些現象仍然存在,享樂主義、功利主義、崇洋媚外等思想在一定范圍內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且盛行,文化領域面臨挑戰,文化傳承、文化構建、文化教育責任重大。堅定文化自信,打造國際文化競爭新優勢,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生產技術的發展與文化發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傳承技術技能是其主要內涵和特征,教育(教化、培育)的基本含義和本質屬性決定,職業教育的施教理念必須要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樹立,不能界定或偏重于單一的技能培訓,應是文化培育與技術傳授同步進行,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重要意義彰明昭著。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愛國精神塑造學生愛國品質,和合精神教育學生保護自然、仁者愛人,倫理精神深化學生家國情懷、教育學生敬老愛幼,務實精神教育學生躬身實踐、以專業技能服務社會。這些基本精神的教與學,彰顯了課程的重要價值。建設制造強國和技能型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更高的綜合要求,學習理解和認知優秀傳統文化其中蘊含的思想精華、人生哲理,對堅定師生文化自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等多方面都具有培根鑄魂、塑造“三觀”的重要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
理論知識與實踐行為的相互關系以及實踐的必要性重要性,古今中外先賢哲人有諸多經典言論和事例論證。理解實踐體驗教學的作用和意義,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對職業教育有科學準確的認識和把握。職業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類型教育、蘊含全面的綜合教育、培養能力的實踐教育、教授技能的傳承教育、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樹立科學的職業教育理念,是研究并開展實踐體驗教學的基本前提和思想指導。職業教育在整體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教學內容設計中,學生的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課時占一半以上,作為整個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實踐體驗教學符合職業教育辦學理念,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式和人才成長規律相契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來看,課程側重于知識的講解和系統的理論闡釋,歸屬為理論課體系;從學習方式來看,課程側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歸屬為公共基礎課范疇。
職業院校的學生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客觀來講,學習耐性、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加之理論知識存在一定的抽象性等因素,學生易產生枯燥倦怠情緒,導致學習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客觀事實,開展實踐體驗式教學,提高學習的實踐參與度,既能優化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動力,也能有效補齊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短板。從學生學習的具體專業來看,某項技術和技能,都有與之相應的發展歷程和文化背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中,要探索穿插與專業課包含的相關實踐內容,比如,傳統建筑藝術穿插建筑專業方面的內容、古代醫學穿插醫藥護理方面的內容、古代工藝學穿插包裝藝術設計方面的內容等。這些專業知識,既是不同行業發展歷史的概括論述,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聚焦人才培養目標,開展實踐體驗教學,促進專業技能與文化學習融合滲透,將在思想文化引領、技術技能傳承等方面實現過程和目標最優化。
相關著作和教材對傳統文化概述、哲學、藝術、科技等方面作了全面詳實的內容選定和理論講解,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和有效的實踐參考。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體驗學習,宜從以下方面思考探索。
多元智能理論在人類認知理論和傳統智力觀的概念上,基于人類具備解決問題、創造某種產品的能力研究上提出,對智力和智能作出了分開論證,自提出以來,普遍得到教育界的認可、應用和推崇。職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具備生產創造能力的類型教育,由此來看,多元智能理論與職業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文化的發展對人的某項智能生成具有促進作用,人的智能在文化產生方面又有供給作用。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對古代多元文化的梳理、分類以及對其現實價值的挖掘,與多元智能理論列出的人應該具備的多項智能相吻合,也與經世致用、服務社會的務實精神相一致。比如,古代哲學體系對應到人的認知、思維和情感智能;古代文學對應到人的語言表達智能;古代美術對應人的藝術欣賞智能等等。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應該與有針對性地培育學生某項智能、多點式培養學生多項智能結合起來。
實踐體驗教學法有著廣泛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支撐,歷代賢哲對“學思踐悟”的關系多有深刻精辟的辨析。思索實踐體驗教學法,可將其拆分解讀。一是學習實踐,是基于理論理解和思維認識前提下的行為驗證,是認知和實踐相互循環的辯證過程,具有學與思、知與行互動促進的良性特征,文化寬泛而抽象,應用到個體層面,其表現形式需要依賴于行為實踐,這就是學到與做到的相輔相成。二是學習體驗,側重于感受、感知層面,受時間和空間局限,無法親身參與文化創造和文化活動,開展文化體驗引導便可彌補部分不足。通過氛圍營造、情境創設、角色扮演、閉目冥想等方法,激發想象力和發散思維。比如,想象古代詩詞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畫面感,聆聽古代音樂的節奏和韻律,古代禮儀的角色扮演,古人生活方式的模仿,或者畫面與音樂、場景的綜合應用等方式,便能有效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度和體驗效果。
教學準備、教學實施、教學反思是一個完整教學活動的必要環節。教師對課程內容的熟知、對教學進度節奏安排的通盤考慮,是實現良好教學成效的前提和保證。梳理課程內容,宜從面上和點上做到整體把握、有張有弛。一是基于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的梳理,從黨和國家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面上去拓展內容,把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有機統一、深度融合。二是基于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從加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和人文素養教育的度上,立體化開發教學資源,梳理清楚各類傳統文化蘊涵的思政元素,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成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載體。三是基于對內容的梳理凝練,從知識點上探索有效的實踐體驗方式,圍繞人的思維習慣和知識掌握過程,對理論知識點、實踐體驗環節作出合理安排、緊密銜接,實現融合促進、知行合一。
課程思政的目的之一,是推進不同課程形成聯合育人效應,要求在所有專業課中融入思政元素。優秀傳統文化的各知識點作為思政元素,一方面與不同專業課的相關內容有相同或相近之處,再一方面,專業課的實習實訓環節,應加入相應的專業文化因素,這是優秀傳統文化實踐體驗的專業技術支撐。
傳統包裝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覺表現,反映了古人物盡其用的生活智慧和取法自然的審美思想,其涉及到的內容包括食品、文房四寶、工藝品包裝等文化生活多方面,學習傳統包裝,對于了解古代商業文化、器皿文化等具有積極意義。學習研究中國包裝發展史,考證其使用材料(如荷葉、竹子、葫蘆、編織等天然材料),模仿包裝方式和美學規律,取自然材質嘗試開展生活用品包裝,是實踐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在現代包裝設計領域,強調包裝的歷史性、民族性表現,為產品視覺注入文化藝術品位,是設計師樂于研究的內容。現代商品包裝與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具有易于取材的文化實踐體驗載體優勢,注重發現生活中可見的傳統類包裝(如茶葉包裝、月餅包裝等),觀察思考其色彩圖案和包裝方式,從中感悟傳統文化符號的藝術魅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直觀體驗。
據教育部規定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和相關數據統計,職業教育包括農林牧漁、土木建筑、醫藥衛生等19個專業大類和97個專業類。各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文化元素,通過課程思政體系的構建,任課教師均開展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挖掘和課堂納入。按照“三全”育人和協同育人理念,文化素養培育和思想政治引領,應強化施教者教學主導層面的統籌規劃,需要專業課、文化課教師聚焦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開展聯合備課和教學研討,共同找出專業課的文化體驗點;開展教學過程動態溝通協作,找準文化課的專業實踐點,將其有序、有針對性地列入整個課程內容和教學安排中;探索同一門課的不同章節,由不同專業老師講課的動態靈活教學新模式,實現教學工作集優化與高效化發展。
學習情景創設作為現代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在于營造一種服務教學內容的客觀環境和學習氛圍,它的作用和價值在于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感知、突出學生對知識的體驗。本文所述課程實踐體驗教學情境的創建,要參考和遵循相關文獻資料所論述的基本原則,掌握正確方法,以尊重課程內容為前提、以教學需要為導向機動實施。在前文所舉例的課堂內教學情境創設基礎上,注重把學習情境延伸到學生生活中,突出情感因素和學習感悟。引導學生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行為約束為指導,思考社會現象,解決自身就業創業發展方面的困惑和現實問題。鼓勵師生以社會實踐等方式,做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的志愿者,定期開展面向社會大眾,特別是面向基層鄉村的宣傳活動。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主動發現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如傳統節日的文化背景、傳統建筑的不同風格等),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實現學習情境的自我創建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個體表現。
環境對個體的人格塑造及思維習慣養成等方面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環境育人作為一種有效的育人方式,有潛移默化和隱形熏陶多方面的優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遺跡、文化景點、人文藝術類場館等,都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場所;校內各專業實訓室、企業學院、產業學院等,校外實踐基地、企業生產車間、田間地頭、鄉村振興文化示范點等,都是優質的教學資源。利用各類場所開展實踐體驗教學,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嚴謹性和活動的目的性,明確學習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學習考察和觀摩體驗,實現帶著思考去、帶著收獲來。同時,學校還應積極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環境和教學體系,開設以音樂欣賞、中藥學、太極拳等為代表的相關選修課;設立以傳統包裝工藝、書畫音樂、傳統服飾制作等為代表的工作室;開展經典詩詞大會、禮儀表演、傳統茶文化展示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師生廣泛參與,形成學習弘揚、實踐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局面和濃厚氛圍。
優秀傳統文化有基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當代特征,又有去偽存真傳承發展的延續特性,是古代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體現,也是當代社會文明塑造的豐富滋養。進入新時代,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定位予以充分肯定和價值明確,就其傳承發展作出了全面安排。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繁榮發展,為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多元表現載體,也提供了實踐體驗的多種形式。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在人們生產生活各方面,對當代人們價值理念、精神思想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在分析優秀傳統文化在職業教育領域時代價值的基礎上,結合職業教育特色,從教學中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實踐體驗作了一些探討淺議,以包裝工藝為一個點作了舉例,旨在提供一些方法參考和理論資料。優秀傳統文化寬泛而厚重、深遠而綿長,如山之高、天之大、海之深,對其的學習實踐、體驗感悟,遠不止本文所議的一二,作者仍需不斷研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