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周輝煌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益陽 413000)
郁,湖南益陽、常德地區一帶的方言,有用力使之彎曲的意思。郁竹就是將生的竹材構件加熱彎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的一種工藝[1]。小郁竹器就是以這種技藝為主,結合拼接、嵌接、榫接合等傳統技法制作的小型竹器,造型美觀,做工精細,是湖南優良的民間傳統工藝品[2]。如圖1所示竹制座椅為典型的采取傳統小郁竹藝制作的精品竹器,其形態大方、穩重,頗有傳統古典家具的神韻。自小郁竹藝于2006年和2012年先后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擴展)名錄以來,小郁竹器的傳承保護與研發創新逐漸受到相關研究者和竹制品企業的關注。
圖1 傳統小郁竹藝座椅
在非遺保護工作方針“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日益為人們所熟知和認同的背景下,“活態傳承”理念——即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環境當中進行保護和傳承[3],開始活躍起來。江南大學張毅教授提出,促進非遺可持續發展才是非遺的活態化傳承路徑[4]。筆者認為,小郁竹器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在傳承其工藝特色和制竹、用竹理念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設計和技術研發改變其固有形象,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滿足現代生活物質功能和審美需求同時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小郁竹器產品,并使市場效應、設計研發以及人才培養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趨勢。如圖2所示,為臺灣設計師石大宇所設計的竹制坐具,其工藝特色和制竹、用竹理念都深深刻入了臺灣地域風格的印記。因此,從活態傳承的視角來探討小郁竹器產品的開發,無論是對非遺傳承還是產品創新都有其十分重要的意義。
圖2 現代竹制坐具
在非遺保護工作的進程中,對于活態傳承的認識中一直存在著關于非遺保存的本真性與發展演變之間的沖突問題的爭論[5]。活態傳承視角下小郁竹器產品的開發同樣繞不開追求“本真”還是積極“創新”這個問題。我們應當看到,多年來由于現代設計創新力量介入較少,而小郁竹藝的制竹匠人大多對于產品的品類、規格、形態、裝飾手法以及功能設定等基本處于沿襲舊作的狀態,具有創意的新品難得一見,部分小郁竹器產品已經難以滿足現代人生活多樣化的使用需求,也滯后于現代人審美需求的變化,如此看來,小郁竹藝顯然有創新的必要。當然,如果設計師沒有對小郁竹藝歷史文化價值、制竹用竹獨特理念的清醒認識,借由“創新設計”的噱頭進行過度市場化、時尚化的開發,而導致小郁竹藝非遺價值的面目全非,甚至引起消費者對該項非遺的理解偏差,同樣是不可取的。因此,如何在“原汁原味”和所謂的“時尚品味”之間取得巧妙的平衡是小郁竹器產品開發面臨的原則性問題。
和益陽民間制竹匠人接觸,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叫“想郁什么,就郁什么”。“郁竹”也是當地婦孺皆知的一項經典的民間手藝,尤其是小郁竹藝,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同時也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唐立華教授曾從狹義文化的概念出發,全面總結了小郁竹藝經傳承積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包括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思想、寧靜沉穩的心態塑造、剛柔相濟的審美理念以及文化休閑的大眾意識等。當前小郁竹器的制作無疑極為重視技藝的“原生態”傳承,也能夠將傳統技藝與文化內涵融入產品當中,講好這些古老的文化故事。但是從產品開發角度來講,由于多數小郁竹器匠人對新時代下小郁竹器受眾的審美情趣、生活方式以及對小郁竹器的使用方式的變化調研不夠充分、剖析不夠深入,導致忽視了產品使用過程中的用戶體驗與互動,從而使人們產生了小郁竹器落伍、過時、不能夠適應現代生活需求的印象。所以說,如何在產品內涵的傳承和較好的使用體驗之間進行充分的協調也是小郁竹器產品開發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小郁竹藝的傳承方式往往是無形的,通常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靠口口相傳,手把手地教[6],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活態傳承理念下,傳承人的作用尤其重要[7]。一方面,小郁竹藝傳承人是郁制竹藝技巧流傳的關鍵,正是由于傳承人的存在,小郁竹藝文化才得以活態傳承;另一方面,傳承人對這項技藝的思想感情和心血投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小郁竹器的使用質量和美學價值。如圖3所示,傳承人全神貫注,精心演繹爐火純青的竹枝郁花工藝,獲得較好的裝飾效果。因此,在傳承小郁竹藝文化過程中,傳承人必須具備主動的付出意識和堅定的傳承信念才能更好地發揮小郁竹藝活態傳承的支點作用。然而,據小郁竹藝傳承人危祿綿先生介紹,當前益陽區域的郁制行業當中,匠人的平均年齡接近60歲,老齡化趨勢明顯,加上全憑手工制作的郁竹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產品缺乏新意市場接受度低,導致行業整體經濟效益不佳而形成人才擠出效應,而年輕人又對于這項傳統工藝缺乏興趣和耐心,形成了郁竹人才凈流失的不利局面。因此,郁竹人才青黃不接,傳承人面臨斷層也是小郁竹器開發面臨的現實性問題。
圖3 傳承人演繹竹枝郁花工藝
“原生態”的保護有利于維持某種特定非遺技藝[8]。通過對小郁竹藝保護性的解讀,有利于明析該項技藝的技術特色和工藝價值,與此同時挖掘和塑造產品成長的新土壤,提升產品的文化底蘊和故事性。小郁竹藝是益陽地區郁竹匠人在長期賞竹、制竹、用竹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其基本工藝流程包括選材、火制、郁制、裝飾四大工藝[9],其獨具特色的火制塑形工藝和繁簡相宜的裝飾手法無疑是小郁竹藝呈現高水準工藝價值的核心技藝。這些獨特的技藝當中還蘊含著就地取材,實用為先[10];借火修形,追求自然之美的樸實而先進的造物理念。從活態傳承的視角開發小郁竹器產品,需要對核心技藝采取“原生態”的保護。此外,要夯實小郁竹藝傳承的基礎,客觀上要求積極開發更加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小郁竹器新產品,因為作為技藝載體的新產品創新開發,無疑能夠為技藝的應用和傳播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和途徑。如圖4所示,該座椅的靠背由兩條相互交叉的圓竹郁制而成,分別與前腿和腿間橫棖形成插接的結構形式;其座面則摒棄了傳統的竹材編織結構和竹材拼板結構,而是采取了更為現代的實木整板,如此既沿用了郁制的核心技藝,又獲得了更為簡化和現代的產品造型。因此,傳統小郁竹藝技藝與新時代的小郁產品形式的結合,既有助于保護技藝傳承、增強技藝的活力,也有助于提升小郁竹藝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圖4 體現郁制工藝和插接結構的座椅
如前文所述,小郁竹藝具有獨特的文化性,但其物質性也不容忽視,兩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從“形式——內容”角度來看,“形式”中包含產品的形態與功能,“內容”則指向非物質性的審美意蘊、生活方式、精神信仰等。小郁竹器產品開發,需要做到創新產品形式與推廣產品內容并重。傳統手工藝因民眾的生活需要而產生,亦因生活的改變而改變,它體現了人們生活方式及審美意識的演變[11],小郁竹藝亦是如此。時至今日,隨著傳統的手工藝品及加工技藝逐漸地被社會需求邊緣化[12],小郁竹器的實用功能也大打折扣,其外觀形態也呈現出款式陳舊、風格固化,與時代相脫節的趨勢,難以滿足現代人的消費需求及審美趣味。因此,從“形式”上而言,結合傳統郁竹工藝進行小郁竹器產品開發,一方面要從現代家居方式和使用特點出發,加大力度進行實用功能的創新,使其滿足消費者使用上的功能需求;另一方面要結合現代審美理念,創新和豐富現代小郁竹器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其完成美學上的形態轉變。如圖5、圖6所示,同為采用了郁制工藝的竹家具,其產品通過在用材和結構上的創新以及裝飾上的簡化,其實用性也大為增強,產品形式更是極具創意。從“內容”上來看,產品開發者可以立足小郁竹器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利用現代媒體技術手段,積極推廣、宣傳小郁竹器所體現的沉穩、生態、自然的人文精神。還可以通過非遺文化進課堂、校企共建體驗館等途徑,把基本的小郁竹藝的制作技法原原本本、真真實實地介紹給民眾,使其近距離地感受小郁竹藝的文化魅力,形成教育和培養潛在消費者的效果。
圖5 2013年紅點獎最佳設計獎作品Ching Chair
圖6 體現郁制工藝和插接結構的座椅
傳承人的活態傳承是保護非遺文化中傳統手工技藝的最根本因素[13],要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歸根結底,人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14]。在政府制定更完善的傳承人保護政策的同時,企業和在崗的傳承人在小郁竹器創新研發項目的技術研討和實踐操作中,加強傳承人的培養力度,不失為為產品開發儲備技術人才的好方法。在小郁竹藝的發展過程中,工藝改進始終是伴隨著卓越工藝大師的出現而產生的。我校竹藝大師工作室國家級小郁竹藝傳承人劉宗凡先生就對小郁竹藝的工藝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由其發明的竹青著色、竹青貼面、竹頭鑲邊、竹枝丫花四大工藝就是創造性的竹器裝飾工藝[15]。此外,設計師和傳承人還應通力合作探索結合現代加工技術改進小郁竹藝的可行路徑,通過工藝創新解決產品研發中的難題。總之,正如唐立華教授所言,小郁竹藝的技藝發展不能凝固在傳統手工技藝階段[2]。
和其他傳統手工藝品一樣,小郁竹器也在努力尋找自己在現代社會、文化、生活之中的位置,在尋找轉型的方法和路徑。從活態傳承的視角來看,小郁竹器產品的開發,可以從傳承保護、設計創新與人才培養等方面出發,充分發掘小郁竹藝在藝術上和實用上的潛力,使其充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在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產品研發路徑之前,既要堅決保住傳統的手藝,更要堅持不懈地多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