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瑩 季自力
(戰略支援部隊航天系統部裝備部軍事代表局 北京 100053)
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決定裝備保障方式。不管戰爭形態如何演變,裝備保障都是軍隊戰斗力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聚集和釋放戰斗力的重要保障[1]。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已經成為引領新一輪軍事變革的非常重要的戰略性技術,正在加快顛覆各行各業,裝備保障需求和資源迷霧的消散以及裝備指揮管理的自主化,裝備保障向智能化發展已經是如今發展的一大趨勢,必須深刻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對裝備保障的重要影響,加快推進人工智能技術在裝備保障中的應用。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并且多數應用于裝備保障領域,為智能化裝備保障奠定了非常扎實的基礎[2]。人工智能在裝備保障中的應用,就是將人工智能、傳感技術、定位導航、生物特征識別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武器裝備研制、管理、維修等各項業務中,將武器裝備、裝備保障人員連接成一個較大型的網絡,推進裝備保障向最大程度上面的“自主適應、自主行動”方向發展[3]。人工智能對裝備保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化武器裝備在戰場上廣泛應用的同時,產生了海量數據。人工智能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推動裝備保障向著精準、自主、高效、智能方向發展,實現裝備保障決策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基于人工智能的裝備保障決策,核心是對海量信息數據進行及時全面的采集和快速準確的判斷,這對裝備保障決策效率產生極大的影響,從而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自主地協調和實施裝備保障[4]。
運用云計算、多媒體信息處理、智能決策支持等新技術,構建智能化裝備保障決策體系,掌握不同作戰樣式、作戰強度下的裝備保障規律,預測敵方可能采取的作戰行動的可能走向以及戰時裝備消耗,輔助指揮員制訂裝備保障計劃,指導開展裝備調撥、供應、維修、運輸、管理等各項業務工作,使裝備保障決策更加科學、精準[5]。
裝備保障決策輔助系統主要解決的是裝備保障信息處理和人機界面的問題,將戰場網絡傳輸系統發送來的各類數據信息進行智能處理并做出決策[6]。例如:應用知識推理和搜索求解等技術,將打擊目標清單、裝備保障計劃等簡單的作業變成自動,實現機器對人的決策動向;建立各類作戰單元和指揮節點的人工智能模型,模擬真實的對抗環境,得出裝備保障方案綜合效能評價;運用語音識別、視覺跟蹤、感覺反饋等人機交互技術,實現裝備保障單元、終端用戶與信息應用系統之間的無障礙溝通、無縫鏈接[7]。
推進人工智能在裝備保障中的應用,是裝備保障理念和管理手段的一次深刻變革,實現裝備保障從靜向管理向動向管理的轉變,武器裝備在儲、運、修、管過程中的自動化水平不斷提升,逐步實現裝備指揮手段、搶修手段、儲供手段、管理手段的智能化,全面提高裝備保障管理的綜合體制效能[8]。
未來戰場上的作戰任務千變萬化、復雜多樣,伴隨智能化裝備的大量應用,將帶來非常巨大的變化。這就要求作戰部隊編組更加靈活便捷、具有變化性,擁有自主適應的能力。依據數字化部隊裝備保障的模式與任務,適應信息化條件下體系作戰裝備一體化精確保障的要求,構建具有特色作業功能的保障單元,優化和調整各能級層次保障裝備力量結構和數量,增設高新技術專業崗位,整合兵種作戰部隊保障力量,對裝備機關進行優化設計。
隨著人工智能和自主無人技術的發展,為戰場力量組織實施基于任務優先的方案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人工智能算法在知識積累、重復性、準確性和穩定性方面有較大優勢,能夠提高無人作戰平臺信息獲取、處理和決策的質量和速度,準確掌握和理解戰爭的形勢及其發展變化,以搶占戰爭的先機。信息化保障系統本來就是一個復雜系統,既包括人員、裝備等基本單元,也包括信息系統、指揮機構等組織,而且包括與裝備保障相關聯的環境網絡。
隨著人工智能領域不斷取得突破,計算機的相應的理解能力的不斷持續性提升,利用機器學習方法從歷史數據中挖掘裝備保障的潛在規律,自動計算生成裝備保障行動指令,從而更加精準地預判裝備保障需求;通過傳感網絡自動感知保障態勢,自動感知裝備保障需求,并且相應地做出準確的預判變化,不斷感知各類裝備保障資源實時的狀況動態[9]。信息化保障能力是通過各種能力元素按照一定關系連接組成的能力系統。
結構決定功能。智能化戰爭將是立體、全維、全域作戰,戰爭空間的拓展,未來戰場上的作戰任務千變萬化、復雜多樣。這就要求作戰部隊編組更加便利、具有變化性,擁有調節能力。針對當前裝備保障的迫切需求,設立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為推動人工智能在裝備保障中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撐。聚焦關鍵技術前瞻布局,包括研究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等理論在裝備保障決策中的應用,研究探索傳感技術、自主無人控制技術、自動檢測診斷技術等在裝備維修保障中的應用。
隨著無人系統在戰場上的廣泛應用,無人機群、無人車、無人艦艇等在裝備保障中將發揮重要作用,無人系統已經成為裝備保障行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信息化保障系統是實現未來“扁平化”戰場裝備指揮體系的重要依托,克服傳統性的不足,按照指示要求,減少裝備保障指揮層次,簡化裝備保障指揮環節。
加快推進人工智能在裝備保障中的運用,必須做好頂層設計,結合武器裝備信息化實際和需求,重點把握和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針對當前裝備保障的迫切需求,設立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為推動人工智能在裝備保障中的應用提供技術支撐。聚焦關鍵技術前瞻布局,包括研究大數據智能、群體智能等理論在裝備保障決策中的應用,研究探索傳感技術、自主無人控制技術、自動檢測診斷技術等在裝備維修保障中的應用,在感知多元化、控制自主化、上下功夫,不斷提升相應的智能化的保障平臺的自主學習效能,不斷地進行自我升級[10]。
隨著人工智能和移動通信網絡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將使系統更小、成本更低,并且能夠實現云操作。同一種應用可運用不同算法加以解決,但算法的優劣卻使得執行的效率和效果千差萬別。未來“算法戰”體系構建的成敗,將成為決定美軍軍事能力發展和競爭優勢的關鍵。人工智能及戰爭算法的進步,將促使未來的“算法戰”既精于計算,又善于算計;既能做計劃、定方案,又能出戰法、生謀略,是智能型軍隊必須搶占的戰略制高點。信息化戰爭中,信息系統是戰斗力的倍增器,但如果網絡系統的抗毀能力弱,就會變成一堆“電子垃圾”。信息化網絡系統在互連、互通的基礎上,實現其分布交互功能,實現互操作,大大提高信息的整體性、靈活性,提高抗毀性,實現信息的高速高效傳遞。
標準統一是智能化裝備保障體系建設的制度保障[11]。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為戰場力量組織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戰場上的群體協作,并根據實施過程中作戰任務的變化,進行靈隨機結構重組,實現力量體系的重新構建,來識別和解決各種各樣的變化以消除不利的影響。通過網絡相互鏈接、平臺自主組群,可以大大促進戰場機動能力的提升,依靠動態組網的穩定結構和數量規模的特殊性,實現解決敵人的目的。裝備技術狀態是部隊執行和完成各項任務的基礎,及時掌握和控制裝備技術狀態,是裝備保障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信息系統技術狀態的評估是難點,而通過信息化手段,縮短裝備技術狀態的調整時間是關鍵性的部分。
在規劃論證性的階段,將智能化裝備保障系統單元作用確定,從而滿足一系列具體的保障的需求;在組織實施性的階段,調用裝備保障不同平臺,確保智能化裝備保障系統使用操作規范[12]。信息化保障計劃是確保決策目標實現的關鍵。決策計劃能力要求信息化保障指揮者以保障任務為牽引,最終做出保障決策。
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做到吸引人才進來,做好人才儲備和人才梯隊建設工作,加快形成裝備保障人才高地。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裝備技術保障人員的數據,具備對保障單位和資源綜合修理能力進行準確評估的能力,具備合理制訂保障能力建設方案,精確安排保障人員前出與培訓時機,準確調撥與補充保障資源類型,及時調整恢復重大任務保障力量。利用業務信息系統,建立保障單位技術人員和保障資源數據庫,并能及時根據人員和保障資源,科學擬制保障方案,合理分配保障力量。
建立科學的、相對應的、規范的崗位能力標準系統,將崗位能力細化、量化,根據指標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和考核,確保人才培養的效果[13]。加快引進高端專業人才。開辟專門的對應性的渠道,實行咨詢與顧問等方式,多種方式引進人工智能的高端性人才,實現專業技術性人才精準性地引進運用。
加快推進配套改革,完善相應的配套機制,加強相關方面的監督規范,規范、有序地推進人工智能在裝備保障中的應用[14]。
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加強對人工智能在裝備保障中應用的集中統一領導;專家咨詢委員會由各領域的軍地專家組成,負責人工智能在裝備保障中應用的技術方案咨詢與研究論證。按照“總體規模精干、指揮機制扁平、結構比例科學、部隊編組合理”的原則,著力推進裝備保障體制的調整改革,盡快形成網絡化、精細化的裝備保障體制和機構編成[15]。建立相對應的考核評價的機制。研究建立目標管理,定期對人工智能在裝備保障中應用的情況進行量化評估和總結,為指導未來的相關建設提供科學的依據。
隨著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實現智能化集群和有人系統的高效協同作戰。自主交互集群技術的運用,不僅有力提高了作戰的能力,而且實現了指揮與行動的無縫銜接。無論戰爭形態如何演變,裝備保障都是軍隊戰斗力的主要組成部分。裝備保障需求及裝備指揮管理的自主化,裝備保障向智能化發展已經是如今發展的重要形勢,建立統一規范的標準體系和系統模塊,加快人才培養和裝備力量建設加快裝備保障人才培養和裝備保障力量建設,加快推進配套改革與完善配套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