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民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100089
科技園區,是一個以知識和技術密集為特征,以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科技服務機構和專業服務機構等為主體,以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技術轉移、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目標,同時提供高質量的發展空間和城市環境,推動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區域??萍紙@區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園,后來發展為“硅谷”。“硅谷”的成功,輻射和帶動了科技園區建設逐漸遍及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發展軌跡。
70多年來,世界科技園區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初創期(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快速發展期(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創新發展期(21世紀初以來)3個階段。美國“硅谷”、紐約“硅巷”、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硅丘”、北卡羅來納州三角園區、東部128號公路沿線園區,日本筑波科學城,法國索菲亞科技園區,英國倫敦東區科技城、劍橋大學科技園區,德國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園區等10余家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園區,在其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比較明顯的趨勢和特點。
不管是園區城市化還是城市園區化,本質上都是科技園區與城市形態結合在一起。園區城市化主要是指位于城市郊區的科技園區,經過多年發展,人口密度不斷提高,城市服務和生活配套不斷完善,逐漸演變形成了新的城市。具有代表性的園區城市化是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其不僅是科技和產業結合的載體,也是所在城市發展的重要推動者和貢獻者,通過合理規劃、超前設計的城市功能配套和科技創新、產城融合的理念,引領現代城市的發展方向。北京正在推進的三大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也是園區城市化的典型代表。
城市園區化是在傳統城市或城區通過引入創新要素提升創新發展活力,從而生長出科技園區或創新區域。城市園區化已經成為一種時代新浪潮,國際著名大都市普遍經歷了從外向擴張到內城更新的發展轉變,紐約、舊金山、西雅圖、波士頓、倫敦、柏林等城市都涌現出了科技園區,并展現了鮮明的個性特征和較高的規劃水平。例如,美國紐約“硅巷”是橫跨地理與虛擬網絡的科技創新集群,以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吸引創新要素集聚,以曼哈頓為中心輻射整個大都會區。其他類似的例子,還有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奧斯汀、加利福尼亞州的山景城,英國倫敦東區的科技城等。
產城融合是科技園區現代化、數字化的重要標志和特征,也是實現科技園區“生產、生活、生態”有效互動的基本保障。打造高質量的科技園區服務體系是實現產城融合的必經之路,而推動高起點科技園區基礎設施規劃則是建設高質量科技園區服務體系的關鍵之舉。為此,規劃和建設高標準、高水平的市政、交通、信息和物流基礎設施,是滿足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尤其是滿足科技園區對水、電、氣、熱、信息網絡等要素的特定需求。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生活設施和配套環境的規劃與建設。良好的生活設施和配套環境是打造高質量科技園區服務體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也是吸引高新企業、高技術人員、高新技術研發機構的重要因素,更是完善高質量科技園區服務體系必不可少的環節。未來,要在科技園區打造各類體育場館、賓館酒店、購物中心和教育醫療設施等一體化服務場所,為高新企業、高技術人員和高新技術研發機構創造更為舒適的生活和居住環境,打造人才宜居宜業宜創的生態環境。同時,為加強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學者、專家、科技人員之間的交流,為科技創新學術交流、實踐探討等方面提供更大的便利,可探索在科技園區創建各種俱樂部和相關協會組織等。
世界科技園區的運營管理主體多種多樣,既有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也有第三方服務機構。總的來看,專業化機構和團隊負責科技園區的運營和管理,正在成為主流。例如,德國阿德勒斯霍夫科技園區的運營管理由WISTA公司全面負責。該公司在該科技園區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為滿足科技園區房產和設備、設施的需求,通過投資或出租的方式為科技園和孵化器提供基礎設施服務;利用自身在服務體系和聯系網絡的優勢,通過為入駐該科技園區的企業提供房產和設備、晶圓設施管理服務,不但提高了該科技園區的運行效率,也改善了自身的經營狀況。該公司設有企業發展團隊,提供初創企業培育、聯合項目開發、對外交流合作及免費場地等支持服務。創新和創業中心(IGZ)和國際創業中心(OWZ)是園區的兩個孵化器,孵化企業成功率達96%。[1]類似的例子還有法國索菲亞-安蒂波利斯科技園,位于法國東南部“藍色海岸”的阿爾卑斯濱海省,由索菲亞-安蒂波利斯基金會負責運營管理。
為了適應科技園區主體、功能、內在聯系的變遷,必須推動創新主體多元化、多層次協同發展。要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發揮政府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以及市場在重要科技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提升科學技術在一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地位。要建立政府、機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消費者等多方主體共同參與的科技創新生態循環體系,打造科技創新戰略核心力量并形成創新合力,實現科技創新產品、服務實驗、消費體驗、結果反饋的大循環,從而推動科技自立自強。
要實現科技創新由單向、單一的路線向雙向、多元化的路線轉變,必須推動創新主體實現多元化、多層次的協同發展。其中,圍繞國家、企業、市場需求,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功能、科研任務、研發方式轉型,是實現創新主體多元化、多層次協同發展的必要路徑。因為高校、科研院所等存在的知識溢出效應是技術創新和生產率提高的主要驅動力,會推動技術轉移、加速成果轉化,有利于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創新協同發展。為此,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由純粹的科學理論研究向理論研究、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發共同創新轉型,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必要任務和重要責任。此外,積極引導金融、法律、會計、咨詢等專業化服務機構入駐科技園區,為科技園區企業提供創業投資、資金融通、市場拓展、團隊構建、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同時,發揮“技術社區”網絡組織等科技服務中介組織的科技服務功能,服務于科技園區從項目形成、轉移到實施的各個環節,為科技園區項目的有效開展提供保障。
創新無處不在,處處皆有場景。應用場景是依托科技園區所提供的新型創新基礎設施、試驗驗證環節及生態、產品和服務應用新平臺和新市場等,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實驗空間、市場供需的復合載體和創新生態,有利于實現創新創業企業快速成長,從市場端、應用端拉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示范應用。例如,通過開放場地資源,讓智慧停車、售貨機器人、導覽機器人、數字成像、光影互動等領域的前沿技術企業找到應用空間,在實際驗證應用中實現產品快速迭代、功能不斷優化,形成穩定的技術、產品或模式,加速將產品推向市場。例如,美國“硅谷”山景城遍布了各類人工智能產品,形成了一個智能產品測試區,有力推動了“硅谷”山景城各類城市空間場景高效利用,實現了智能產品處處可“馴化”,將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融入人們日常的生活場景。山景城除了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資源,還聚集了很多熱愛科技應用、富有實驗探索精神的“科技探路者”,這使山景城成為人們與人工智能技術“互馴”的樂園,催生了沒有邊界的創新群落和科技園區。[2]
許多園區對外拓展多元化,通過與世界相關地區的科技園區構建起區域合作網絡,推動了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的全球流動。隨著產業集群和要素集聚能級的不斷提升,許多園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呈現出空間拓展、品牌拓展、服務拓展等多種類型。例如,新加坡裕廊集團主導開發了新加坡島內的30多個工業園區,為新加坡和其他國家提供了多元化的運營管理服務,為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園區提供園區開發、運營和管理等專業服務[3],組織網絡呈現向國際化拓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