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沈陽體育學院 遼寧沈陽 110102)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是體育產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種機遇不僅促進國民體質健康、公共服務的全面提升,也必將會促進業態、消費、市場、就業等經濟的提升,實現多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這種機遇所帶來的變化是深層次、多領域、強帶動的,并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體育產業結構,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完善供給側改革,實現體育產業健康發展,助力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1-2]。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國家層面出臺一系列政策使我國冰雪產業正式進入市場化發展階段,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以2022 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冰雪運動與產業的融合和延展不斷增強,結構不斷優化,規模明顯擴大。北京冬奧會的舉辦無論對進一步促進冰雪產業在我國規模化發展,還是對推動我國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3]。隨著國家對冰雪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借力冬奧會,利好政策環境的同時,實現冰雪產業國際化發展,通過借鑒冰雪產業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有效打破機制牽制和產業頑疾,為逐步推動冰雪產業國際化發展掃清障礙[4]。該文通過對遼寧冰雪產業進行研究,厘清冰雪產業發展的體育產業結構問題,提出調整與優化體育冰雪產業的結構策略,進一步促進冰雪產業鏈的發展。
遼寧省冰雪產業從業單位呈現出“一體兩翼”的地域分布模式,即以沈陽為核心的“沈陽經濟區”冰雪產業集群和以大連為核心的“沿海(渤海)經濟帶”冰雪產業集群。
遼寧省各地市冰雪產業單位數占比:沈陽市30.3%、大連市25.0%、鞍山市9.2%、營口市7.9%、鐵嶺市6.6%、本溪市5.3%、撫順市3.9%、朝陽市2.6%、盤錦市2.6%、丹東市2.6%、阜新市1.3%、錦州市1.3%、遼陽市1.3%;遼寧省冰雪產業鏈的主要行業中,服務業單位所占比重最大,占7成多;裝備制造和銷售業單位次之,占近2 成;行業協會比重最小,不足1 成;遼寧省各地市冰雪產業分類別單位數占比:滑雪服務52.6%、滑冰服務23.7%、冰雪相關制造和銷售17.1%、冰雪協會5.3%、冰雪培訓業1.3%;遼寧省冰雪產業鏈的從業人數中,服務業從業人數所占比重最大,占近6 成;裝備制造和銷售從業人數業次之,占3成;行業協會從業人數比重最小,占1成;遼寧省各地市冰雪產業分類別從業人數占總人數的比重:滑雪服務56.8%、冰雪相關制造和銷售29.5%、冰雪協會9.1%、滑冰服務2.3%、冰雪培訓業2.3%[5]。
根據體育產業分類統計標準,體育產業由體育競賽表演活動、健身休閑活動、體育場館服務、體育中介服務、體育培訓與教育、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貿易代理與出租等具體分類。就遼寧的冰雪產業現狀來看,作為產業核心的體育競賽表演業和健身休閑業的規模相對較小。每年在遼寧舉辦的冰雪體育品牌賽事和民間大型冰雪娛樂主題活動相對較少,社會影響力不足;作為冰雪資源大省,遼寧缺少能夠制定行業標準的高水準冰雪裝備制造企業。
從冰雪產業的供給層面來看,政府層面應提供的是制度供給,企業層面應提供的是產業供給,公民(社會體育指導員)與社會組織(行業協會)層面應提供的是公益服務供給,也就是說,三方聯動才能形成有效供給。而從供給主體在實際中發揮的效果看,企業的供給效果最佳,政府、公民(社會體育指導員)與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發揮的作用不夠充分,并未有效聯動,形成較為合理的多元供給局面。
遼寧作為滿族的發祥地,滿族,也是我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少數民族,其民族性格與該省的區位有極大的關系,尤其是冰雪活動在滿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遼寧是我國雪上項目崛起的發源地,沈陽體育學院一所學校的隊伍支撐起我國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整支隊伍的國家榮譽,可以說,遼寧具有較多的冰雪運動明星,也具有眾多的冰雪運動場所。但是,在該省冰雪產業發展中,能夠體現出“專業”的遼寧特色、滿族特色的區域文化特點產業活動并不多,區域性文化并未在冰雪產業中彰顯。
遼寧省冰雪產業在大眾參與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冰雪旅游產業中。遼寧省內的冰場主要集中于室內冰場與戶外露天兩種經營模式,室內冰場多集中于商場內部,經營與商場產生互動,而露天的冰場則多是粗放式經營模式;而省內雪場多集中于山區之中,雪場與周圍的配套設施相對不完善,比如:沈陽白清寨滑雪場、棋盤山滑雪場、遼陽弓長嶺滑雪場等,均是與城市距離較遠,雪場周圍的食、住、行、游、購、娛配套均未能達到較高級別的顧客體驗要求。尤其是省內某些新建的滑雪場,其開發深度與區域資源聯動的功能性則是更加單一。
作為國內較早、較專業從事冰雪體育產業的省份,至今并未形成具有影響力的行業監管機制。目前,行業監管依靠的是我國旅游行業與體育行業存在多年的行業監管辦法進行管理,其中《體育法》從1995年至今并未做出有效修訂,尤其是在體育產業成為國家戰略之后并未得到有效的法律解釋。而2015 年開始修訂的新《旅游法》也對體育旅游尤其是從事體育產業的相關活動并不直接產生監管效力。總體來說,該省冰雪產業行業監管機制相對單薄。
以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世界杯分站賽、滑雪單板技巧挑戰賽等優質賽事為龍頭,積極打造冰雪競技品牌賽事,帶動示范省內冰雪產業發展;借鑒央視“我是球王”“我是舞王”等節目形式,充分利用網絡、廣播、電視等立體化大眾傳媒,打造“我是雪王”“我是冰王”等個性化民間大型冰雪主題活動,發展大眾冰雪娛樂產業,助力“三億人上冰雪”國家目標的早日實現。
政府通過公共財政、財稅政策,激勵、引導冰雪制造企業研究機構以及高校學術團隊共同參與,形成以市場杠桿機制為紐帶,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為基礎,具有“優勢互補”“風險共擔”“要素雙向或多向流動”為特征的信息網絡平臺。產、學、研各方能夠站在同一平臺內,高度共享彼此信息與知識,并通過“合同契約模式”“合伙企業模式”“股份制公司模式”產生更為自由的合作創新模式。另外,可以考慮結合“中國制造2025”啟動實施冰雪高端裝備創新工程,重點突破掌握核心裝備的設計建造能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形成冰雪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鑒定能力,建設全球高端冰雪裝備主要供應基地,加強“互聯網+”行動計劃,加快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在冰雪產業的應用,啟動“互聯網+冰雪”重大創新工程,打造適合該省省情的“冰雪產業智能生產模式”,助力冰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拓展“以銷定產”“個性化定制”的冰雪產品生產方式[6]。2022年北京冬奧會帶來的數字技術應用和多元化消費需求促使冰雪產業的演變與拓展,加強“互聯網+”行動計劃,可以打破地域限制,通過大數據等技術在冰雪產業的應用,助力冰雪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啟動“互聯網+冰雪產業鏈”平臺,建立賽事、旅游、健身培訓和裝備制造等業務于一體的冰雪產業相關業務平臺;培育壯大一批在冰雪產業聯眾具有主導作用的龍頭企業,在平臺上不斷擴展業務范圍,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和業務外包;政府成為平臺建設的重要引導者、監管者,通過政府主導、行業自律,確保“互聯網+冰雪產業鏈”平臺信息的良性溝通、共享以及利用[7]。
充分發揮體育產業在2025年前的發展機遇優勢,積極鼓勵省內外其他行業投資融入該省的冰雪產業;深入落實省內冰雪產業的管辦分離,讓行業協會充分釋放活力;積極發揮以戶外俱樂部為主的行業推動作用,通過多方力量,上下齊做,形成冰雪產業多元供給局面。
合理規劃、打造一批具有遼寧區域特色的冰雪旅游小鎮。努力形成該省冰雪小鎮特色星狀布局,擬形成“一城一特色,特色小鎮游”的冰雪產業主題。深入挖掘冰嬉等滿族傳統冰雪文化,將冰雪旅游與北方民族民俗風情相結合,展現原生多元的民族文化特色,將冰雪旅游小鎮建設成為具有遼寧符號性的冰雪品牌與旅游品牌。
繼續做好體育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工作,在該省建設的冰雪場館中要不斷融合社會發展環境,結合縣域、區域、市域的配套設施,將涉及的行業發展的食、住、行、游、購、娛納入開發當中,以全域開發思路與分享理念進行冰雪產業深度開發,擬在冰雪旅游小鎮規劃思路基礎上對省內相關冰雪場地資源進行深度開發與改造,擬在國內形成具有示范效應的冰雪產業開發新思路。
結合遼寧省冰雪產業發展現狀,以及高漲的省內冰雪運動參與熱情,積極推動行業監管機制的有效落地。做好《體育法》與《旅游法》在冰雪產業活動中的解釋,力爭出臺《遼寧省冰雪產業行業規范》,明確冰雪產業供需雙方權利與義務,通過行業規范對冰雪行業發展進行有效監管,也對省內冰雪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與法律依據。
遼寧省內區域合作組織是指在省內個別區域內,不同的產業主體開展的競爭與合作,其實質是推動和實現區域產業一體化,促進體育產業快速發展。建議組建省內各地市之間的冰雪產業競合組織,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用、產品互配、客源互流、利益共享、共同發展。
遼寧省冰雪產業要借助與冰雪強省、強國的合作,通過打造差異化發揮東北冰雪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通過推動差異化與協同互動激活東北冰雪旅游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8]。積極參與國內外冰雪市場的競爭與合作,在競爭中求生存,在協作中求發展應該成為遼寧省未來發展冰雪產業的基本思路之一;在學習借鑒國內外發展冰雪產業成功經驗的同時,還可以聘請他們的高級管理者和專業技術人才,進行指導培訓,并在相互的學習中不斷探索建立適合遼寧省冰雪產業發展的新體制,推動企業走集團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可以嘗試把冰雪資源作為股份,進行合資合作開發建設,積極鼓勵國內外資本投資冰雪基礎設施、旅游項目建設,鼓勵符合條件的國內外企業共同進行冰雪資源開發,合作共贏[9-10]。
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國家對冰雪產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加深,具有豐富的冰雪資源的遼寧,冰雪產業迎來了進一步快速發展的機會。通過借鑒冰雪產業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有效打破機制牽制和產業頑疾,完善冰雪產業鏈;發揮多元主體的供給作用;借力冬奧會,打照“互聯網+體育冰雪產業鏈”平臺,借助網絡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加強與冰雪強國、強省之間的合作,促進冰雪旅游和冰雪健身培訓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具有遼寧特色的全域旅游開發思路;推進遼寧冰雪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