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志 李明 張揚
(綏化學院 黑龍江綏化 152061)
1.1.1 農學專業學生普遍認可創新創業教育
高校就業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環境正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就業市場形勢嚴峻,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2018 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820萬人,2019年畢業生達到834萬人,2020年畢業生突破840萬人,就業壓力和難度不斷增加。2019 年政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層面,強調各方面要高度重視就業,全方位支持就業,凸顯了就業工作的現實性和緊迫感。農學專業職業需求有限,職業類型較少,使農學專業學生就業更加困難。針對上述問題,應當使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貫通整個教育過程,提升農學專業學生創業和就業能力,使學生能夠多渠道就業,例如:學生可通過注冊開辦企業,入股農村合作社等適合自生的創新創業方式,進而實現就業。
1.1.2 農學專業開設創新創業課程
開設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農學專業學生灌輸創新創業理念,使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提高自身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加強綜合素質,使其具備創新創業方面的理論素養。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教學,提升學生職業選擇和就業能力。2016年,在國家統一部署和要求下,創新創業課程正式納入全國普通高校教學,明確規定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要加以體現,制定教學大綱,保證教學課時,規范教學內容,這都體現了國家層面對高等教育、對人才培養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高度重視[1]。
1.2.1 創新創業教育與農學專業教育融合不足
在各高校農學專業中,側重專業教育,專注培養學生作物栽培與耕作、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生產與檢驗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使學生具備從事作物生產、作物遺傳育種與種子生產的基本能力。而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僅僅開設相關課程,沒有結合農學專業,體現專業差異特點,專創教育融合過程中,普遍存在“兩張皮”現象,創新創業教育與農學專業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缺乏有效融合。
1.2.2 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匱乏
高等教育培養合格的人才,需要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站在高等教育新的起點上,創新創業教育要求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要知識廣博,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將知識橫向跨學科拓展。并且,教師實踐經驗、教學水平、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都直接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成效產生較大影響,決定著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目前,大部分農學專業由于專業特點,普遍缺少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基本上由輔導員擔任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管理學、經濟學相關專業的由經管專業教師擔任教學,個別專業存在教師簡單培訓后擔任,這其中絕大多數教師管理學理論和教學功底深厚,但是缺少創新思維、創業經歷,影響教學效果。而多數高校教師學歷結構單一,來源多元化不足,缺少理論和實戰相結合的“雙師雙能型”教師。
1.2.3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不完善
創新創業教育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所以,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非常重要。目前,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主要包括大學生創業產業園、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農學類學科專業競賽、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等。實踐教學環節在高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下管理,專業自行組織完成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較少,缺乏專業特色和個性。
農學專業均開設獨立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但是,高校辦學理念、條件存在較大差異,課程設置形式不同,教學內容豐富程度不同,甚至流于形式,很難充分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所以,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理論課程體系是建立在專業理論核心課程基礎上,開設創業管理、創業理論等選修課程;實踐課程體系是建立在專業實踐核心課程體系基礎上,開設項目訓練(如農作物品質改良、種植、推廣等)創新創業必修課程;拓展課程體系是建立在專業課程開放體系基礎上,開設雙學位(雙專業)選修課程[3]。
當前經濟環境發生著深刻復雜的變化,高等教育培養合格人才,專創教育有效融合是有效途徑。專創教育的關系,從專業教育的視角來看,創新創業教育促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使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優化,培養學生專業領域所需技能和崗位勝任能力,同時提升綜合素質。因此,在人才培養不偏離專業的同時,引導學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入思考專業創新、專業創業問題。從創新創業教育的視角來看,它不是單一的創業能力培訓,需要有專業理論為依托和基礎,需要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能整合和重構,實現創業。
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業是未來最具前景的產業,需要大量農業專業人才,農學專業將專創教育有效融合,是高等學校農學專業實施認證和地方高校內涵建設的必然之路。農學專業可以從專業建設和發展的角度,在樹立價值共創為目標的教育共生理念,構建以農業學科集群為核心的教學共生模式,實現農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發展[4]。
農學創新創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內在需要。學校是否有一批專業理論基礎扎實,具有創新創業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對農學專業培養合格人才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目前,農學專業很多教師本身創新創業經驗不足,并且在現有教師教學能力評價職稱評定模式下,教師需要大量精力進行科學研究,用于專創融合教育研究缺乏,創新創業教育成效不明顯。因此,為提高教師創新創業投入,必須對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給出更科學的評價獎勵體系。
2.3.1 “業內人士”走進課堂
“業內人士”是指有行業、企業背景,自主創業,具備良好職業道德和素質,具有豐富工作經驗和經歷的從業人員。“業內人士”是行業、企業創業專家,他們擁有豐富的創業經驗、掌握創新創業理論和知識、實踐、技能聘請“業內人士”走進農學專業課堂,可以開拓學生創新思維,拓展學生專業知識領域,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2.3.2 教師帶領學生走進企業
通常情況下“校外實習”“畢業實習(頂崗實習)”是由校內教師指導學生,學生在企業獨立完成實習。實習過程校內教師給予指導,但是沒能走進企業與學生一起完成實習工作。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面對的環境變化莫測,高校內的教師不能夠及時了解企業現狀以及創業過程,所以不能夠給予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提供針對性、可行性的指導。
提高農學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質量,必須站在專業角度,從整體、全局出發,實行特殊問題特殊對待。一是要建立健全“理論+實踐+拓展”課程體系。科學的課程體系,有利于發揮教學功能,推動課程改革和良性循環,促進專業建設和成長,同時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就業能力。二是要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農學專業教育有效融合。專創教育融合不是單一的人才培養、課程、教材等微觀方面進行融合,而應該是從高等教育理念、管理、資源等宏觀視角探索二者融合的成效[5-6]。
面對國內外復雜深刻的經濟環境,以及國內就業形勢嚴峻的社會現狀,高校人才培養應與時俱進,與教育高質量發展同步,在加強其專業技能培養的基礎上,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養。具體到農學專業,高校必須充分考慮專業特色發展和差異化,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踐,探尋切實有效的教育新模式,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不斷提高學生創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