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祥 王云慶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濟南,250100)
農業自古以來便是立國之本。古代先民依靠代代相傳的農作智慧,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但是伴隨近代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農業正逐漸落后于第二、第三產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正在逐年縮減。為積極引導世界各國珍視傳統農業,保護原生資源,延續各個地區具有特色的古老農作系統和景觀,“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計劃在國際范圍內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全球環境基金等組織的大力推廣。截至2022年,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共計65項,隨著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和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于2022年5月被認定,我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數量位居世界第一。[1]但是農業文化遺產檔案至今仍然缺乏社會各界的關注,基于此,本文擬從檔案學的視角對農業文化遺產檔案進行初步探索,梳理其特點以及價值,以期為農業文化遺產后期保護與開發利用貢獻力量。
農業文化遺產是以農業環境為載體,以農作系統、鄉俗民風和農業工程為具體表象的綜合性遺產,它不僅是古代先民與自然長期共生共榮的產物,更是古代先民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和原生“史料”。農業文化遺產檔案記錄了農耕區的悠久歷史和原生基因,是研究區域農業生產與社會發展的珍貴記錄。對于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內涵,目前學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見,筆者擬從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范圍著手,對此類檔案的概念內涵進行初步探析。首先,農業文化遺產檔案應包括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有關農事和農俗等的各種記錄。如金石銘刻、農器圖譜和官修編撰的農業檔案等。其次,有關各遺產地傳統村落、傳統建筑等的實物、聲像和文字材料記載了遺產地的發展變遷,也是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農業文化遺產檔案還應包括申報材料、獲批相關證書、遺產地保護規劃、遺產地生態系統的物種資源記錄等。
綜上所述,農業文化遺產檔案應是一切與農業文化遺產有關的、具有傳承和史料價值的原始記錄,包括歷史時期遺產地開發建設過程中以及近年來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前期摸排、中期申報、后期保護開發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形式和載體的歷史記錄。
(1)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瀕危性
農業文化遺產檔案依附于各個遺產地,與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勞動人民息息相關,然而,目前不少遺產地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從事農業生產的青壯年逐漸減少,農村居民老齡化和農村空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了農業文化遺產的延續,使得這類檔案無法得到有效保護。此外,學術界關注度不夠、檔案工作人員知識結構單一,也使得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管理保護、開發利用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部分珍貴且不可復原的檔案由于操作不當被忽視或損毀,難以修復甚至遺失,呈現出瀕危態勢。
(2)農業文化遺產檔案載體多樣性
一些遺產地的勞動人民維持農業生產近千年之久,數代人耕耘于同一塊土地,這種長期與自然環境共榮共存的傳承特性,使得他們成為最直接的口述檔案來源,這些的口述檔案以及尋訪人員在調研過程中形成的摸排檔案,以紙質與聲像相結合的方式存在,使得農業文化遺產檔案載體更加豐富多樣。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檔案部門的管理方式也隨之改善和升級,與以紙質材料進行書寫、保存和歸檔不同,農業文化遺產檔案越來越多地采用電子化的方式來處理和保存,載體形式呈現多元化的特征。
(3)農業文化遺產檔案來源分散性
農業文化遺產依附于農民、農村和農業,是一種帶有鄉野氣息的民間文化遺產,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檔案基本來源于民間,形成主體廣泛且分散,收集難度較大。此外,蘊含著豐富農耕智慧和傳統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是農業文化遺產申報的重要支撐材料,但同樣具有來源分散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來源于農業遺產地,“多年來的保護不足使得很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已經下落不明,檔案損毀、流失現象十分嚴重”[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業文化遺產檔案收集的困難性。
(4)農業文化遺產檔案內容豐富性
農業文化遺產集中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的勞動智慧、民族文化以及文明成果。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種類繁多,廣泛分布于我國農業繁榮發展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以中原文化發祥地黃河流域為例,廣闊的黃河流域孕育了諸多的農業文化遺產,如“旱作梯田系統、農牧復合系統、溝壟耕作系統、旱地節水保墑技術體系、間套輪作農耕技術體系和特殊物種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體系”。[3]此外,遺產地的風俗信仰、特色產品、傳統村落廟宇、地域美食等都是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加上豐富、原生、包容的多元民族文化面貌,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內容呈現極為豐富的特點。
農業文化遺產檔案內容豐富,載體多樣,對于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開發有著重要的作用,除了檔案本身具有的參考和憑證價值外,農業文化遺產檔案還包含如下價值:
(1)科研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內容涵蓋了農學、生態學、民俗學、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展現了多學科交叉的屬性。在研究諸如傳統手工藝、救荒本草、農學技術以及水利工程設施等方面,農業文化遺產檔案提供了長時段的重要信息來源,是一種極具參考價值的知識載體,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值得深入探索。如研究農業文化遺產檔案中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變化情況,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歷史時期自然環境與人口村落的歷史變遷,對于后續遺產地的“養護式”開發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科研價值,需要在后續的整理和利用中加以探索,并通過相關科學研究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價值,服務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實現古為今用。
(2)教育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它是一種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系統性活態遺產,其中的教育價值在當今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仍然發揮著重要意義。此外,農業文化遺產檔案中的農耕技術和鄉風民俗等可以為課堂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有利于學生了解傳統農業文化,學習耕育體驗,增強生態環保理念。
(3)戰略價值
農業文化遺產是古代先民勞動智慧的結晶,其獨特的自然特性與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緊密契合,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農業文化遺產檔案記錄了遺產地近千年的傳統動植物資源,是野生動植物基因資源庫的重要載體,對于我國良種繁育和生物工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農業文化遺產檔案記錄了遺產地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在農業生產中團結、互助和共榮的場景,書寫著遺產地各民族安定團結的篇章,對于維護我國民族團結統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史料。
(4)經濟價值
獨特的農業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為遺產地提供了潛在的文旅資源,記錄遺產地風貌的農業文化遺產檔案具有潛在的經濟價值。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檔案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有利于促進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業發展。一方面,通過旅游業向人們展示遺產地生活群體的精神面貌,有利于促進遺產地農耕文化傳播和農業文化遺產傳承;另一方面,通過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能夠切實提高遺產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反過來亦能加強其對于當地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農業文化遺產檔案具備科研、教育、戰略、經濟等價值,但存在著來源分散,收集困難等問題,不利于后續的開發與利用,其價值難以有效發揮。因此,如何科學管理農業文化遺產檔案,更好地發揮其價值,值得進一步探索。
首先,各級人民政府應及時準確地上報關于本地農業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及時更新遺產地相關信息與狀態。其次,應推進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管理體系建設,按照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各省市具有潛在價值的農業文化遺產以及傳統農業耕作保護地四個等級,逐步推動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收集、整理和歸檔。最后,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為重點區域,開展農業文化遺產檔案工作,在全面評價其瀕危性與保護緊迫性的基礎上,完善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管理流程,從而為我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助力。
伴隨著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的開展,大量的農業文化遺產檔案不斷產生,給檔案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借助數字技術,構建農業文化遺產檔案數據庫能夠為檔案的收集、存儲、統計、檢索、保護等提供便利和支持。前期需要實現電子文件的有序錄入和紙質檔案的數字化上傳,后期需要對數據不斷完善和更新,促進資源整合。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應關注農業文化遺產檔案數據庫的安全問題,指派專業人員對數據庫的穩定性和流暢性進行定期檢測、維護和升級。
檔案事業服務于社會,應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開發利用,合理利用檔案館、生態博物館和非遺保護中心的陳列室、展示廳等進行宣傳展示,擴大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這一類型的檔案,參與到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征集和保護中來。檔案館可牽頭制作以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為主題的微視頻,利用新媒體技術,展現各個遺產地的樣貌及背后的故事;利用各大門戶網站和社交媒體平臺加以推廣,以流量賦能,擴大這類特色檔案的社會影響力。
農業文化遺產作為一類集農學、歷史學、生態學、民俗學和建筑學等多學科特性的綜合性遺產,需要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共同解決農業文化遺產檔案來源分散等問題。考慮到農業文化遺產檔案的特殊性,農業文化遺產檔案工作規范制定需要聯合遺產地的檔案館、民俗館和非遺中心等多個部門,結合農業文化遺產檔案工作中遇到的痛點和難點,編制相應的工作規范和操作指南,為農業文化遺產檔案收集、整理、分類、歸檔、開發等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為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