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銘,梁 爽,2,周 波,3△,朱妍妍,石 璐,郝振華,王惠茹,羅志合
(1.寧夏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2.銀川市中醫醫院,寧夏 銀川 750001;3.寧夏少數民族醫藥現代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寧夏 銀川 750004)
從西周時代開始,樸素唯物的陰陽理論,使得五行學說逐漸形成,這是一種時空觀點。而“象”思維是古代思想文化體系中的一個子集,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綜合和天地萬物的類比,其深深影響著古代醫者的中醫思維方式[1]。很多中醫學者認為,“取類比象”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具體事物的物象、事項之間的聯系,應在相同的前提下,更著眼于功能關系和動態屬性,展開合理的類推、類比,取(天、地、自然、萬物、人)之象,比(分門、定數、天時、方向、地利)之類,方以類聚。“水流濕,火就燥…… 以通明德。”等對藥物功效進行的演繹,引申,推理,能夠指導我們更好地認識、理解中藥學,中醫臨床與中醫理論應相互結合,才能更好的推動中醫藥發展。在此基礎上,筆者以“取類比象”在中藥中的應用為切入點進行探討。
“象”思維形成于《易經》,是形象思維,原始思維,類,是同類和相似的一類事物,從已知“象”不斷推演延伸[2],《素問·示從容論》曰:“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萬物皆有法象,以及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從宏觀角度認識中藥,春夏秋冬的循環往復,五氣所入,與中藥自身藥性的升降浮沉、剛柔動靜等緊密聯系。晉時陶弘景《本草經集注》,首創了諸病通用藥,宋代的法象藥理提出,皆滲透著取類比象的演繹及推理。從藥物生長的產地,環境,采集時間,炮制等作用于人體內的反應(效能)結果來看,發現它們藥性相似或類同的認知方法,正如:物從其類,同形相趨,同類相召,同氣相求。而中醫采取:近取諸身,遠取諸象,在人體機體內,同時存在著六氣(風、寒、暑、濕、燥、熱),它與自然界六淫侵襲相聯系,共同影響人體機能,而中藥四氣五味的偏性,便可調理人體臟腑之盛衰,掌握這種思維方式,是初步學習中藥藥性的捷徑[3-4]。
《說文解字》釋以“形”為主,其次釋音,釋義,視而可識,察而見意,釋義主要以“形訓”的方法,六書造字中,大多是形聲字,以事為名,取譬相成,古人有言:“皮以治皮,節以治節,核以治核……子能明目,藤蔓者治筋脈,血肉者補血肉,各從其類也”,利用這種方式,使中藥藥性命名對藥物功效的鑒別,提供了便捷。
2.1 以形態命名的藥物 如人參外形如同人體,燈芯草如同點燃的油燈,女貞子呈腎形,核桃仁形似人腦,牛膝宛如牛的膝關節,白頭翁根據它近根處有白茸毛形似白頭老翁而得名,狗脊的根上有金黃色的茸毛,酷似狗脊而得名等。祛風濕藥中大多數藥藤莖,枝蔓形似人體經絡,如桑枝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有祛風濕,利關節的作用。大多數辛溫走散能夠止痹痛、通經絡等作用;平肝熄風藥多貝石類和蟲類藥物,前者大多下沉水底具有平肝潛陽的性能,而后者性走竄而優于通絡熄風止痙等[5]。
2.2 以顏色和產地命名 如青色的有青黛、青皮、青蒿;紅色的有朱砂、丹參、血竭;黃色的有蒲黃、姜黃、黃連、黃柏;白色的有白芷、白果、薤白;黑色的有黑胡椒、黑丑、黑附片等;還有紫色紫草、紫參;綠色的綠豆、綠萼梅等。山西省上黨生產的條參,世人則取名黨參;而遼寧寬甸縣石柱村生產的人參,取名為石柱參。細辛,又取名為遼細辛等。
2.3 以性味命名 如酸味的酸棗仁,苦味的苦參,辣味的細辛,甘味的甘草,敗醬草曬干后有強烈的腐敗豆漿氣味,白鮮皮鮮時有濃烈的羊膻味,五味子因其“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咸味的肉蓯蓉等。
2.4 以功效和藥物采摘時間命名 如澤瀉凡屬瀉病,小便必短數,澤瀉清肺氣,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依據它潤澤通便、下瀉利水的功效而命名為澤瀉;合歡皮,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故名合歡;木通治五淋利小便、開關格,故稱木通。龍膽草,小龍為蛇,蛇的膽汁能清熱利濕,象皮可以止血斂瘡等。夏枯草,其夏至后本草的果穗枯干后采摘而得名。
2.5 以生長特點命名 如夏枯草頂部凋謝時采集入藥,能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萬年青因冬天草葉仍清萃而得名;大青葉不僅是對藥物之間的的鑒別,還釋義出其顏色特點的功效,其草色為肝,能夠清瀉肝火,治眼疾。還有其生活習性了解到:蟬蛻,俗名:知了,晝明夜靜,常治小兒夜啼不安;喜靜生長周期長的龜板滋陰潛陽等。
五行學說源自于自然變化,是物候變化生化而形成,不論是體內的春溫,夏熱,長夏濕,秋涼,冬寒,還是體外的風寒暑濕燥熱,都是隨時空轉化循環往復,而六氣運動與萬物存在和消亡緊密關聯,取類比象就是從藥物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聯出發,依據五行對藥物進行分類歸類,以方位,顏色,生物,五臟,配屬五行,推演絡繹,根據藥物的不同形態,性質和作用,從而將自然界氣候變化規律與各種藥物與人體疾病用藥歸屬結合起來,成為認識藥性的一種方法[6-7]。
3.1 藥物部位與人體部位關聯 對草木類藥物而言,蓋蘆頭部主生,干與枝主長,花主化,果實主收,根主藏。一般來說,干大都有上升的性能,花葉有升散功能,枝有入絡的功能,根和果實沉降。由蘆頭開始為生、后生長、為化、為收、致果實,又復下降、收藏,如此升降循環,生生不息,故草木與大自然具有體內、體外陰陽升降的基本規律,與人體經絡運行類似。中藥的不同部位,可以與人體相應的部位對應,這是中醫天人相應思想的具體應用,可理解為中藥用藥、組方、診療的一般規律。
3.2 中藥色味與人體臟腑、經絡相關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色味當五臟,白當肺辛,赤當辛苦,青當肝酸,黃當甘脾,黑當咸腎。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為筋,黃當肉,黑當腎。”故水蛭色黑,氣腥,味腐,善入血,其腥腐之味與瘀血相感應,卻與心血不相應,善破瘀血 而不傷新血;大棗色赤,肉甘亦能補血,甘能補脾,是補脾之要藥。色白治肺川貝母、石膏、色青青黛,青皮清肝,色赤朱砂、丹參治心,色黃黃芪,伏龍肝補脾,色黑入腎熟地、附子等這些都體現了自然之“五色”與“五味”,是與人體“五臟”相通相合[8]。
3.3 中藥質地相近,則功效相同 輕虛浮而升,重實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氣濃者浮而長(象夏);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氣薄者降而收(象秋);味濃者沉而藏(象冬);氣味濃烈的藥物有發散,通竅作用,如:陳皮,木香,氣味弱者有鎮降滋陰作用,朱砂,代赭石,有降逆止嘔之功效。而氣味微者,如:沙參、麥冬、玉竹有滋陰,生津潤燥的作用。
3.4 藥物的產地與其功效有關 同一地域所產藥物,大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效。劉完素提出“寒熱溫涼,四氣生于天。”因“萬物皆生于天”故可用藥之性味,來醫治人體之偏弱。《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酸入肝(屬木)、苦入心(屬火)、甘入脾(屬土)、辛入肺(屬金)、咸入腎臟(屬水)”;《素問.六微之大論》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這些都是通過對氣候環境、季節、氣味、升降浮沉與體內氣血運行,四肢百骸,各種感官與自然的融合,故“形色自然,皆有法相,”,“以形達形,以質從質,”升降相對,而季節和臟腑與藥性的交互感應是一致的,如:禽者,飛行之類也,故屬于陽(熱);介鱗者屬于伏之類,故屬陰(寒);生長于東北的人參,新疆雪山上的雪蓮,皆能夠抵御產地的嚴寒等,故而這些藥物既能除寒邪又溫補腎陽。
3.5 藥物的采集時間 草類藥物大多數在植物枝葉茂盛時收集,如益母草、荊芥、稀薟草等;葉類在花蕾正盛開的前后,宜于采收,如枇杷葉、大青葉等。果實類藥物未成熟時采集青皮、枳實、烏梅等,果實成熟時采收瓜萎、檳榔、馬兜鈴等。以種子入藥的,多在在成熟后采集,如蓮子、沙苑子、苑絲子等。根、根莖以秋末或春初為宜,因春初“津潤始萌,未充枝葉,勢力淳濃”,“至秋枝葉干枯,津潤歸流于下”早春及深秋時根莖中有效成分含量高,如天麻、葛根、大黃、蒼術等,但也有特殊,如半夏、太子參、延胡索等在夏天采收。樹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時節植物體內漿液充沛時采集,如黃柏、杜仲、厚樸等,然牡丹皮、苦楝皮等確秋后為優。
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4部分組成,而醫家在辨證理法方藥的基礎上,通過取類比象的思維方式組織不同作用的藥物,如:全當歸補血活血、當歸尾破血、當歸身養血,它們分別在四物湯、補陽還五湯、補中益氣丸中的不同選取,還有枯芩和條芩,前者善清上焦濕熱,后者沉重下降,優于清大腸濕熱。在《神農本草經讀·卷四》推斷麥芽,遇春而生,取干谷透發其芽,更能達木氣以制化脾土,可消導米谷積滯,疏肝之功效;清·徐大椿撰《神農本草經百種錄》,闡述寄生是由桑之精氣所生,枝間生小樹,是有子之象,推斷安胎;其與桑接近,可祛風養血等[9]。以方位與臟象同氣相求命名的:甲乙東方木小青龍湯;南方丙丁火導赤散;西方庚辛金白虎湯;北方壬癸水玄武湯;中央戊己土小建中湯等。湯劑形成的初始階段,這些都是取類比象思維方式在臨床實踐中的生動體現,了解掌握這一特點,對進一步提高對中醫藥的認知水平,深化中醫臨床診療手段有很大的幫助,充分與取類比象的思維方式相結合,來理解這種思維方式推動中藥藥性和功效在方劑中的應用。
歷代醫家在藥物研究方面,從氣、味、形、色、質地、產地、季節等基本特點出發,結合中醫天人合一、五行生克、臟象學說等基本理論,以取類比象的思維方式作為指導,在臨床中反復實踐和論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黃帝內經》有曰:“天地萬物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在中醫藥研究實踐中,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因形求理,以類相別,不斷對中藥的性能進行總結和探索,對中醫的認識范圍進一步拓展,對中藥藥性、藥效的理解得到了深化,盡管取類比象是眾多中藥藥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并不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單純使用難免具有片面性和主觀性,而忽略了個體差異性,如鄢梁裕等[10]在文中提到雞子黃為黃色或赤色,而五行卻歸木,木五行又為青。所以在中醫診療實踐中,必須結合具體的中醫藥實踐,采用多種科學方法,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在治療實踐中進行全面論證,用科學嚴謹的態度不斷去探索,重視特殊比類的原則,才能促進中醫藥事業得到更進一步發展[11]。以上是筆者對淺析“取類比象”在中藥學中的應用淺顯認知,疏漏之處還請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