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湖北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戰略重點

2022-03-24 22:00:38磊彭澤宇
理論探索 2022年5期
關鍵詞:生態發展

■ 王 磊彭澤宇

(1.武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2.蘭州大學 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這是黨中央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做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在這一背景下,湖北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努力建設全國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奮斗目標。[2]這就要求湖北結合自身實際,充分發揮在產業創新、交通運輸、生態文旅和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建立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支點,走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前列,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一、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正面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劇烈變遷和新冠疫情疊加所構成的諸多不利因素。它們是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社會經濟發展自主性和可控性的直接動因。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方面,我國高新產業技術特別是關鍵產業的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容易遭到“卡脖子”。自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美國的對華政策出現重大轉向。[3]美國政府頻繁針對我國科技型企業的關鍵零部件采取禁運手段,以遏制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而我國對外依存度較高的核心零部件有很大比例來自美國企業或者與美國企業高度相關,這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巨大外部風險。因此,必須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以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實現科技自立和產業升級。

在新冠疫情的沖擊方面,其造成的國際經濟循環的阻塞和中斷,使得我國部分依賴國際供應商的產業面臨停產困境。例如,呼吸機作為必不可少的抗疫物資,關鍵元器件掌握在國外廠商,尤其是疫情嚴重的美國和歐洲廠商手中,導致我國呼吸機的供應鏈一度十分脆弱。[4]此外,新冠疫情導致的大面積停產停工,也使得居民消費能力明顯下降。據統計,2020年我國商品零售額352453億元,同比下降2.3%;餐飲收入額39527億元,同比下降16.6%。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還是新冠疫情的爆發,都與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窗口期交織在一起,這使得我國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更加突出,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都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礙。在此背景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自然成為關乎我國全局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5]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暢通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的各個環節。對于湖北而言,就是要立足自身實際,聚焦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以及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等優勢領域,在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率先有所作為,率先實現突破,率先取得成效,以創新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以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支撐高效流通,以生態保護和文化旅游作為新的消費引擎,以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二、湖北建設新發展格局先行區的重點領域

湖北具有扎實的工業和科教基礎、顯著的區位和交通優勢、良好的生態和文旅條件,以及巨大的區域協調發展空間。圍繞這四個方面集中發力,將有利于提升湖北供給體系的創新力,縮小地區間差距和擴大有效需求,也有利于提升要素流動效率,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從而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中率先實現突破,率先取得成效,貢獻先行智慧和先行力量。

(一)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

湖北是魚米之鄉,也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要求湖北“著力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不斷取得新成果”。在農業生產上,湖北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一方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著力提升地力,另一方面品種上選優,全省主要農作物實現良種全覆蓋。2021年,湖北省實現糧食面積、產量“雙增”目標,連續9年糧食總產達500億斤以上,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作出了重要貢獻。常年淡水產品產量450萬噸左右,連續26年保持全國第一。在農業產業化方面,2021年,湖北新增國家級龍頭企業20家,省級龍頭企業125家。在前七批1959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湖北有82家,中部排名第二;創建4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和14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新增72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隨著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順豐速運在武漢建有一座冷鏈物流樞紐中心,日吞吐量達1000噸,實現湖北各市州冷鏈物流集散、城市配送一體化服務。2019年,湖北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45億元。伴隨農產品走向全國甚至全球,一系列產品形成了品牌效應。農產品地理標志達到154個,居中部第一。潛江龍蝦、洪湖蓮藕等8個品牌被農業農村部評為2019年“100個具有代表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21年,湖北新增農產品地理標志15個、總量達到195個,中部第一、全國第三。

作為全國的工業基地,湖北的傳統支柱產業轉型升級和高技術制造業的發展都走在全國前列。汽車工業是湖北規模最大、占比最高的支柱產業。2021年,湖北汽車行業產值位居中部第一、全國第四,尤其是以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為重點的下一代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迅速。2022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增加2.5倍和2.7倍,比全國的增速高出一倍以上。武漢入選國家首批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和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實現了國內首款L4級5G無人駕駛汽車量產。高技術制造業方面,全省2021年上半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7%,遠高于29.1%的全國增速,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過20%。“武鄂黃黃”正從原來的以冶金、服裝、建材為主的“老工業走廊”轉向“光芯屏端網”為核心的萬億級產業走廊,帶動了一大批創新能力強、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優的中小企業的接續涌現。截至2021年底,湖北各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共2357家,其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476家,國家級重點“小巨人”企業78家。在深科信四次評定的507家隱形冠軍企業中,湖北省有18家,與安徽、河南并列中部第一,全國第六;其中,湖北省單項冠軍培育企業共有7家,位于中部第一。湖北提出,到2025年將打造出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鞏固提升10個五千億級優勢產業,培育壯大20個千億級特色產業集群,全產業鏈實現國際化創新、集群化配套、內涵式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方面,湖北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實力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光谷,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真正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湖北把科技創新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為打造內陸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湖北創新資源密集,全省共有130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有68所,數量位于中部第一、全國第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9個,位居中部第一、全國第五;新型研發機構308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江蘇省。在這些創新資源的基礎上,湖北近年來進一步搭建了起一系列創新平臺,并強化了研發投入。全省已建和在建6個大科學裝置,其中3個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組建了10個湖北實驗室并實體化運行,并正在爭創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21年,湖北R&D經費投入1160.2億元,位居中部第一、全國第八。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2021科技強省排行榜,湖北省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中部第一,全國第六。武漢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獲得國家正式批復,成為繼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創中心和成渝區域科創中心之后,我國在科技領域又一個區域重大戰略布局。

(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湖北九省通衢,具有承東啟西、銜南接北的區位功能,以及水陸并進的資源稟賦特點。然而,將靜態的區位和資源潛力轉化為動態的發展優勢,需要交通基礎設施的有力支撐,才能推動湖北從“區位好”、從“稟賦優”走向“發展快”和“功能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形成全國統一市場的內在要求和中央的統籌部署下,湖北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顯著加快。

鐵路方面,“軌道上的湖北”正按下快進鍵。2009年底,京廣高鐵武廣段通車,標志著湖北在全國率先進入高鐵時代,也為湖北沿線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了巨大紅利。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對湖北提出了“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總要求。2017年,湖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加快高鐵建設,構建以武漢為中心的高鐵‘米’字網,實現所有市州通快速鐵路”。在此背景下,經過全省的努力和國家相關部委的支持,漢十高鐵納入國家規劃,并于2019年全線開通運營。2021年9月,沿江高鐵武漢到宜昌段正式開工建設,成為新建滬渝蓉高速鐵路全線七段中最先開工的一段。2022年6月,鄭萬高鐵湖北段全線通車,結束了神龍架、恩施等地無高鐵的歷史,并實現了全省所有地市州通快速鐵路。在此基礎上,2022年6月28號召開的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要通過加快推進沿江高鐵和呼南高鐵湖北段建設,基于省域高鐵內環線實現“一主兩翼”交通結構由“Y”型升級為“△”型,以及以武漢為中心的“超米字型”高鐵網。從2015年到2020年,湖北省營業鐵路里程由4062公里增加到5085公里,增長28%,快于21%的全國平均水平,有力支撐了湖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公路方面,湖北不斷織密高速公路骨架網。2009年底,鄂西地區的首條高速公路——滬渝高速公路“宜昌—利川”段通車,不僅直接推動了恩施自治州經濟增速由2009年的18.1%提高到2010年的19.3%,也標志著“十一五”規劃所要求的“四縱四橫一環”的骨架基本建成,使全省高速公里里程從2006年全國第八位上升至第六位。到2017年,湖北進一步建成了“七縱五橫三環”的高速公里骨架,總里程達到6251公里,輻射全省98%的縣市區以及99%的人口,較2010年分別提高了8個和3個百分點。尤其是連接湖北與周邊五省一市的省際通道達到25個,實現了從傳統的“九省通衢”向基于高速公路的“祖國立交橋”的轉型。2021年,保神高速的開通,宣告湖北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378公里,較2012年增長了84.1%,由中部六省第四位上升至首位,基本形成了“九縱五橫三環”的骨架結構。2022年7月,《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正式發布。在11條南北縱線和18條東西橫線中,經過湖北的分別有3條和4條,是線路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十四五”期間,湖北將通過織密高速網、擴容主通道、互通骨架路,在力爭建成“九縱五橫四環”骨架格局和實現“縣縣雙高速”的同時,為暢通國內大循環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湖北“黃金水道”和“空中高速”建設也在加速推進。水運方面,2014年7月和2015年9月分別開通了“武漢—東盟四國”以及“武漢—日本東京”的集裝箱快班,開辟了中部地區同亞洲其他國家經貿合作的新通道。到2015年底,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8433.2公里,高等級航道1738.4公里,占比20.6%。“十三五”期間,為了加快形成“兩橫一縱一網四支”的航道網絡體系,湖北實施了一系列航道整治工程:長江“645”工程被列入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和交通運輸部水運“十三五”發展規劃,武漢至安慶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已于2018年開工,“中梗阻”瓶頸問題進一步緩解;漢江武漢至鐘祥段390公里航道維護水深提高至2.4米,常年可通行千噸級船舶。由此,湖北長江、漢江航道邁入萬噸級、千噸級的新階段。2020年,武漢港集裝箱年吞吐量達到193萬標箱,較2015年底增長82%,位列世界內河集裝箱大港前列。航空方面,2012年,湖北僅有武漢、宜昌、襄陽以及恩施4座城市擁有民用機場。2016年4月和2017年8月,武漢天河機場第二跑道和T3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天河機場已邁入“三航站樓二跑道”的新階段。為提升“兩翼驅動”的客貨運吞吐能力,2018年3月和2020年4月,宜昌三峽機場和襄陽劉集機場新航站樓擴建工程分別開工。2021年,湖北民用機場由4個增加為7個,五個機場入圍全國百強民用機場,17個市州進入2小時機場生活圈,民航吞吐能力從2012年的1500萬人次上升到5800萬人次。2022年7月,鄂州花湖機場通航,成為亞洲第一座專業性貨運樞紐機場,標志著湖北形成了“雙樞紐,多支線”的布局。

(三)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

湖北是千湖之省,林地草地濕地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一半以上。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漢舉辦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座談會上闡述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需要正確把握好“五大關系”,要求湖北不斷強化生態環境的保護。湖北省是生態大省,生態資源規模處于全國前列。湖北已建成省級重要濕地46個、國家級重要濕地8處、國際重要濕地4處,分別居全國第三、第一、第二。近年來,為了維護生態資源,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湖北以生態環境質量為中心,“三大保衛戰”取得新成效。碧水保衛戰方面,全省190個國控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有178個,占比93.7%,同比增加1.6%;藍天保衛戰方面,17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6.7%,有10個城市達到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凈土保衛戰方面,在統籌各部門資源的基礎上,建立“一企一檔”機制,實現了對土壤環境的實時監測,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超過90%,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在打好“三大保衛戰”的基礎上,湖北生態文明創建工作有序開展:全省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9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67個。在第五批10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湖北新增7個,在數量上位居中部六省第一。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2011年全國在湖北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21年6月,湖北碳排放權交易累計成交額達83.51億元,居全國第一。湖北省委十一屆九中全會提出了湖北要在新發展階段建設“中部綠色崛起先行區”的目標定位,實現生態大省到生態強省的巨大飛躍。為此,要著力推進“三江四屛千湖一平原”生態格局建設,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率。

湖北不僅生態環境好,還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湖北攬山水之盛、得人文之韻,文化資源稟賦優:鄂西山岳峽谷所孕育的巴蜀神韻和道教風骨,鄂中河網丘陵所繁衍的荊楚文明和三國遺跡,鄂東茫茫大別山系所托舉的紅色革命傳統。2021年5月之前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湖北共有14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居全國第八。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和省部委的支持下,湖北將非遺工作納入經濟社會工作的總體規劃,形成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善的保護措施:各地市頒布了非遺保護的相關制度、管理辦法97部,設立非遺研究中心的高校和科研單位22所,均位于全國第一梯隊。

在良好的生態條件和多元的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湖北旅游業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8月,湖北共有4項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13個5A級景區以及5個全域旅游示范區,分別在全國排名第二、第六和第五。然而,將這些靜態的資源稟賦轉化為動態優勢,需要旅游業的有力支撐和發展。據文化和旅游部發布2021年度全國旅行社統計調查報告,湖北旅行社國內旅游組織人次和接待人次均走在全國前列,分別位于全國第九和全國第三。2021年“十一”假期間,武漢市接待游客總量2116.5萬人、實現旅游收入110.92億元,分別位于全國第一和第四。在此基礎上,湖北將在“十四五”時期著力構建“一主引領、一江貫通、三區聯動、六山支撐、九湖潤澤”的旅游發展新格局,以荊楚文化為基礎,融入特殊的文化符號和載體,建設富有文化底蘊的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旅游景區。

(四)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由于湖北各市區位差異顯著、,特別是鄂東鄂西發展存在明顯差異,歷屆省委省政府都尤為重視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都將推動區域之間協調聯動、平衡發展列為重大戰略部署。2021年,武漢GDP達到1.77萬億元,襄陽和宜昌GDP也雙雙跨越5000億元大關。在華頓經濟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中,武漢、宜昌和襄陽三市上榜,分別位列第8名、第60名和第69名,相較于2021年“百強榜”分別上升1位、6位和8位。在中心城市的有力帶動下,湖北縣域經濟得到了蓬勃發展。2021年,湖北縣域(除市轄區)GDP是2012年的2.14倍,年均增長率為7.9%,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不僅如此,湖北百強縣數量和質量都實現了大幅提升。2022年,湖北有八個縣入選全國百強縣,中部六省位列第一,相較于2016年宜都市首次入圍百強縣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且,大冶市和仙桃市分別前進了12位和11位,宜都市和枝江市均進9位,棗陽市和漢川市進了6位。《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湖北還將支持“百強進位”、加快“百強沖刺”、加強“百強儲備”。

縣域經濟的迅速發展發展帶動了城鎮化進程,也有效縮小了城鄉差距。截至2021年底,湖北城鎮化率達到64.1%,較2016年的58.1%有明顯提升,位居中部第一。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鎮和農村人口可支配收入的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2016年,湖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為2.31,2021年縮小到2.21,是中部六省中最低的。

三、湖北建設新發展格局先行區面臨的突出問題

建設新發展格局先行區,不僅要求具備較好的基礎條件,以實現起點高、起步快,更重要的是要具備引領和帶動所在區域乃至全國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的功能,使先行區與全國其它地區緊密配合,共同構建貫通全國的新發展格局。對照這一更高的標準,湖北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與技術創新、生態保護和文化旅游以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四個方面還存著明顯的不足。

(一)產業布局和產業發展不均衡

首先,武漢和武漢都市圈雖然集中了大量工業企業,但由于其它地區明顯存在不足,所以難以對全省產業高質量發展形成有效帶動。截至2020年底,武漢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958個,資產總計17223億元,分別占到全省的20.54%和42.83%。武漢、鄂州和黃石三市的工業企業密度,分別是34.5家/百平方公里、30.9家/百平方公里和15.4家/百平方公里,而宜昌和襄陽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工業企業密度僅為6.1家/百平方公里和8.6家/百平方公里。湖北省共有9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其中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在科技部組織的全國高新區綜合評價中排名第5,而宜昌和襄陽高新區分別排在第40和58位。全省的發明專利85%集中在武漢,第二密集的宜昌僅有4%。

其次,服務業基礎相對薄弱,意味著難以對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2021年,湖北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52.8%,遠低于上海的73.3%和北京的81.7%,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3.3%。湖北服務業不僅規模較小,自身結構也有待進一步優化。2021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三個傳統服務業增加值分別為22.9%、18.3%、19.9%,而金融業僅增長4.5%。金融業發展不夠,特別是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展不夠,對實體經濟發展支持不足的問題并未得到顯著改觀。全省第三產業投資占全省投資62.9%,但規上研究技術服務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分別僅占全省投資額的0.7%和0.6%,也明顯低于傳統交通運輸倉儲業投資占比10.2個和10.3個百分點。全省研發設計服務營收規模前10企業,大部分都集中在工程施工設計領域,與先進制造業發展融合程度不高。

(二)“新九省通衢”的樞紐地位尚未彰顯

首先,交通基礎設施的等級不高,制約了運輸效率。第一,湖北尚未實現“縣縣通鐵路”。全省63個縣級行政區(包括26個縣級市、35個縣和2個自治縣)中,有24個縣未通鐵路,占比38.1%,37個縣尚未通高鐵,占比58.7%,均高于安徽、江西兩省。全省13個地級行政區和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中,有2條及以上高鐵線路的城市僅有武漢和襄陽。第二,高等級公路占比較低。截至2021年底,高速公路僅占全省公路總里程的2.5%,在中部六省中僅高于安徽,而明顯低于其他四省。全省63個縣中,44個縣都只有1條高速公路,其它19個縣中,7個縣名義上有兩條高速公路,但其中一條只有十幾公里的路段過境,對全域范圍內社會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有限。

其次,樞紐站與周邊地區開發建設未實現有效融合,難以將交通區位優勢有效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一是火車站與市中心距離較遠,難以接受城市中心相關服務功能的有效輻射。全省29個火車站中,有18個站點與市中心的距離超過5公里,如天門站和天門南站與天門市中心的距離甚至達到20余公里。二是火車站周邊道路網密度較低,限制了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空間,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口。例如,宜昌東站和襄陽東站周邊3公里區域范圍內的道路密度分別為4.51公里/平方公里和3.13公里/平方公里,明顯低于宜昌市和襄陽市8.01公里/平方公里和8.10公里/平方公里的平均路網密度。第三,火車站周邊缺乏星級酒店等商業設施,難以吸引產業項目,尤其是服務業企業。29個火車站中,18個車站周邊1公里區域范圍內無三星級及以上酒店,高級商場、寫字樓的情況也基本類似。

(三)生態、文化和旅游業的發展融合不足

生態、文化只有嫁接了旅游才能彰顯影響力,而旅游需要生態和文化的支撐才能經久不衰。盡管湖北豐富的文化和生態資源為發展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旅游業的發展方式還比較粗放,在一定程度上與生態和文化的融合不夠。首先,部分地區的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尚未實現協同發展。2017年,由于景區游客服務和生態環境品質均出現下降,全省16家A級景區被列入“黑榜”,其中8家經國家旅游局同意甚至被取消旅游景區等級。2022年7月,在高溫干旱天氣的影響下,恩施鶴峰屏山、恩施大峽谷等鄂西著名景區的游客接待人數均達到甚至超過了最大承載量,不僅影響了游客體驗和景區聲譽,也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甚至破壞。這些都使旅游發展和生態保護面臨“雙輸”的局面。

其次,部分項目的文化內涵和旅游功能融合還不夠緊密。如杭州西湖對蘇堤、斷橋殘雪、飛來峰和三潭印月等景觀所進行的文化挖掘、故事演繹、場景營造和經營布設,不僅吸引了更多的游客,為推動當地旅游經濟做出了貢獻,也產生了其它地區難以簡單復制的品牌效應。與之類似,武漢東湖風景區不僅具有湖光山色的自然景觀特征,也是最大的楚文化游覽中心,但無論是在故事傳播,還是在場景營建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不足。

(四)城鎮體系結構仍有待優化

首先,城市間發展水平差距明顯。2021年,在全省人均GDP排名中,排位最高的武漢市是最低的恩施州的3.82倍,這一比值高于安徽的3.14倍、河南的2.66倍、江西的2.22倍和山西的2.19倍,僅低于湖南的4.09倍。武漢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為25.2%,而排名第二的宜昌市僅為8.8%,最低的天門市還不足4%。全省共有70家三甲醫院,其中的38家位于武漢市,其余各地市州三甲醫院都僅是個位數,其中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陽市僅有3家三甲醫院,而戶籍人口全省第二的黃岡市只有1家三甲醫院,仙桃市和神農架林區則無三甲醫院。

其次,盡管湖北縣域經濟發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較晚,距離發達省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全國百強縣數量最多的三個省份江蘇、浙江和山東分別有25、18和13個,遠多于湖北。在全國百強縣排名中,湖北排名最高的仙桃市位列第65位,而湖南的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均位列前三十,其中長沙縣位列全國第十。因此,縣域經濟不強仍是湖北社會經濟發展亟待抬升的“底板”。

結 語

2021年,湖北省GDP成功跨越了5萬億元大關。在這一新的起點上,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擘畫了新時代全省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即建設新發展格局的先行區,在暢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競流中,努力“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為此,湖北要瞄準現有的優勢領域,以進一步彰顯全國性功能為引領,以補齊短板為抓手,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取得成效,為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形成示范和闖出新路。概括而言,就是要在現有的產業體系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加快形成城市間產業分工合作格局,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在現有的交通區位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交通基礎設施等級,推動交通樞紐與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在現有的生態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為生態和文化插上旅游的翅膀,將旅游賦予生態和文化的內涵;在現有的城鎮化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以都市圈建設和強縣工程為依托,縮小區域差距和城鄉差別。總之,要在產業、交通、生態文旅和新型城鎮化領域樹立新的優勢,推動暢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全國大循環,這既是湖北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時代賦予湖北的重大使命。

猜你喜歡
生態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生態之旅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生態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天天色天天综合|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女主播|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夜夜操狠狠操|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亚洲最大看欧美片网站地址| 中文字幕丝袜一区二区|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九色视频一区| 久热精品免费|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www.youjizz.com久久|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亚洲第一成网站|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aⅴ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日韩欧美| 国产毛片不卡|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九色综合视频网|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9966国产精品视频|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毛片yw| 91av国产在线|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 久久不卡精品| 麻豆精品在线|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黄色一级视频欧美|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国产一级α片|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免费激情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欧美成人一级| 欧美色综合网站| 超碰免费91|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69综合网| 日韩a级片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黄网视频|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91系列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高清| 婷婷激情亚洲| 亚洲综合极品香蕉久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