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植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是系統梳理、準確把握黨的百年歷史與成功經驗的一把“鎖鑰”。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作為中國共產黨特有的內在稟賦,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考驗和洗禮,內涵更加豐富、特征更加鮮明,兩者間的內在統一關系也更加緊密和牢固。深入探討黨的理論自覺、歷史自覺及其內在統一,是從本體視域深入理解黨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黨的理論創新與創造的歷史三者有機統一的基本方法,也是從歷史過程與歷史路標相統一的角度考察闡釋中國共產黨作為使命型政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引領社會變革的基本遵循。
從一般意義上說,所謂理論自覺,是指“理論主體對自身‘是什么’的認識,即清醒地認識到自身質的規定性,把自己與他者區分開來”〔1〕12。由此可知,理論自覺實際上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理論主體所信奉的理論異于其他社會意識形式和思想理論;二是該理論主體堅定地選擇和堅持這一理論,并且主動與其他理論、流派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作出明確的“切割”。就黨的理論自覺而言,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堅定地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黨所堅持的根本指導思想;另一方面,面對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任務,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和侵蝕,成功實現了進行理論創新與推動實踐發展的統一。可以說,黨的理論自覺,既包含理論自覺這一概念所具有的共性內容,同時又因其所面對的特殊環境和所擔負的特殊使命而表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
對黨的理論自覺內涵的揭示,可以從中國共產黨自覺地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歷程著手。首先,中國共產黨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的根本理論。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等就已經不約而同地認識到,“馬客士(Marx)的功業”〔2〕363推動了十月革命的勝利,應當按照“馬克斯的方法”“俄國式的方法”改造中國與世界〔3〕147;也認識到“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4〕15,應該“明目張膽正 式 成立一個中國 共 產黨”〔3〕161。 1920 年 11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依據“共產主義原則”制定了《中國共產黨宣言》,旗幟鮮明地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并指出要以此作為“收納黨員之標準”〔5〕547。8個月后,中共一大頒布《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提出包括推翻資本家階級政權以及消滅階級、承認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等在內的“本黨綱領”,并喊出了“共產黨萬歲、第三國際萬歲、共產主義——人類的解放者萬歲”〔5〕559的口號,表達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深切服膺和自覺信仰。面對黨成立初期黨員思想理論水平相對不高的情況,中國共產黨積極采取措施,提升黨員的思想理論水平。1921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明確要求“中央局宣傳部在明年七月以前,必須出書(關于純粹的共產主義者)二十種以上”〔6〕47。1922 年 6月,時任總書記陳獨秀在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也提出,中國共產黨將“組織出版《馬克思全書》《列寧全書》《康民尼斯特叢書》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7〕258。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這一黨的根本指導思想,始終秉持自覺接納、主動學習的積極態度,而這也明確無疑地表征了中國共產黨堅定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自覺意識。
其次,中國共產黨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毛澤東曾指出:“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8〕1471作為立志于拯救民族危亡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后不久就開始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當時中國的實際。在中共二大召開前一個月,我們黨頒布了黨的歷史上首個“對于時局的主張”。在該“主張”中,中國共產黨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軍,為無產階級奮斗,和為無產階級革命的黨。但是在無產階級未能獲得政權以前,依中國政治經濟的現狀,依歷史進化的過程,無產階級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還應該聯絡民主派共同對付封建式的軍閥革命,以達到軍閥覆滅能夠建設民主政治為止。”〔6〕97隨后,中共二大將該“主張”所闡述的內容進一步豐富發展為包括“漸次達到一個共產主義的社會”的最高綱領和包括“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等內容在內的最低綱領〔6〕133-134。有學者指出,中共二大除了把黨的奮斗目標作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區分外,“尤為重要的還在于它在黨的建設、統一戰線、群眾運動以及思想斗爭幾方面極具實用性的獨特的創造和經驗”〔9〕,這樣一種“極具實用性的獨特的創造和經驗”,從根本上講,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當時列寧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的一系列論斷用于中國實際的理論呈現和結果反映。可以說,以中共二大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已經自覺地樹立起運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俄國化的最新成果——列寧主義分析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而這也構成黨的理論自覺基本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
最后,中國共產黨自覺把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是正確的經驗、結論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恩格斯指出:“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10〕588恩格斯的論斷鮮明地揭示了發展馬克思主義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意義。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面對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主題以及主題之下紛繁復雜的具體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化中國”目標的同時,也在自覺地把實踐當中正確的經驗和結論加以理論性的總結提煉,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系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著“化馬克思主義”的目標。中國共產黨自覺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和發展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歸根到底是由實踐決定的。習近平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實踐發展永無止境,我們認識真理、進行理論創新就永無止境。”〔11〕中國共產黨以自覺的態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從而使我們黨能夠“以唯物辯證的科學精神、無私無畏的博大胸懷”〔11〕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此,黨的理論自覺也被賦予了鮮明的實踐意義。
特征,即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征象、標志和特點。黨的理論自覺的特征既源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也源于用以指導這一系列實踐的不斷發展著的科學理論。因此,對于黨的理論自覺的主要特征,我們應當從理論和實踐兩個維度進行理解和把握。
從理論維度看,黨的理論自覺的特征表現在,既充分肯認馬克思主義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和價值,也充分肯認發展馬克思主義對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意義。從一般意義上說,凡是理論,均具有嚴密性、深刻性、邏輯性、系統性等特點,這些特點是理論之所以能夠對外在事物作出解釋和說明的道理所在。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科學的思想理論,自然也具備這些特點。不過,馬克思主義與其他理論存在顯著的不同,這種顯著的不同在于它能夠幫助真正信仰它的先進分子“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12〕。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所獨具的優勢,這一優勢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形成理論自覺的根本前提,而理論自覺的真正形成則有賴于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不斷地把科學理論與客觀實際相結合,不斷地通過實踐的檢驗來強化和深化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覺。
中國共產黨對于馬克思主義解釋世界、改造世界作用和價值的認識,始終是清醒的、自覺的。毛澤東曾指出:“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地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13〕533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周年大會的講話中也深刻地揭示說:“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4〕中國共產黨肯認了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途徑,為人民指明了實現自由和解放的道路”〔12〕的卓越品格和崇高地位,由此,中國共產黨也就自覺地把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初心使命結合起來,形成了黨的理論自覺的鮮明特征。
在清醒地、自覺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和價值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也自覺地認識到了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意義。自覺地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僅意味著自覺地認識到客觀實際的發展變化,而且也意味著自覺地與教條主義劃清界限。從毛澤東1930年鄭重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15〕111-112到 1938 年明確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13〕534,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孕育形成到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相繼出現,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和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理論自覺的實際行動昭示著對發展變化著的客觀實際的尊重和對教條主義的否定,而這也鑄就了理論維度上黨的理論自覺的又一鮮明特征。
從實踐維度看,黨的理論自覺具有鮮明的實踐標準和實踐導向。有學者指出:“反映客觀存在,在實踐中觀念地再現事物的本來面貌、相互關系和歷史過程,這是理論的首要本質。”〔16〕26理論的“首要本質”規定了理論自覺的基本依循,因此實踐性也是黨的理論自覺的鮮明特征。黨的理論自覺的實踐性特征可以進一步細化為以實踐為標準和以實踐為導向兩個方面。
所謂以實踐為標準,是指黨的理論自覺始終有一個評判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實踐。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我們黨就十分重視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并且很早就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由此推動了革命和建設各項事業的順利發展。當然,毋庸諱言,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因為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致使黨和國家事業遭受挫折的情況。黨和國家的事業之所以受到挫折,并不是因為我們黨沒有形成理論自覺,而是因為在特殊時期和特殊情況下,黨的理論自覺受到了教條主義和極左思潮的嚴重干擾,從而偏離了正確的軌道。由此可見,理論自覺的樹立需要有一定的標準為其“保駕護航”,這個標準只能是實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立了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地位,而確立實踐之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本身便是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理論自覺的一次明確宣示。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的理論自覺有著以實踐為準繩的鮮明特征,這一特征也內在地保證并促進了黨的理論自覺的落實。
所謂以實踐為導向,是指黨的理論自覺最終應落腳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上來。實踐之所以能夠成為黨的理論自覺的導向和落腳點,乃是由馬克思主義致力于改造世界的理論品質和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決定的。不論是鄧小平所提出的“三個有利于”評判標準還是習近平所強調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都揭示了中國共產黨必須要基于理論自覺這一前提來推動實現各項事業的發展,從而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不斷提升獲得感。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理論與實踐是統一的,沒有理論上的清醒和自覺就沒有政治上的堅定和成熟,沒有政治上的堅定和成熟就沒有行動上的執著和勇毅,沒有行動上的執著和勇毅自然也就不會有事業的持續推進和目標的最終實現。因此,以實踐為導向,自覺地把黨的初心使命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期盼統一起來,凝結為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意識,這是黨的理論自覺的又一特征,也是黨的理論自覺的優勢所在。
中國共產黨不僅有著高度的理論自覺,而且有著強烈的歷史自覺。所謂歷史自覺,是指運用歷史思維、把握歷史規律、順應歷史潮流、擔當歷史使命、創造歷史偉業的主動意識、理性認知和正確態度。黨的歷史自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等進行客觀的審視、分析和研究,達到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涵育歷史思維、增益歷史智慧等目的,為黨所領導和開展的事業提供歷史參鑒。二是把自己擺進歷史進程當中,以自己所領導和開展的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使命任務的階段性達成實現對歷史的創造,從而掌握推動歷史發展的主動權。中國共產黨對待歷史的自覺態度是我們考察分析黨的歷史自覺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征的重要前提和根本遵循。
黨的歷史自覺的基本內涵非常豐富,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其一,中國共產黨始終自覺遵循歷史發展規律,主動順應時代大勢。歷史的價值在于它客觀地揭示了古往今來的治亂興衰規律,為后人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提供成功的經驗或者失敗的教訓。因此,尊重歷史、敬畏歷史是一個成熟的政黨所應具有的基本態度。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政黨,自其誕生之日起就始終以嚴謹的態度分析把握歷史發展規律,以自覺的姿態把經過科學分析而得出的結論落實到實際當中。習近平在回顧黨的歷史時明確指出:“十月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的興起,就是當時的世界大勢。我們黨從這個世界大勢中產生,走在了時代前列。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救亡強烈愿望的大勢出發,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最終團結帶領人民贏得了抗日戰爭偉大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也是順應時代大潮的產物。……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也是基于我們黨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17〕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在其百年歷程中始終自覺尊重歷史發展規律、主動順應時代大勢,由此,我們黨才能夠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其二,中國共產黨始終自覺牢記和承擔歷史使命,并為完成這一使命而不懈奮斗。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4〕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并且在這些斗爭中務必取得勝利。因此,黨的歷史自覺不僅體現在始終自覺牢記和承擔歷史使命,而且體現在充分認識到所進行的偉大斗爭具有艱苦性、復雜性、長期性等特點后,依然能夠自覺地扛起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百折不撓、接續奮斗,直至取得最終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的歷史自覺一方面立基于把歷史作為審視、分析和研究的對象,探察、揭示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并為我所用;另一方面則是自覺地置身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以自身在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個時期的具體實踐,實質性地影響和改變歷史的走向或者加速歷史的進程,從而實現對歷史的新開拓和新書寫。正如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實踐,使得“中國人民開始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華民族開始艱難地但不可逆轉地走向偉大復興”〔17〕。這一“由被動轉為主動”和“不可逆轉地走向偉大復興”的歷程,正是對中國共產黨以其自覺和積極主動的作為影響和改變歷史的走向、加速歷史的進程以及開拓和書寫新歷史的精準概括。
關于黨的歷史自覺的主要特征,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
第一,黨的歷史自覺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重視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習近平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順勢而為,奮發有為,我們就能夠更好前進。”〔17〕黨的歷史自覺的合規律性特征體現在我們黨始終自覺地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所謂自覺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是指我們黨始終牢牢抓住人心向背這一根本,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堅信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所謂自覺遵循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是指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抓手,并不斷以實踐的發展來推動認識的深化和理論的創新;所謂自覺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指中國共產黨在準確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關系的基礎上,認真分析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精準研判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及其變化,并以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打破對西方模式的“迷之信仰”,豐富了人類通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黨的歷史自覺的合目的性以合規律性為基礎和前提,具體體現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共產黨視歷史為“最好的教科書”和“最好的老師”〔18〕,表明我們黨既要樹立并維護歷史的尊嚴和地位,又要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和掌握推動黨的事業的發展,從而為實現黨的奮斗目標打下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黨的歷史自覺與黨的初心是一致的,中國共產黨基于其歷史自覺而生發出初心,中國共產黨對初心的執守則進一步印證和昭示了其歷史自覺。
第二,黨的歷史自覺實現了過去、當下和未來的一體貫通。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對于立志創造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其對歷史之作用的認知早已超越了歷史這個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意涵而呈現出明顯的“外溢”特征。歷史之作用的“外溢”是相對于歷史是“記錄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這一共識性定義而言的,是在共識性定義基礎上的豐富和擴展。黨的歷史自覺當然也包括對過去事件和活動所進行的學習和理解,不過,在學習理解過去事件和活動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14〕。因此,貫通過去、當下和未來,就成為黨的歷史自覺所具有的一個鮮明特征。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要把過去、當下和未來一體貫通起來,乃是因為我們黨作為一個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只有從歷史當中才能“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14〕。
第三,黨的歷史自覺致力于把黨對歷史的感悟升華為指引黨的事業發展的精神力量。習近平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回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借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11〕黨的歷史自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著鮮明的目標指向,這個目標便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黨的歷史自覺既是思想意識層面的對于歷史嬗變及其未來發展的自覺認知,同時也是知行結合層面對于歷史所賦予使命和責任的自覺感悟。中國共產黨對于歷史嬗變的自覺認知和對于歷史使命的自覺感悟,既是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指引黨帶領人民不斷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正是因為黨的歷史自覺所具有的這種精神偉力,我們在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才能始終保持蓬勃朝氣和昂揚斗志,才能不斷增強奮進勇氣和磅礴力量,也才能真正把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既是中國共產黨所特有的內在稟賦,也是我們用以理解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的一個重要視角。因此,黨的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既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和價值,又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功能和作用,而且不論是本體論層面的意義和價值,還是認識論、方法論層面的功能和作用,兩者都是內在統一的。
從本體論層面來說,黨的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統一于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所具有的獨特政黨屬性。獨特的政黨屬性自然會鑄成獨特的政黨素質,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就是中國共產黨獨特政黨素質的體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形成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的政黨素質是因為,一方面我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烙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印記,從而與生俱來地掌握了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先進理論與落后現實之間的巨大張力,使得中國共產黨必須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努力彌合因這種張力而產生的不適應性,因而在自覺擔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重任的同時,主動去思考如何把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思想武器運用于中國并使其不斷發揮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就成為歷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得不積極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承擔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重任的歷史自覺以及思索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自覺就應然而生。由于中國共產黨人民性的政黨屬性是確定的、一貫的,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也是確定的、一貫的,因而黨的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也是確定的、一貫的,它們都是中國共產黨政黨素質的直接體現,都源起于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獨特的政黨屬性。
從認識論層面來說,黨的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統一于中國共產黨對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正確認識和把握。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的概念本身即內含著不論是理論還是歷史都可以被認知的邏輯前提,在這一邏輯前提下,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能夠對理論和歷史作出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這就構成了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得以成立的最重要的認識論基礎。面對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國共產黨必須要不斷形成對于客觀實際的認識并把這種認識拿到實踐中去檢驗,經過實踐檢驗被證明了正確的認識才能夠推動事業的發展,而這一過程就有賴于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在認識論層面發揮作用。就理論自覺來說,中國共產黨在實踐當中形成的感性的、片段的正確認識需要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自覺加工,進而實現從感性到理性、從片段到系統的認識的轉變和升華。這一轉變和升華的過程就體現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而其結果則體現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面對不同的時代主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點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話語也會有所不同,之所以如此,乃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基于理論自覺而對不同的客觀實際作出具體分析得出針對性認識的結果。就歷史自覺來說,分析中國社會的性質、研判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考察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進程中需要時刻關注的重大問題。對這些問題作出客觀、正確的認識和解答,有賴于中國共產黨自覺尊重歷史發展規律和主動順應時代大勢,而這恰好就是中國共產黨所一貫秉持的歷史主義態度和科學歷史思維。因此,正確認識變動不居的世情和國情,正確認識與時偕行的時代和社會,從而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黨的歷史自覺在認識論層面所面對的重要任務和課題。由此可以看出,不論是黨的理論自覺還是歷史自覺,都鮮明地體現出從得出正確認識的角度服務于革命、建設、改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特征,因而在認識論層面,黨的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也是統一的。
從方法論層面來說,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統一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法探索。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17〕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交織與激蕩,中國共產黨既面臨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如何抓住機遇、化危為機,就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一道必須答好的必考題。在“既利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正向因素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通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向發展”〔19〕的過程當中,牢固樹立自覺意識,把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運用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是中國共產黨此前和當下一直在做、今后也依然要做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不僅是一種意識和態度,更是一種方法和路徑。當然,作為方法的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所要解決的并不是某個領域的具體問題,而是要在一般意義上實現對重大問題的解答。比如,理論自覺作為方法,包括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自覺地研究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而不斷推進理論創新,自覺地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等等。歷史自覺作為方法,要求做到自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自覺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順應時代大勢,自覺扛起歷史所賦予的使命和責任,等等。不論是理論自覺還是歷史自覺,其方法論意義都鮮明地指向從理論和歷史的角度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指引中國共產黨基于理論自覺和歷史自覺不斷進行方法論探索和創新的根本動力。因此,黨的理論自覺與歷史自覺不僅具有鮮明的方法論意義,而且二者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法論探索和創新中形成了目標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