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明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州 350108)
基于政黨屬性、國家形態、民族心理以及區域文化等要素的差異性,政黨謀求和執掌政權有著迥異的生成機理或演繹軌跡。即便屬于同一類型或性質,現代政黨在維系政治地位,鞏固執政資格,增進執政有效性和正當性方面也有各自質的規定性和實現邏輯。作為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已成功執政70多年。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中國共產黨依靠高度組織化的運作方式和成熟權威的資源配給能力,領導國家建設、推動國家治理和實現國家成長,建立起雄厚的執政業績并以此在社會民眾中贏得廣泛的政治認同。這在相當程度上奠定了黨長期執政的應然性和實然性基礎,與執政黨先進性的政治品格不無關聯。然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屬性,并不天然賦予其長期執政的先在理由。否則,很難解釋為什么同樣屬于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有的卻失去執政權?它揭示,中國共產黨必然有其獨特的行動邏輯,這種獨特性既體現在執政黨的自我調適之中,也體現在引領社會整合的過程里。而這些則要從執政黨內在的資源流量和稟賦基因中求解。這樣一套實現機制的構建,從總體上說離不開對政黨、國家和社會三要素的思考。換句話說,70 多年執政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的全部實踐已深深嵌入國家政治生活中,也在社會發展變遷中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政黨與國家、社會的關系,成為考察執政權存續的基本維度。基于這樣的邏輯分析,就執政黨本身而言,理論武裝機制、信念養成機制、組織凈化機制、本領鍛造機制和自我糾錯機制是長期執政條件下維系組織生命力的重要保證;而協商民主機制、社會整合機制、危機治理機制、政策調適機制、依法執政機制則是利益分化和內生性風險增大情境下實現非均衡社會有效治理乃至推動國家發展的合理化設計。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在柔性與剛性趨向雙向互動中,共同構成黨長期執政的支撐性框架和制度性安排。
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特征之一在于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一個具有思想內聚力和組織動員力的現代政黨,其先進性首先來自于其一維主導的價值觀念體系的先進性。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屬性,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中國共產黨從建黨起就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轉化中成功實現當代社會革命性變遷。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體系引領社會重塑的過程,是對中國革命發展規律和發展道路的科學揭示,契合黨的歷史使命、行動邏輯和組織價值觀,因而在完成組織自我變革的同時收獲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在執政環境結構性變化的時代條件下,利益多樣、價值紛爭給黨內思想整合帶來的挑戰十分明顯。應該看到,在一個組織內部,個體層面的價值多元是客觀事實,但是它不能背離一個基本前提,即對主導價值觀念體系的認同。否則,組織成員歸屬感的缺失而導致內部的分化、離散甚至沖突將成為一種可能。如果成員對本組織所確立的價值觀發生動搖,對組織的存續是一種挑戰。中國共產黨推進管黨治黨戰略所面對的是超大體量的隊伍規模,要聚合眾多組織成員意志,更需要充分保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以及時解釋和回應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增強思想引領力。這同樣需要保持理論的開放性和理論武裝的常態化,而理論本身“必須是個能夠經得住理性觀念考量的思想體系,不能僅僅依靠政治強力的促動”〔1〕247。70 多年來,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以經常性教育與集中性教育、大眾化傳播與分眾化動員、理論性研討與體驗式教學、榜樣示范與典型帶動相結合等方式,不斷提升黨的創新理論的教育效果。黨在實踐中創新和完善的理論武裝機制,不但在于能夠有效解決影響黨員干部價值觀層面的理論關切,以強大的理論解釋力和說服力保持對多元變遷現代社會發展的指導價值;更重要的在于使黨員干部認同和接納執政黨的政治主張,完成在一個超大規模組織內的價值整合和觀念調適。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層次積淀。作為一種精神標識,它也是人或組織行動的支撐力量。從政黨本質來說,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是依靠利益而是基于共同理想信念組織而成的政黨。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被廣大社會民眾所認同和追隨,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擺脫和超越了近代以來一切政治力量囿于自身私利的狹隘視野和歷史局限,以堅定政治信仰而保有政治上的先進性,生動演繹了使命型政黨的價值追求和行動邏輯。長期執政條件下,崇高理想信念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其現實意義在于無論是順境或逆境中都能牽引和維系執政黨的使命追求和政治本色。這是鑄就信念養成機制的一個現實情境。為此,黨應當充分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客觀規律,主動應對來自商品化意識等傾向對組織的侵蝕和滲透。市場調節機制打破傳統資源配置體系,承認人的主體性、平等性,多元、獨立的利益主體格局逐步形成。然而,執政黨還須重視另一現實課題,即多元價值交互作用給社會共享觀念體系同一性帶來的沖擊,而這種影響必然會反映在組織內部,對組織成員價值選擇和判斷造成干擾,給執政黨信仰體系的重塑和再定型增加難度。黨實現組織調控、行為定向和價值規約,保持政治向心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于對內化于成員之中的理想信念的引領和調適。“要團結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2〕190由此觀之,新形勢下鍛造一個“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的強有力政黨,構建科學的信念養成機制非常重要。“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崇高價值的基礎之上。”〔3〕398和平時期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養成,關鍵在于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和對人民立場的時刻堅守。要從黨百年歷史尤其要從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成就中,徹底解決信仰動搖、信念迷失、信心不足等問題,把信念養成機制有機納入執政黨的整合體系中。
執政黨維系執政地位的最大考驗來自能否合理用權,這是一條普遍性的鐵律。中國共產黨同樣需要防止和避免因執政自律的動力衰減而引致的銳氣消磨、官僚主義等現象。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屬性并不天然地使其與權力貪腐絕緣。相反,它是黨長期執政面臨的最大威脅。黨和國家命運具有一體性特征,即黨強則國強,黨弱則國衰。這意味著執政黨的長期執政還關系國家的興衰成敗。這表明,構建科學的組織凈化機制對于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要價值。然而,一個現實難點是黨長期執政條件下如何實現自我凈化?其徹底性和恒久性如何維系?長期以來,人們在這一問題上并沒有形成共識,甚至歸咎于政黨體制本身的原因。但事實證明,西方政治制度設計并沒有解決政黨凈化問題,反而陷入相互掣肘、黨爭紛沓的亂象。中國共產黨自我凈化的勇氣和底氣來自哪里?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特殊利益,人民立場是其根本政治立場。70 多年前“窯洞之問”回答了異體監督的問題,保障人民監督的真實性和可行性。當外在監督缺位問題破解之后,還有一個執政黨自身如何回應的問題,即解決自身問題的關鍵還得依靠自己。中國共產黨的內在資源稟賦給予其強大的自我整合、自我修復能力。中國共產黨組織凈化機制的構建,目的在于探索出一條長期執政條件下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之路,其有效運行的根本前提是形成一套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并與國家憲法法律實現一體銜接、統籌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證明,我們黨自我凈化的機制是有效的,我們完全有能力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4〕511凈化機制的良性運轉,說明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其懲戒規約的法理價值得以展示,二是組織成員對其保持敬畏感和理性遵從。這些恰恰是組織凈化機制成長的內生動力,它體現黨的建設的制度化水平。對中國共產黨而言,依靠科學機制確立預期目標和行動規則,防范和治理行為失范和蛻化,這樣一個支撐權力規范運行的不可逆進程,必將確保執政黨長期執政的資格。
本領是指執政黨開展執政實踐、完成執政使命所具備的能力素質。靜態社會與動態社會、常態社會與風險社會、工業社會與信息社會等不同社會形態遵循不同實踐邏輯,呈現不同發展特征。執政黨面對不確定性因素多重疊加的情境,必須擁有過硬執政本領適應社會變遷并前瞻性地引領社會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本領鍛造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建設的本來與未來。同時,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即人民群眾對黨的期待,把實現自身利益寄托于黨,這難免同黨的執政能力不足之間產生矛盾。客觀地說,執政黨不太可能滿足所有利益群體的需求,政策安排均衡覆蓋不同群體本身是一個較為艱難的過程。然而,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以及群眾的情感依賴,決定了構建本領鍛造機制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國共產黨本領鍛造的過程是在制度法律的框架內,實現社會資源有效配給、促進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過程,這本質上將為黨長期執政贏得強大的政治威信。當我們經歷本領恐慌的危機,重新梳理執政黨的本領鍛造或能力建設問題時,會發現它直接置身于一個全新的體系中,例如全球化的背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等。換句話說,黨需要在面對一個開放的政治體系中獲取必要能量來兌現執政績效。科學的本領鍛造機制,其參與主體包括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盡管執政黨整體能力動態提升并非兩者簡單集合,但對執政黨來說,本領鍛造或能力建構不能無限抽象化、概念化,因而必然分解至這兩個角色變量。在這個機制當中,執政黨所需本領的科學形態究竟有哪些呢?學習本領、改革創新本領、駕馭風險本領等均屬于這一范疇。而內蘊于諸多本領之中的價值尺度,實踐中沉淀下來的價值標準則清晰表達了本領建構的原則,即民生福祉和社會良序。有學者指出:“中國共產黨在執政中致力于將黨的奮斗目標和中國社會發展實踐有機統一,將黨的執政能力融于民生和社會福祉的實現與保障上,進而推進國家建設和政黨科學化的協調并行。”〔5〕61
善于糾錯反映了執政黨直面問題、正視問題、破解問題的政治勇氣和決心。作為一種超強基因,它內在地嵌入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品格、組織特質和發展脈絡中,以此為價值主軸,支撐和保障黨在試錯中得以止損并回歸正常的行動軌跡。自我糾錯機制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獨特的運行邏輯和內在機理。世界政黨政治實踐中,少有類似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稟性和價值文化。許多海外學者也認同,善于自我糾錯是中國共產黨與世界上其他執政黨的區別之處,甚至“中國共產黨從其他政黨的錯誤中吸取了經驗教訓。……黨必須在變換的社會現實中不斷地調整自己”〔6〕138。事實上,黨的成長史就是一部不斷試錯、糾錯的歷史。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黨正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在重大歷史時刻平穩保障政黨安全和國家發展,避免了黨擁有的社會資源流失和社會支持遞減。顯然,自我糾錯并不僅限于組織自身的變革和調整,而且還反映在對國家成長的介入和引領中。“中國社會政治發展的基本邏輯表明,國家建設維系于政黨,……國家建設對政黨具有高度的依賴性,也對政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7〕305這意味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需要具備強烈的國家責任意識。這就是黨建國家的基本邏輯。執政黨在發揮構建現代國家組織優勢的同時,要防范和避免一些可能出現的影響國家成長或社會良性運行的潛在性和隱匿性風險。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直接關系到黨長期執政資格的有效性。構建成熟的自我糾錯機制,首先應當基于對現代社會復雜性、多元價值交互性、信息流轉無時空性等特征的清醒認識,因為它們決定了出錯、甄別與糾偏的可能性。其次,黨在實現糾錯中應當從理念、制度、方式上最大化地避免應激色彩和強制模式,而應從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邏輯出發,以清晰的權力邊界明確應當承擔的責任。這一過程必然包括評估、反饋、定損、責罰、修復以及規制等環節。當然,自我糾錯機制的運行,并非只是執政黨獨自面對問題,而應在保障權力配置科學性的前提下,依靠和調動其他主體共同治理失序、失范等情形。
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協商的過程本質上是尋求共識、消除分歧的多贏、柔性過程。因此,協商民主機制的構建,創設了一個多元主體有序政治參與、理性表達利益訴求的制度化平臺。作為社會壓力或沖突的緩沖劑,協商民主機制依靠設定的規則和程序在容納社會多樣性的前提下增進同一性,極大地降低了執政黨治理成本。“在現代民主政治條件下,社會共識的構建,不可能依靠外來力量的強加,也不能僅僅是部分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的價值創造和道德論證,必須要由人們在平等的溝通、交往過程中逐步地建立共識、獲得認可,并及時依據人們的意愿加以修正。”〔8〕197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深度變遷,社會參與主體的多元態勢日益凸現,這對中國共產黨社會吸納和排解功能提出更高要求和期待。社會和諧發展不是簡單行政強制實現一體化的進程,依靠強力反而可能引致社會猜忌和憤懣。尤其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因資源的稀缺性導致公民權利流失的時代逐步遠去,以政治強力解決分散化社會的整合問題并不是可取之策。利益的合成內在包含利益的分化,黨和政府的政策制訂過程必須重視訴求差異性的客觀事實。另一方面,現代政治體系的開放性、民主性也要求,資源有效配置的過程不允許在自我封閉的狀態下進行,激活社會參與的主動性是一種必然。當然,社會的理性發育、責任意識以及參與能力均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社會成長和政府適度放權是促成協商民主機制有機運轉的內在動因。從這個意義上說,協商民主機制是黨長期執政實現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協商民主機制的構建,內容上包括廣泛、多層、制度化的載體平臺,如黨派協商、專題協商、基層民主協商等。無論哪一種對話交流機制,契約意識、規則意識甚至妥協意識是需要大力倡導和培育的。因為協商的最終結果將超越多元主體一己之利的局限,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這樣,一套基于各方利益相關人的程序性制度安排是大家必須遵守的。否則,對程序的漠視或隨意性的執行將可能因參與主體缺乏共有的規則習慣或制度文化而使得協商民主失去運轉的動力。
社會各要素經過協調達成均衡和諧的狀態并逐步實現一體化的過程稱之為社會整合。有機高效的社會整合是衡量執政黨國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利益屬性單一趨同的情況下,執政黨社會整合的壓力相對較小,而社會階層結構分化變遷則賦予執政黨社會整合的全新意義。當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性機制時,利益分配格局發生深遠變化,多元利益主體地位的確認,使原本受到抑制的社會活力得以充分釋放。然而,當社會結構由同質性向異質性轉變的時候,利益協調的基本面增大,復雜性程度也同步增加。利益沖突和糾紛伴隨利益再分配的過程開始出現,現代政治體系面臨日益增長的民眾利益表達需求。另一方面,社會自主空間長足發展,新型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呈現多樣化,單位社會向非單位社會轉變,對國家依賴性逐步減弱。生產要素流動性加快所引致的階層結構的變動,給傳統的身份制和單位制的社會調控方式帶來較大挑戰。這種挑戰集中體現為對黨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的鞏固產生直接影響。所有這些問題構成中國共產黨實現社會整合的現實背景。也就是說,科學的社會整合機制的構建,要從維護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出發,充分關注這些現象,應當基于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的特點而作出策略性回應。其中,一套共享價值觀念體系是執政黨社會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對社會成員的價值引領和行為定向有其他方式所不具備的低成本優勢。同時,對那些內部發揮協調控制、外部承擔利益代表功能的新興組織,中國共產黨應當善于提高對它們的駕馭能力和引導能力,不斷延長黨做群眾工作之手。如果說黨實現自我整合有一套縱向的組織體系,那么在其之外必然還有一套橫向整合機制整合其他階層。顯然,統戰體系能確保中國共產黨的開放性和社會穿透能力,在化解社會張力的同時有效維系社會立體面的動態平衡。構建社會整合機制,利益平衡能力是需要執政黨重視和提升的。要形成一個利益表達、利益協調、利益疏導、利益聚合、利益實現的合理化閉環機制,在制度化軌道上規范和滿足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以適應多元化、流動性的社會發展趨勢。
在不確定性因素增大的現代社會中,風險的存在是一種必然,盡管風險轉化成危險尚需一個過程。風險的突發性、連通性、擴散性、變異性決定了其并不囿于某一區域,由于網絡等現代通訊的技術性支撐,其傳播鏈條的無邊界特點被放大。有學者指出:“首先,現代化風險既可能出現在特定的地理區位,也可能是普遍而不確定的。其次,現代化風險施加有害作用的路徑,是多么飄忽不定和不可捉摸。”〔9〕15作為社會治理的一種破壞性力量,它所引發的價值失范、社會失調以及國家失序是顯而易見的。這成為新形勢下影響政黨執政資格存續的重要因素。中國共產黨實現長期執政,需要面對來自不同領域的風險挑戰,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機治理機制十分必要和迫切。或者說,危機處置分別映射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的治理能力。當然,任何危機的產生必然有其觸發機制或具體背景,例如溝通不暢引發社會恐慌、政策滯后導致民眾利益受損或者管理缺位轉化成生態失衡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危機治理機制的構建并不能單純以維穩為目的,還要關照民眾的社會心理。危機治理中的人民至上原則是對傳統管理理念的調整和修正。一般情況下,科學的危機治理機制應當包括危機預警、危機應對、預后處置以及相應規則或制度等。由于在不確定性極高的情形下,單靠一方力量往往難以控制事態發展。因此,在這個機制中,除了執政黨領導下的政府是執行主體外,還需要社會力量的投入與配合。共同主體模式的形成,既與兩者是可能的利益受損直接承擔者有關,也符合現代治理中多方參與的本質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發育的遲緩和民眾的心理傾向,都使得黨和政府要承擔比其他主體更多的責任。這決定了應急狀態下政府強制的常態思維。但是,危機遷延性和復雜性特點表明全能政府的管理模式并不能完全化解危機,反而可能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治理失效。這就意味著,要確保危機治理機制有效運轉起來,在明晰黨和政府權責邊界的前提下,需要完善輿情監測機制、社會協同機制、信息溝通機制、公眾參與激勵機制以及心理撫慰機制等。這本身也體現了善治的內在要求。
現代社會中,公共政策是分配資源、協調利益關系的重要手段。社會民眾往往也是從政策給予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安全感中認可政黨或政府的。尤其當公共資源稀缺與民眾需求倍增呈兩極相背發展時,如何把握政策走向以契合民眾的社會預期,成為政黨執政或政府行政的重點。也就是說,對執政黨而言,政策共享面的擴大對執政有效性的增進具有基礎性意義。由于個人能力稟賦等因素的差異,對公共政策的理解、吸收和消化存在事實上的不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馬太效應”甚至加大這種差異,進而造成相對獨立且利益分化的個體或群體存在。這給黨和政府政策的萌發與出臺設置了潛在議題,因為普惠性和均衡性的價值導向歷來是政策設計的焦點問題。那么,建構有效的、常態的政策調適機制,以靈敏應對日益變動的社情民意便是執政黨及其政府全面釋放政策紅利的制度性安排。這當然不能依靠點狀的、碎片化的思維來保持政策效應的持久性,而需要以系統的、全局的價值考量實現政策的調整和優化。科學的政策調適機制的有效運行,表明黨和政府要補齊政策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落差,努力實現政策遲滯向政策前置轉型。但是,政策創制的前瞻性并非是突發、隨意的,一定是基于對公共價值、社會期待以及可承載行政成本的科學評估后作出的,是一個有組織化政策展開和變更的漸進過程。它需要在對目標群體的各種利益關系充分理順和再平衡的前提下,方能真正提升其有效性。實際上,公共政策調整必然伴隨原有政策的縮減、終結或增擴、延續等。這自然引伸出一個問題,政策調適與政策穩定的關系。因為過于頻繁的政策變動不僅容易打亂社會生活的基本節奏,而且可能使利益主體陷入政策選擇上的無所適從。所以,科學的政策調適機制的價值內涵就在于,增強政策變更即時性、避免政策僵化的同時,也要在一個大體時間跨度上維系政策的動態穩定、保持政策活力。對于執政黨和政府來說,推動政策調適機制的運行是一個既定資源再選擇、再分配的過程,也會有一個價值的優先次序安排,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止和避免執行主體因自利性影響而產生政策偏好問題。
在一個有效運轉的政治系統中,決定其穩定與否有許多要素,其中之一便是豐厚的規則基礎或完備的規則體系。這種規則集合可以包括制度、政策、法律等。缺乏規則基礎的政治系統,可能因政治行為正當性或合理性孱弱而難以持久維系存續資格。換句話說,執政黨長期執政離不開法的理念和法的邏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治在協調利益關系、實現定分止爭方面的社會整合價值已為人所共知。同理,國家機器的協調與控制更需要在法治軌道基礎上發揮效力,常態社會和危機社會都應當遵循這一基本理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之一,是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堅持依法執政既是履行憲法賦予的權力責任的要求,也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要求。執政黨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開展領導活動和執政實踐,在可預期的法治框架內規范與國家機關或其他組織的關系,是其塑造社會公信力的戰略性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發揮執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使政黨活動納入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并調動國家治理體系中各構成要素的職能,提升執政體系內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是構建依法執政的價值所在。從制度運行的內在機理來說,依法執政是實現黨的科學領導的一種制度化安排,即解決如何領導和如何接受領導的問題。在這個工作機制中,執政黨的政治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依法向國家機關推薦、考察干部人選,并實施監督;發揮黨組的政治優勢,推動黨的政策主張得以有效執行等。其中,組織設置和人事安排是兩個鮮明特征。“組織嵌入和人事嵌入,這是執政黨在政權系統嵌入的雙重路徑,這兩個方面的嵌入體現和保障了黨的領導和執政。……這種制度化嵌入滿足了執政黨和政權系統的雙向要求,是政黨權威在政權系統樹立與擴散的重要保證。”〔10〕191在法治化軌道上,中國共產黨通過國家機關實施執政行為,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厘清和規范兩者之間的關系,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的同時充分尊重、順應政權系統的運轉邏輯,必將確保國家治理體系的整體活力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