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益俊
高中思政教學階段是德育教育的關鍵階段,也是推動高中政治教師全方面發展的主要階段。所以,高中政治教師應思考如何轉化教學結構與教學內容,為學生帶來更為細致的學習體驗,滿足學生多元化的思政政治需求。新課改素質教育理念之下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為學生帶來實質性的教學突破,以此凸顯德育教育的科學化發展,從而形成具有全面性的德育引導,促進高中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課最根本的任務
在我國社會呈現多元化文化和經濟發展的趨勢之下,社會價值觀也越來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通過對我國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現狀的分析和研究來看,大部分的學生或多或少的在自身學習和生活中,思想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負面發展,這對于心智還不夠成熟的高中學生而言,容易產生一定的錯誤引導,所以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活動中實施和滲透德育教育刻不容緩。
教育學家赫爾巴特認為:“中學德育教育工作是教學最高、最后的目的?!敝袑W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具有社會公德、文明習慣的遵紀守法的公民,并在這個基礎上引導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第一部分第一節是這樣規定這門課的性質的:高中思想政治課要與初中思想品德課、高校政治理論課相互銜接,與時事政治相互補充,與高中相關科目的教學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也就是說,這門課的根本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它同其他課程一樣,又要向學生傳授知識,也要培養學生的能力,但是它的根本性質在于它是一門思想政治課,它的根本任務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加強德育的滲透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中政治教學中德育滲透問題
1. 教學手段落后
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發展過程中,所涉及的內容和范圍較為廣闊,需要學生能夠具備良好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以此達到理解標準。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之中,受到傳統應試教學理念的影響,導致學生無法產生直觀性理解,很難在自身理解范圍之中對所學的內容形成科學化認知,更難以形成鞏固記憶點。而高中政治教師無法產生更為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只是通過簡單的知識傳授方式,讓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狀態。而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只能夠讓學生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情緒,嚴重影響了高中學生思維的全面發展。
2. 知行不統一的問題
一部分高中政治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時,很難將實際內容與理論內容相結合,從而大大地降低了德育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全面發展之中,高中政治教師無法貫徹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則,只能通過試卷的方式,讓學生在試卷中尋找答案,并堅持以應試為目的,很難對學生理論知識綜合運用產生良好的關注,造成學生理論與實際相差甚遠,只能完成書本記憶類知識,卻很少能夠打造德育相關的思維和品質。
三、基于德育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有效滲透的方法
1.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高中政治教師在開展日常德育教育活動之時,應該根據政治學科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到一些相關的實踐活動之中,并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活動之中形成道德素養與思維品質,不斷完善德育教育在高中政治實踐活動中的功能與價值,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水平。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到社區內參加“敬老、助老”活動,要求他們協作分工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洗碗做飯,或是聽老人們講故事、陪他們聊天,由此輔助學生明白尊敬老人、愛護老人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其尊老的意識;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到街上開展“遵守交通”的宣傳活動,通過讓他們體驗交警的辛苦、了解各種交通事故的發生原因來強化其規則意識,同時促使他們在宣傳中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以自身之力去輻射帶動周圍的人,有效提高其思想道德素養。
2. 教師樹立良好形象
高中政治教師作為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成為每一個學生學習的榜樣與目標。所以,高中政治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之下需要多元化開展教學活動,懂得如何從自身發展角度出發,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以此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進一步熏陶學生不同的思維和品質。當然,只有高中政治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榜樣,才能夠讓學生的德育發展受到教師認可,突破以往的教學束縛。
基于此,政治老師在教學中需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每次上課前都要調整好個人的狀態,用良好的精神面貌去面對學生和感染學生,使其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秉承著尊重學生主體、關注學生個體的原則來對其進行引導和教育,以便使每個學生都能及時獲得來自教師的鼓勵,由此使其在學習中獲得更多愉悅感,有利于幫助他們吸收和消化知識,同時促使他們真正將教材中的理論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不斷規范自身的言行。
3. 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發展和創新之中,需要緊密結合德育教育思想,將學生作為課堂發展的主體,以此幫助學生在闡述自身想法與意見之中,激發學生對于人生未來的渴望,確保學生學習情感的激發。對于學生而言,高中學生需要具備相應的教學氛圍才能夠開展科學化與合理化的學習方式,影響學生具體的學習態度和學習需求,幫助學生在科學化氛圍之中樹立良好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所以,高中政治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之中,需要給予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科學化引導,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有效的學習動機,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將德育運用到生活之中。
比如,在一輪復習“紙幣與數字貨幣”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教師對學生提問:為什么會有毛澤東的肖像畫呢?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可以了解到毛澤東是我國的締造者,人們都非常崇拜毛澤東;從另一個角度出發也可以理解成我國正在繁榮昌盛的道路上,不允許外國干涉我國的內政和占領我國土地,盡管是在和平年代,但是仍然要形成良好的憂患意識,激起學生的責任意識與自豪感。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扎實掌握相關知識,并且還學會尊重他人和寬容。
4. 合作探究,適時滲透
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內容離不開時政熱點的滲透,畢竟時政熱點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德育教育體會和感悟,并且能夠對其具體的事件進行政治評價。高中生具有極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明辨是非的過程中更愿意追求真理,比較反對教師過于枯燥化和書面化的講解。所以高中政治教師應選擇一些較為熱門的社會問題,將其引入到具體的德育教育活動之中,在一定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資料的補充和收集,以提出自己的個性化觀點,并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積極的交流和討論,以此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逐步完善自己正確的觀點,推動德育教育在政治課堂中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
比如,在一輪復習《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參與民主決策”時,我出了個辯論題:我市即將舉行聽證會,討論在交通法規中是否增加禁止摩托車上路的規定。社會上對此有不同的意見,一種認為:摩托車噪音大,尾氣污染重,不安全,易發生交通事故,建議禁止摩托車上路;另一種認為:摩托車方便,快捷省力,仍然是很多市民的有效交通工具,不能一概禁止。我將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收集整理材料,并挑選四名學生擔任辯手,讓學生在課堂上將自身的觀點表達出來,在學生之間和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循環對話過程中,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碰撞。最后,我們共同提煉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并以信件的形式反映給了政府有關部門,讓學生既提高了辯證分析社會熱點問題的能力,也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圍繞一個熱點問題,通過相互交流看法,甚至是交鋒辯論,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了政治課堂效率,也能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態度和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師生之間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政治知識的形成,是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更是自我教育的一種形式。
5. 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觀
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采取的評價方式主要以考試成績為核心,來最終確定每一個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高中政治教師關注的僅僅是學生對于知識和信息能否理解和掌握,并沒有關注到學生對于知識是否產生個性化理解,能否將其為己所用,缺乏科學化與公眾化的評價機制。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達到提升學習成績的目標,而出現了兩極分化的情況。比如一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參與班集體相關活動之中毫無奉獻和集體精神;而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能夠在集體活動中表現出互幫互助,更為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因此,高中政治課程教師需要改變以往過于傳統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系統化和全面化的評價,摒棄以往只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方法,對學生應采取過程化和針對化的評價形式。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進步時,教師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表揚,讓學生能夠在進一步的發展道路之中使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提升,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當然,高中政治教師在進行科學化與合理化評價過程中,也需要結合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綜合能力,給予具有層次性和針對性的教學引導建議,以幫助學生在不斷反思和提高之中達到素質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形成較為科學化的教學評價觀。
總之,新課改素質教育理念之下,德育與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相結合的發展之中,需要通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方式,完善學生德育品質與思想道德結構,提升高中政治學科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為學生全面發展投入更多的教學精力,努力探究教學可行之處。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是相當突出、豐富和具體的,但關鍵要看政治教師如何去把握、去滲透、去體現。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政治課教學必須要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真正堅持以德育為首和以素質教育為出發點,以育人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