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鑫
新時期,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教師們除了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以外,還將核心素養的培養納入教學目標中。創造性和發散思維就是核心素養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十分關鍵,所以小學數學教師結合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表現以及學習基礎提出了一些創新對策,以此向著此目標不斷邁進。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結合實踐教學經驗闡述小學數學教師如何組織和設計教學活動,以此促使學生在獲取基礎數學知識的基礎上創新性發散思維得以快速發展。
素質化教育背景下,思維的發展至關重要,對于學生未來的成長與成才十分關鍵。小學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是為后續其他知識的學習打基礎的,所以教師們十分注重數學基礎教育,希望學生可以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維和能力有所成長。創新性發散思維是數學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教師們可以嘗試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需求實現教學創新,促使他們在高效獲取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數學思維得到鍛煉和發展,為后續學習和生活夯實基礎。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性發散思維培養現狀
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不斷深化的今天,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必須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模式的束縛,從創新與發展的視角出發注重對學生思維的訓練,以此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得以提升。就現階段而言,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依然存在著對學生思維尤其是創新性發散思維培養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教師往往是以集中思維培養為主,忽視了學生間的個性化差異。并且在集中思維培養模式的影響下,學生們往往是遵循教材內容以及教師常用的授課手段去思考與探究數學問題。這也就導致學生的思維方式是在常規范圍之內的,雖然這種思維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深入自身的數學基礎,輕松解決一些比較常見的數學問題,但是對于學生智力的長遠發展卻是極為不利的,同時也會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得不到有效激發,最終促使學生的思維受限。當前的社會對于具備創新意識的人才有著較高的需求,這也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通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則可以很好地實現這一教學目標。
二、培養學生創新性發散思維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小學數學教師通過采取多種手段去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在遇到比較難的數學問題時,學生在發散思維的推動下能夠從全局出發展開積極的思考與探究,并且結合自己所掌握的多個學科的知識,實現問題的順利解決。另外通過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還可以幫助學生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束縛,為將學生培養成為全方位的優秀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們在發散思維的引導下開展課程知識的學習,還可以養成科學合理的思維習慣,針對問題的解決思路也會變得愈加寬廣,最終促進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多元化思維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路徑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日常教學工作時,通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還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對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整合,以此來開展思考與探究,這對于學生知識領域的擴展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因為學生會使用不同方面的知識去解決數學問題,因此這也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加強積累,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庫。通過長時間的堅持與努力,學生的綜合水平以及應用能力都會得到顯著的提升。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會主動從多方面出發,利用自身現有的知識體系構建立體的思維模型,以此來推動學生實現長遠的進步與發展。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性發散思維的培養策略
問題的的產生為事物發展提供了動力,當小學數學教師掌握目前教學現狀之后,便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求,針對性地探究教學活動,為小學生的創新性發散思維的培養出謀劃策。
(一)組織趣味活動,提升學生發散思維
傳統化的數學課堂對于很多學生而言有些枯燥與單調,學生們參與數學活動的熱情也不高,更談不上能力的發展。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原動力,所以教師想要改變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通過組織趣味活動的形式展開,以此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同時不斷提升和發展自我。小學數學學科知識的學習非常關鍵,教師們可以設計一些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趣味活動,以此使得他們在參與課堂活動的同時發散思維得到提升,進而更加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點。總之,當學生的興趣被調動,思維也會加速運轉。
例如,學生在學習“認識更大的數”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一上課先通過提問的方法鼓勵學生自主說出見到過的最大的數字是多少。問題一提出,學生們踴躍地將自己心目中最大的數字表述出來。此時,教師將學生提出的一系列數字記錄在黑板上,然后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并由此引出“認識更大的數”這一主題。緊接著,教師借助多媒體將一個由很多小正方體組成的大正方體展示出來,鼓勵學生自己默數小正方體的數目,再由“個十百千”引出“萬”、“億”等單位。隨后,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身邊關于萬以上的數字相關的生活實例例舉出來,以此促使學生體會到這些大數與生活的關系,也由此發散其思維,認識到數字的學習是為生活提供服務的。
(二)一題多解教學,增強學生發散思維
眾所周知,一題多解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更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小學階段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教師們可以在授課的過程中通過合理化的情境或者方法展開一題多解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課堂中快速增長知識和技能,也促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斷增強。學生的思維發散更利于他們自主提出更多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見,一題多解法在課堂中的使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同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意識到數學變式思維的重要性,使學生在數學探究中不會出現墨守陳規的現象,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固化,阻礙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
例如,學生在學習“路程問題”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不同行駛速度的兩火車相向而行的題目直觀地呈現出來,鼓勵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解答題目。在解題過程中,有的學生用了最常用的算術法,計算出了慢車與快車各自的速度,然后再求它們的速度差;有的學生列出了綜合算式求解出了兩車的速度差;有的學生則通過方程法的形式先求解出了慢車的速度,再通過作差求解了兩車的速度差。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進行分享,并由此進行詳細的講解和分析,以此增強學生的發散思維。同時教師還需要為學生再次舉例,讓學生強化自己靈活的數學思維,實現思維的有效發散。
(三)運用思維導圖,發展學生發散思維
思維導圖其實就是思維的一種高效工具,是根據大腦自身的規律進行思考的,可以將各個知識點通過某種特有的結構圖呈現出來,方便人們記憶更多的知識點以及建立起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小學數學學科知識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嘗試運用思維導圖輔助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以此促使學生個人思維的延伸與發散,為其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和素養的提升做好準備工作。
例如,學生在學習“長方體的體積”一節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一上課先將“長方體”這一概念書寫在黑板上,鼓勵學生回憶關于長方體的一些知識點。有的學生提出了長方體是由幾條邊、幾個面構成的;有的學生提出了長方體表面積的求解方法;還有的學生提出了長方體有哪些特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答案做出一個關于長方體的思維導圖,促使他們將各個知識點串聯到一起,也為引出長方體的體積打基礎。待教師將關于長方體的體積一節知識點講解完畢后,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再次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點,以此發展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四)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發散思維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時,可以加強對教學道具的使用,以此來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對問題進行觀察與思考,并且嘗試動手去解決問題。可以說,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承擔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通過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來創設良好的問題與探究情境,引導學生對問題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與好奇心,進而以發散性思維為媒介對問題進行解決。比如說教師在開展“小數的性質”相關知識教學時,就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們進行提問:同學們是否知道在1,10,100后面加上什么單位可以讓他們變得相等呢?借助提問的方式去激活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勝心,他們在思考之后也會積極回答這個問題,并且會主動調動自己的發散思維,最后也會得出不同的答案。有的學生認為加上元、角、分就可以讓它們相等。教師順勢可以引入小數的概念:上述的1, 10, 100是否可以使用小數的知識進行解決呢?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幫助學生輕松掌握關于小數性質的知識,同時還可以促使學生在思考與探究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五)引入課外知識,拓展學生發散思維
小學階段是學生們打基礎的重要時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學生們才能夠在后續難度系數逐漸加大的課程學習中做到很好的適應。但是在積累基礎知識的過程中,由于受到固有學習模式的束縛,學生在發展上也會受到極大的約束,發展空間也被無限縮小。尤其是對于數學學科而言,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必要的拓展知識作為保障,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以及學習能力勢必無法得到顯著的提升。因此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時,必須加強對課外知識的引入,以此來促進學生的知識涉獵范圍得以拓展。學生在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熟練掌握時,可以將自身的知識儲備進行合理的應用,進而實現自身創造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的提升。豐富的知識和學習經驗,是培養發散思維的直接成果體現,也是創新創造思維發展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有機將知識進行整合聯系,多角度的對其內涵進行理解,以便增加數學學科學習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一言以蔽之,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小學數學教師在注重數學思維培養和發展的進程中可以嘗試將趣味活動、一題多解法、思維導圖等教學方法引入數學課堂,促使學生通過多元化的方法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數學發散思維得以提升和升華,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