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君邦環境技術有限責任公司 余思寧
流域是指以水體為中心的由分水線所包圍的集水區,流域地表水是水生態系統的基本組成要素,地表水的清潔程度將會直接影響到水體周邊居民的人身健康。近年來我國流域水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地表水中普遍存在多種污染物,主要包括化學需氧量、氮磷營養鹽、重金屬、有害細菌以及其它污染物。
目前,部分地區的河流湖泊等水體由于長期受納超過本身自凈能力的污染,流域水質變化趨勢整體趨于下降。若不及時對水污染進行治理,流域水環境將進一步惡化,水生態系統平衡將遭到破壞,可能會對當地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安全風險,嚴重時甚至危害群眾健康。針對流域的水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環境部門應當保持警惕,全面落實流域內污染源以及主要排污口整改工作,強化非法行為打擊力度,實現流域水環境狀態穩中趨好,水生態系統功能穩步提升,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湖北地區屬長江水系,擁有豐富的水資源,湖泊星羅棋布,河流水系交錯,被稱為“千湖之省”,湖北省磷礦資源豐富,高磷地質環境背景導致流域水環境中磷濃度普遍較高,磷的水環境容量較小。立足新發展階段,在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推進過程中,以流域作為單元可充分發揮水環境的整體功能,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原則,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湖北地區流域現有的主要污染來源包含工業企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以及城鄉生活污染[1]。例如當地養殖戶未對養殖場內的禽畜排泄糞便以及其它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禽畜糞便中的大量有機物、營養鹽、病原菌、寄生蟲等隨雨水淋溶進入水體,造成流域水質惡化。部分當地工業企業生產工藝不夠先進,環保意識淡薄,缺乏配套的污水處理裝置,產生的揮發酚、石油類、氮磷等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湖溝渠,造成了無組織性的流域面源污染[2]。城市建成區內污水管網系統尚未全面覆蓋,雨污混接現象普遍,造成生活污水未能收集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往往因為資金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無法長效穩定運行,生活污水中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等污染因子濃度一般較高,易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
湖北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體呈現“四屏三江一區”基本格局:“四屏”指鄂西南武陵山區、鄂西北秦巴山區、鄂東南幕阜山區、鄂東北大別山區四個生態屏障,主要生態功能為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水土保持;“三江”指長江、漢江和清江干流的重要水域及岸線;“一區”指江漢平原為主的重要湖泊濕地,主要生態功能為生物多樣性維護和洪水調蓄。
湖北地區的環境監管相關機構目前主要關注點在于全面推行流域水污染綜合性整治實踐工作,旨在嚴格消除流域范圍內各種類型的水環境污染因子。當地環境監管部門針對焦化行業與造紙行業中的不合格企業展開了綜合整治,登記并且核查了入河排污口;對污水處理基礎設施體系進行了必要的修繕優化,以確保其持續有效運行;深入推進化肥農藥監管控制及減量施用工作,向當地種植與養殖從業人員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以及使用綠色低殘留藥物等技術手段[3]。由此可見,當地環境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了綜合性管理,加大了整治工作實施力度,致力于深入打好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衛戰。
流域水污染的全面防治規劃基本實施要點應當包含轉變滯后性的當地經濟發展模式,對于全新的環保空間格局予以全面打造,以及節約流域范圍內的寶貴水資源。在此前提下,環境監管部門目前針對流域水污染的綜合性整改防治規劃應當設定為空間均衡、節水優先、促進實現綠色發展、系統治理等目標要點,切實促進滯后性的當地居民生活方式以及企業生產方式轉型[4]。
流域水質污染因素具有多元化以及隱蔽性的特征,環境監管機構部門人員如果憑借既有的環境管理實踐經驗,通常很難給出完整與體系化的水質污染原因。結合專門的科學監測儀器這一手段,能使水體污染成因判斷結果精準度更高,可以為環境管理機構相關人員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并保障分析研判的準確性。準確判斷區域性的水質污染狀況與污染等級工作離不開水質監測的技術手段支撐,環境監測人員目前必須要正確認識水環境監測管理的實踐價值。要做到準確判斷污染狀況,關鍵前提應當體現在完整收集現有的水質監測樣本。監測業務人員對于目前收集得到的地表水樣本需要進行專業化的儀器測試操作,確保結合量化分析的數值結果來確認地表水現有的水質污染嚴重等級。
現階段的工業生產排污以及城鄉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等都會引發流域水環境水質惡化現象,如果表現為持續性的惡化發展趨勢,那么各地居民的飲水安全健康將會遭受非常明顯的侵害威脅。因此環境監管部門亟待運用科學的手段方法來準確預測水質變化趨勢并加強監管執法,從而督促化工企業以及城鄉居民自覺維護自然生態平衡。
流域水污染的現象狀況必須要得到及時妥善的防范整改,進而做到全面促進流域水污染風險等級的降低,對于當地民眾的飲水安全健康權益給予更大程度的保障維護。因此,環境監管機構需要結合因地制宜的流域水質凈化以及污染防范整改工作思路來形成科學的決策規劃方案,嚴格防范流域發生水質惡化、洪澇災害、水生態體系功能退化、水資源緊缺、重大水污染事故等問題。
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體系格局是否科學合理,從根本上關系到流域水污染的防控整治實踐效益[5]。但是目前仍存在某些工業企業欠缺齊全的環保審批手續以及完備的專業化污染監測儀器設施,沿河布置的化工產業園區存在體系結構設計缺陷等情況,種種尚未解決的問題明顯不利于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實踐工作的開展與系統布局,甚至可能會造成流域水污染風險等級提升的不良后果。例如,排入水體中的重金屬類污染物具有長期性的疊加與累積效應,易對水環境質量及水生態產生多樣化的安全隱患,甚至還會威脅侵害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健康利益。
流域水生態環境通常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和自我修復能力,但如果突然受到較大沖擊,如人為排污、汛期溢流等,則短時間內流域水生態系統難以恢復到最佳狀態。流域的人口經濟狀況、土地利用情況、地理氣候、水文水系條件等等均存在差異,因此水環境承載力各不相同,需要遵從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研判,但是目前研究還不夠深入,流域水環境治理經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以精準判斷流域水環境承載能力,并且水環境污染影響因素通常較為復雜,城鄉地區現有的防治規劃普遍存在籠統性與含糊性等不足,從而導致無法切實保證防治規劃開展實施后取得良好成效。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項目具有工作量大、時間周期長、過程復雜等特點,流域水污染狀況調研與規劃制定工作往往存在脫節現象,數據信息共享不充分,規劃制定相關工作人員針對前期開展流域水污染狀況的調研工作沒有給予必要的關注,容易導致其制定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監管規劃欠缺可行性,無法實現全面消除污染物以及降低流域生態風險的效果[6]。
當前時期,流域水污染防治法規制度正在不斷修正與完善,立法機構工作人員重點針對整治流域水污染以及項目審查驗收等關鍵環節進行監管約束。但是從總體角度來看,現有的流域水污染綜合性防治監管規劃仍然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現行法規與技術標準的實踐推行力度仍較為薄弱。流域水污染的綜合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以上因素的阻礙影響,未能徹底消除流域化工污染,客觀上增加了當地民眾健康利益受到損失的風險。
流域水環境的監測監管規范制度和方案如果存在漏洞或者缺陷,那么環境監測人員通過采集獲得的水體污染狀況樣本就會失去典型性,降低水質監測的價值。現階段的環境監測規范體系制度針對水質監測中的樣本采集、樣本處理以及數據分析匯總環節已經給出了明確規定,但是監測規范制度本身存在較弱的推行實施力度。某些環境監測機構部門的管理人員沒有做到全面完善和實施現有的水質監測規范制度體系,導致監測業務人員存在盲目性以及隨意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流域水污染的全面防治規劃本身存在亟需調整與優化之處。近年來,城鄉各地的流域水污染安全風險等級均表現為明顯上升的態勢,強化流域水污染管控迫在眉睫。在此前提下,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規劃設計應當著眼于如下的防治規劃完善思路要點,見表1。

表1 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問題與對策一覽表
優化現有的水污染綜合防治體系布局結構有益于形成更為合理科學的流域水污染整治格局,對于存在體系結構弊端缺陷的流域水污染監管工作進行優化[7]。在現階段的具體實踐監管工作中,環境監管機構的負責人員需要運用優化體系布局的專業技術手段來全面防治流域水污染,尤其應當側重于嚴格排查與準確防控面源性的流域水污染因素。環境監管部門針對當地現有的化工產業園區應當促進形成更加科學規范的體系結構格局,集中整治化工產業區域的流域水污染,進一步降低對周邊水環境的影響。
例如,在全面推行嚴格管控的實踐工作中,針對流域范圍內的重要入河(湖)排污口,關鍵性的實踐完善整改思路應當體現在健全現有的排污審批操作實施流程。環保部門的具體審批負責人員必須要建立規范化的排污審批操作步驟規范,運用動態化與實時性的技術手段來監測各個排污口的有害有毒物質排放情況。在自動化與智能化的全新排污監控措施手段的幫助下,流域排污管控的相關結論數據就會更加精準與科學,有益于流域水污染的專項整治以及動態監測實踐成效從根本上得到提升。
若沒有對流域水污染狀況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綜合整治規劃的開展實施將缺乏詳實有力的科學依據和數據支撐。因此在實踐工作中,全面開展流域水污染狀況的科學調研工作具有非常顯著的必要性。當地監管部門應配備充足的工作人員,并定期進行系統性培訓,確保其熟練掌握污染調查信息化設備儀器并應用于現場調研工作,重點培養實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隊伍,進一步提高裝備水平和人員素質,從而保證后續規劃制定時能夠獲得針對性更強、準確度更高、時效性更新的流域水污染調研成果,在此基礎上全面支撐科學性更強的規劃決策制定[8]。同時,可依托于大數據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充分利用智慧監控等網絡信息化系統大幅提升流域水污染排查調研工作效率,還可進一步加強后續監督管理。
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各項設計規劃應當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有效推行,否則就會失去流域水污染防治實踐規劃的價值[9]。環境監管人員針對流域范圍中的重點排污源頭應當展開綜合性的定期監測工作,同時還需要整合各種科技資源,充分利用多種高科技力量,結合跟蹤評價等專業技術手段實現對流域水環境的全面感知與動態管控。為確保消除流域水污染隱患,應深入貫徹推行污染源頭綜合排查監管工作,形成問題清單,明確責任主體,限定整改期限,最終實現閉環式管理。
例如,在開展綜合性的流域整治規劃工作中,環境監管人員需要運用智慧平臺來準確核查工業開發區內的重點涉水企業排污指標數據變化情況,進而倒逼工業區范圍內的各個生產企業認真執行排污相關規定,履行現有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技術標準。當地環保部門應根據規定抓緊落實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此外污水處理廠現有的專業化污泥處置以及其他處理設備儀器都要盡快實現升級改造,健全現有的污水處置專用設備儀器系統。
經過分析可見,流域水污染的全面防治規劃目前正在逐步趨于合理完善。然而從整體角度來講,流域水污染的管控工作實施開展力度仍較弱,甚至明顯影響到流域水質的凈化效果目標的實現。在現階段的流域水污染防控與整治實踐工作中,環境監管機構部門必須準確排查現有的流域水污染分布特征并且精準鎖定污染來源,完善流域水污染防治領域的規范保障制度,才能逐步達到流域水污染控制的總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