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小涵 曾波
(新疆工程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26)
實踐教學改革就是要將實踐出真知在教學中得以體現。在新時代“二十字”治疆方針的引領下,新疆高校的實踐教學改革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文化潤疆的教育先導作用突出先行。
文化潤疆中“潤”既是方法,也是目標。在課程體系建設中,采取應用科學生產模式與企業合作辦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潤得以體現。將地方企業案例融入課堂教學中,有助于學生掌握經濟管理理論,為快速進入實踐工作打下牢固基礎。經濟管理是一門應用學科,通過企業人才需求預測分析,總結出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再滿足于理論知識型,更熱衷于熟悉工作內容,具有較高實踐能力、較強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經濟管理人才,同時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在要求也決定了經濟管理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教學參考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高校作為人才的輸送器需要培養社會大熔爐中適宜生存和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構成了地方經濟發展中添磚加瓦的建設者。一是企業在招聘人才時不僅會考慮知識程度,更需考量實踐經驗,高校在轉變觀念的過程中應意識到這一點,向培養有實踐經驗的大學生轉變,與職業院校培養的所謂藍領形成競爭優勢。二是作為發揮文化浸潤作用的主力軍——高校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容器,應積極改變現狀,切實推行教學改革,摒棄傳統教學中的非應用劣勢。
在各行各業對經濟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長的社會環境下,同時也存在大量未就業的經濟管理類大學生,造成其失業的原因不是經濟管理類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好,也不是社會對專業的需求度低,究其原因是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和企業的用人需求不匹配。畢業生們無法獲取企業認可的工作能力,一方面大學生失業率攀升,另一方面企業招不到人。歸根結底問題出在高校的培養模式。匹配嚴重失調的招工難與用工難使得教學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如何使改革卓有成效是我們管理專業的課題,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石。
培養具有扎實業務基礎、較強應用能力的人才是經濟管理學科的培養目標,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現實保障。面臨依舊嚴峻的就業形勢,新疆的高校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堅守青年思想陣地的重任,而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擔負著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責任。
以經濟管理類專業基礎課程《會計學原理》為例,企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已使用財務軟件記賬多年,而高校該課程的理論教學教材為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陳艷利教授所著《會計學原理》,該教材編寫中記賬方式仍為手工記賬,與工作實踐不符。而實訓類課程中的《會計信息系統課程設計》,教師帶學生實訓也是在實訓室采用手工計賬的方式操作的,無法體現學以致用。對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利,無法為企業輸送實操型員工,在文化潤疆背景下助推新疆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足。
在“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大背景下,結合文化潤疆的治疆方略,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勢不可擋。電子商務業的發展帶動了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傳統的交通運輸業發展成為當今的現代物流業,發展進程中產生的法律問題加速了2019 年《電子商務法》的立法?!峨娮由虅辗ā纷鳛殡娮由虅諏I學生的核心課程,起到了提高學生法律意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作為關聯學科的國際商務和物流工程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電子商務法》的課程,無法較好地發揮交叉知識結構互補的作用,也不能很好地構建學生的學科知識體系,不利于學生實踐綜合能力的表現。
以工程造價專業雙語學生開設《財務與基礎會計》課程為例,該課程按照經管類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是48個學時的考試課,而非經管類專業學生設置為32學時的考查課,在公共基礎課和思政類課程占據培養學時半壁江山的現實下,如何保障非經管類學生考查課的教學效果、是否有必要增設實踐類課程、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應如何配置、課時量的增減幅度都成了考量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
經濟管理類課程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方式和教學工具較為老舊,尤其體現在實踐類課程中。以《電子商務》課程為例,電商模擬網點經營實操需在相應軟件支持下進行,相應高校存在未配套軟件進行教學的老舊教學方式,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學習成績的同時降低實操能力,有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教學也無法跟隨時代的步伐展開進行。
國家對于人才需求旺盛,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擴招力度加大,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存在缺師資的情況,導致教師上非專業課程的情況常態化。師資流失到中高發達地區的現象,不利于教師人才隊伍的建設。缺乏長遠性的規劃,不利于建立系統的教師團隊;分散化備課耗費教師精力,不利于教師集中精力打造精品化課程。教師年齡結構配置缺乏合理性,不同程度地呈現70 后或80 后斷層現象。專業熱門程度在時代間的轉換導致教師專業與學生專業對口性差異,削弱了學生的專業性培養。以經濟管理類的物流工程專業為例,物流工程是近10 年內興起的學科,而從教的老師大多是傳統交通類相近專業,在相近專業的銜接上需要進行系統的師資建設以提高專業性教學[1]。
經濟管理類的教材選擇要立足社會需求,以會計類課程為例,建議選取初級會計師中的《會計實務》考試教材作為《會計學原理》課程的理論教學教材,一方面,考試教材每年都會知識更新,時效性更強;另一方面,通過對考試教材的學習,鼓勵學生考取初級會計師證書,提高學生考取“1+X”職業技能證書的含金量。同時,通過校企合作獲取企業記賬軟件的使用權,運用到會計實訓類課程中,真正做到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
近幾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與之關聯的前端生產企業和末端物流企業也在不斷發展中。讓關聯專業的學生學習相應的學科課程,對建立關聯學科課程體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提高經濟管理的綜合應用能力具有深遠的文化引領作用。
各大類的人才培養方案大相徑庭,針對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學習經管類課程,對學生提出的專業要求不一,結合課時量的設置,應當選取難度適宜的、用于非經管類學生上經管類課程的教材,以達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日新月異的信息類行業需要依托校企共建平臺的方式,讓學生將理論課程中的知識應用到共建平臺中,比如: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由于其工作依賴網絡的特點,通過實操新軟件可以極大地提升大學生的工作能力。
針對西部欠發達地區缺師資的情況,在治疆方略中文化潤疆的政策支持下,增派經濟管理類援疆教授,帶領本地高校的教師建成專業教學團隊,集體備課,帶動當地高校專業化發展。同時,內派經管類教師赴211、985高校對口專業學習,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并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積極引起經管類高層次人才教師,重視青年教師的發展,穩定專業教學團隊[2]。
產教融合關系著應用型高校的生命力及其發展,關系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關系國家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模式及評估指標體系的探索具有現實意義。
經濟管理類專業經過近幾年實踐教學中的不斷探索,已探索出“3+1”培養模式,并初步形成8 種產教融合形式:實習、訂單式人才培養、捐贈、參與教學、舉辦社會公益、贊助體育賽事、合作舉辦大賽、促進創業。
通過以上8 種產教融合形式,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開展了各種產教融合活動,并卓有成效。結合以上8種產教融合形式進一步凝練提升至以下4種模式。
通過校企雙方或多方組織之間的合作,以共建研發中心、孕育創業經濟體、孵化人才培養基地等方式,將研發項目、建設資金、核心技術、高精尖人才、取得科研成果等創新要素進行傳遞、共享及組合,進而產生新的創新力來維持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赏ㄟ^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扶持校企合作,在應用型本科院校設立重點實驗室、研發基地,并提供專項資金支持;也可由政府設立項目基金,吸引應用型本科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創業經濟體和人才培養基地等。同時,還可以以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主導,根據自身優勢學科和新疆特色資源,建立校內各級研發中心或各級重點實驗室等,引入當地相關行業企業,解決邊疆企業研發人才匱乏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空間不足的難題。
通過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校企雙方共同介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行應用型本科與企業“雙主體”的育人模式。通過本科生“3+1”的培養模式,應用型本科院校與企業共享空間。通過教學科研型教師擔任企業顧問和鼓勵教學型教師去企業掛職,本科生最后一年的課程都通過“企業課堂”完成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教學的操作。企業的技術人員可以通過在高等院校從事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接受高等院校知識體系的培訓,為企業人才再造加碼。通過建立長期穩定的教學實訓基地、技能師資基地等方式在人力資源層面交流、交往、交融,促進校企之間知識共享、協同創新。這種文化和技能的點滴浸潤可提高教學型教師、科研型教師的水平,可提高應用型本科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可增強邊疆企業員工對知識體系中的基礎理論和前沿科技知識的認知和探究,形成三方共贏的局面[3-4]。
以提高校企雙方或多方的創新能力為要義,經濟管理類的產教研發多以業務方式創新和咨詢管理模式創新為切合點,成為快速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服務水平和管理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呈現的表現形式有經營業務咨詢服務、管理專家顧問服務等。作為半緊密型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組織方式,可以形成邊疆高校和企業間文化和技術優勢互補效應、教學和產出結合度緊密、風險抵御能力強等特點,是目前產教融合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模式。
邊疆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受學科和科研實力條件的限制,在申報省部級和國家級科研項目時往往處于劣勢。項目牽引模式通過以下3個方面開展校企項目合作:第一,與企業形成項目團隊,集雙方智慧和力量,優勢互補,聯合申報省部級或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校企雙方通力合作進行項目攻關。第二,參與到企業承擔的國家或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中去,在實踐中醞釀真知,同時也錘煉了科研型教師助力企業科研攻關的能力。第三,高校教師承擔企業委托的大型橫向課題項目,同時滿足地方企業科研外包的需求,發揮了高等院校科研外溢效應?;谝陨?點,校企雙方相互滲透,共同達到以文化浸潤的成效[5]。
探索物流工程和電子商務專業平臺的搭建;搭建高校與地方云計算中心合作共建大數據服務與市場營銷專業定制班;與地方財政與稅務系統合作共建財稅實驗室和財稅工廠等。通過靈活的校企人才共育模式,可以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增強學院師資實力、改善實驗教學環境,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和學生產業服務能力,實現教育培訓和生產服務的無縫對接,為學生優質就業提供保障[6]。
該文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運用案例分析法和實踐總結法,挖掘教改課程中實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將解決方案運用于實踐教學中,才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輸送匹配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