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翠英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前教育學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建立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標志著黨對文化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任的主陣地,高校應肩負起創(chuàng)建有特色、有深度、有創(chuàng)新的校園文化重擔,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及長效機制,為社會主義新時代文化建設貢獻智慧。海絲文化作為泉州地域文化品牌,其豐富內涵和深厚底蘊具有育人導向作用。泉州地方高校是傳承海絲文化和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之一,將海絲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助于提升廣大師生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代代傳承,同時提升海絲文化的地域輻射力,推動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化、創(chuàng)新式的發(fā)展。
“中國文化中,有個非常重要的脈,即絲綢之路[1]。”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與西方國家交流的文化紐帶,沿線國家經絲綢之路建立起經濟貿易往來和文化交融而形成的多元化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即“海絲文化”。海絲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涵蓋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由絲綢之路沿線各個國家文化融合產生。鱗次櫛比的文化遺產與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促使海絲文化走向世界,為絢麗多彩的世界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示范、塑造、提升文化素養(yǎng)、提高道德品質等功能,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僅通過課堂教學形式體現出來,還通過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社會其他活動形式體現出來。與此同時,潛在的校園文化通過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潛移默化地實現育人的功能和作用,如校園硬件設施、校風校訓、校園所在地域文化熏陶等文化理念形成多元育人模式,實現多維度育人目的。海絲文化作為泉州地域文化標識,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與多樣的文化特征,對地方高校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價值觀向心力有積極的導向作用,有助于大學生將海絲文化與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相結合,對優(yōu)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示范引領作用。
深入挖掘海絲文化精髓,傳承與弘揚海絲精神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不謀而合,將海絲文化融入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有助于促進海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有助于豐富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有助于推動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從而實現海絲文化的時代價值。
泉州是東亞文化之都、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的“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在2021 年7 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那么,地處泉州的各大高校,獨具天時地利人和,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應結合地域特殊性、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充分發(fā)揮地域文化優(yōu)勢,積極探索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原則,為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可行性、實踐性筑牢根基。
3.2.1 傳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相結合的原則
習近平[2]總書記在2014 年5 月4 日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作為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絲文化蘊含的海絲精神體現出的愛國愛鄉(xiāng)情懷、愛拼敢贏、善于創(chuàng)新冒險等賦予海絲文化的傳承意義與發(fā)展作用。一切先進文化都不可能也不允許摒棄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傳承文化是大學的基本功能,高校校園文化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3]。先進文化的前進與發(fā)展離不開對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延續(xù),高校作為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高地,既要承擔文化傳承的使命,也要增強文化創(chuàng)新的主體意識,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在實踐探索中開辟文化建設的新路徑。
將海絲文化融入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能促進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新式發(fā)展,也遵循了文化前進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產生時效性的影響。深入挖掘海絲文化的豐富內涵,將海絲文化中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元素與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有助于增強大學生地域文化認同感,增強大學生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為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培養(yǎng)新動能增添新生機,助推泉州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朝著內涵式方向發(fā)展。
3.2.2 先進性與多元性相結合的原則
先進文化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科學性、實踐性、鮮明的時代性和歷史前瞻性,具有推進社會文化發(fā)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從歷史、科學、價值三個維度來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我國最先進的文化,國內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因此高校校園文化體現文化的先進性。“文化演進與生物進化極其相似,也要求多樣性的基因作為物質基礎,如果失去了這一基礎,則必然出現文化上的近親繁殖,導致文化矮弱化和畸形化,甚至導致文化傳統的喪失與荒蕪淪落為文化沙漠[4]。”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加快了校園文化的多元性趨勢,海絲文化作為泉州品牌文化,其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與底蘊深厚的精神文化能夠進一步促進泉州高校文化建設的多元性發(fā)展。
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堅持先進性與多元性相結合的原則,有助于保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的同時突出地方高校辦學特色,呈現海絲文化的多元性,為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要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5]。”高校應重視將本土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fā)揮海絲文化的育人價值,通過豐富海絲文化教育,達到傳承優(yōu)秀中華文化與服務高校文化建設的目的。以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個方面入手,讓海絲文化成為豐富與健全校園文化育人機制的創(chuàng)新載體。
在物質文化建設上,充分創(chuàng)建“海絲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育人環(huán)境,著力挖掘校園環(huán)境不可或缺的熏陶和浸潤元素,校園環(huán)境、建筑設施如教室、實訓館、圖書館、宿舍走廊、學校道路、操場等公共場所,高度融合地域鮮明的海絲文化,打造富有海絲文化元素的學生美食一條街、校內文化景觀燈、休閑文化亭、海絲文化墻等人文景觀,提升廣大師生人文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同時,也可以設置以海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展廳,緊緊圍繞“海絲泉州”,以海絲泉州+古城文化、海絲泉州+綠色生態(tài)、海絲泉州+藍色濱海、海絲泉州+鐵觀音茶文化、海絲泉州+瓷文化、海絲泉州+惠女風情、海絲泉州+桃源清新、海絲泉州+成功文化、海絲泉州+鄉(xiāng)村休閑和海絲泉州+品牌觀光,發(fā)揮泉州海絲文化特色,讓師生置身濃厚的海絲文化氛圍中,體現學校別具特色、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師生海絲文化認同感及地域歸屬感。
在精神文化建設上,泉州地方高校可充分利用網絡育人載體,將海絲文化與“文化鑄校”理念相結合,著力構建校園網絡文化育人大格局。通過新媒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傳播海絲文化,通過新媒體平臺推送海絲文化系列美篇、短視頻等,如發(fā)揮學校辦學特色將傳統節(jié)日與海絲文化傳播相結合,以師生易于接受、喜聞樂見的形式闡釋海絲文化的深厚內涵,同時可借助H5 等全媒體讓廣大師生體驗線上走訪海絲泉州的歷史遺存,了解“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qū)”泉州的建設發(fā)展情況。
在制度文化建設上,高校可將海絲文化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自強不息、愛拼敢贏、崇鄉(xiāng)重祖等海絲文化精髓與校風校訓相融合,體現學校嚴謹求實、自立自強、兼容并蓄、勇于探索的學術氛圍及探索精神。以泉州某高校為典型借鑒,該校將海絲精神緊密融合到校風校訓中,形成獨具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該校傳承百年老校“愛國愛校、愛拼敢贏、愛嚴相濟”的“三愛”精神,遵循“自強進取、樹己樹人”的校訓,培育具有百年特質的優(yōu)良校風、教風和學風,培養(yǎng)高素質、反思實踐型的特色人才。同時,在校徽設計上,以一艘揚帆遠航的輪船為中心,船身部分為寓意海上絲綢之路的絲帶,磚紅色和正藍色作為校徽底色,磚紅色代表著閩南特有古建筑的顏色,正藍色寓意自由和海洋,作為學校標志,校徽巧妙地融合海絲元素和人文精神,起到傳承百年老校優(yōu)良校風的重要作用。
2016 年,教育部與六省區(qū)簽署“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中提出,要立足倡議高度,充分發(fā)揮教育在“一帶一路”中的先導作用,為倡議的實施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增強國家的軟實力。海絲文化和海絲精神中包含的開放多元、和而不同、兼容并蓄、誠實守信、開拓進取、敢為天下先的人文品質和人文氣度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海絲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與協同育人理念同向而行,是豐富“課程思政”的應有之義[6]。
一方面,將海絲文化的精神內涵融入課堂教學,將海絲文化與課程思政、專業(yè)特色相結合,挖掘海絲文化中的思政育人元素。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當中融入海絲文化育人元素,同時,開設深受學生喜愛的海絲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實現門門課程學海絲,海絲精神人人學的閉環(huán)氛圍,促進優(yōu)秀海絲文化得到傳播與弘揚,最終達到海絲文化地區(qū)認同與傳承,以此加深廣大學生的學習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活力。通過整體課程規(guī)劃與頂層設計,依據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目標和社會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課堂教學實現海絲文化滲透,幫助大學生深入了解海絲文化,激發(fā)大學生弘揚海絲文化的責任感,提升大學生積極向上的文化人格。
同時,還可以結合課堂理論教學,通過社會實踐讓學生置身于泉州這片海絲文化的沃土,以海絲文化古跡、歷史文化博物館、閩臺緣博物館、泉州市圖書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為載體,組織學生參與暑期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開展豐富多彩的黨日活動、海絲故事講解、海絲文化主題攝影展、繪本故事講海絲文化,讓廣大學生切身領悟海絲文化的魅力,體會閩南文化中“開放包容”的海絲精神,感受海絲文化中優(yōu)秀且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從而豐富大學生興趣愛好,結合資源優(yōu)勢發(fā)揮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力,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注入鮮活動力,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
蒙曼在關于《互學互鑒 推動發(fā)展》嘉賓熱議中說:“有東張西望的眼、有東奔西走的腿,才能看到東鄰西舍的好處,這就是互鑒的成果和交流的魅力。”
2021 年,第44 屆世界遺產大會傳來好消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海絲文化的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精神內涵持續(xù)推動泉州發(fā)展,也為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精神指引。以泉州申遺成功為契機,大力推進校際、校企、校地間的互訪互學與交流合作,有助于開闊大學生的視野,拓寬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渠道,從而推動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內涵式發(fā)展,幫助引導大學生成長成才。
一方面,高校可邀請專家開展座談交流,廣泛收集關于海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見與建議,全面推進學生研究性學習、學生社團與海絲文化內容交融,開發(fā)海絲文化項目課程,引導海絲文化與育人工作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好泉州海絲文化資源,扎實推進海絲文化進校園。
此外,還可通過社會化幫扶行動助力鄉(xiāng)村青少年宮文化建設,融合海絲文化教育,圍繞“海絲文化,非遺傳承”,充分發(fā)掘海絲文化資源,開展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社會意義的實踐項目,凝聚師生育人合力服務區(qū)域教育,為海絲泉州建設貢獻智力支持,同時促進學校文化建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組建學生志愿服務隊前往閩臺緣博物館、西街旅游集散中心、泉州海絲文化生態(tài)博物館等進行公益導覽解說,積極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傳承、創(chuàng)新海絲文化,讓“海絲文化基因”深扎育人土壤。
海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遵循傳承性與創(chuàng)新性、先進性與多元性的原則下,深入挖掘海絲文化的精神內涵,將其融入地方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通過豐富海絲文化教育、整合優(yōu)勢學科資源、拓展海絲文化交流,實現泉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化發(fā)展,對傳承與弘揚中華文化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發(fā)揮泉州高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文化力量的作用,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