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亮
南山外國語高新中學 (廣東省深圳市 518000)
初中物理是基礎性學科,為學生提高綜合能力、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團隊協作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發揮重要作用,物理課后作業是提高課堂效率,保障物理學習效果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時應該規范設計課后作業,發散學生思維,確保課后作業有效性。
“減負增效”一詞主要是在經濟學領域率先提出的,旨在通過精簡機構或者裁員等方式為企業增加效能、提高效率、減少壓力和成本,即“減輕負擔,增加效能”。國家提出“雙減”政策后,減負增效逐漸引入課程教學中,主要目的是減輕教師教學負擔,降低學生學習負擔,以此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發揮教育效能。“減負”在教育過程中受到廣泛關注,有人認為學生降低學習壓力可以避免“死讀書、讀死書”問題,學生有足夠時間提升綜合素質;也有人持質疑觀點,“減負”讓學生過度放縱,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聽、說、背能力旺盛,只有施加壓力才能更快成長。辯論雙方都站在各自對“減負”的理解上發表見解,有一定參考價值,但是并不全面,“減負”與“增效”不是割裂關系,二者是對應統一關系,“減負”的目標是為了“增效”[1]。因此,減負增效的重點不是對“減負”內涵進行爭辯,而是明確“減負”目標,發揮減負增效的價值,進一步優化教育教學活動效果。
初中物理是基礎教育階段重要學科,也是中考重要考核科目,而物理作業是學生完成物理學科教材目標的既定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優化手段,通過對課堂內容進行反饋和延續,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習效果。因此在物理作業中運用“減負增效”理念,明確作業安排目標和意義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一方面物理學科對邏輯能力和理解能力有較高要求,初中生尚未形成獨立的思考能力,對知識系統龐大、復雜的物理學科產生畏懼心理;另一方面物理教學課時安排少,教師任教班級多,教學任務重,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沒有時間精力精心設計,學生逐漸對物理形成抵觸心理。“減負增效”背景下,教師設計作業時需要遵循“明確作業目標、突出作業意義”的宗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多課堂有效思考時間和實踐時間,在課堂上完成物理部分教學反饋,減少學生課后作業時間,逐漸弱化學生對物理的抵觸與畏難心理。同時引入不同學習方法和作業布置形式,學生可以安心完成個性化作業任務,既保證基礎知識得到有效掌握,也確保不同階段學生享受物理學習的樂趣[2]。總之,在作業設計中進行“減負增效”,可以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提高對物理學科的學習熱情。
現階段,課后作業面臨無針對性、無層次、形式單一、難易度混亂、負擔過重等問題,學生在作業環節無法體驗學習興趣,導致物理學科成為初中教學中“老大難”問題,與減負增效教學目標差距較遠。因此,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保證初中物理學科學習有效進行,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提高作業質量的實施路徑,通過布置合理有效作業,真正做到減負增效[3]。
初中階段,學生對客觀事物已形成較穩定的價值觀,在學習方式、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方面具有獨立性,即使身處同樣教學環境、學習同樣的教學內容,學習速度與學習效果也是大相徑庭[4]。如果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在同樣做題條件、同樣做題時間內掌握同樣知識點,再達到同樣學習質量和學習目標,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消部分同學學習積極性,起到事倍功半效果。尤其是對學困生來說,學習基礎能力較薄弱,與學優生一起共同完成作業任務,會不斷質疑否定自己,對物理學科甚至其他學科失去學習自信心[5]。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有針對性分層次進行,將學生按照真實成績和學習水平進行分組,對不同組的學生布置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作業題型分成選做題和必做題兩種,選做題以“拔高題”為核心,作業對象是成績優異的學優生,必做題以基礎概念、簡單計算為主,作業對象是成績偏低的學困生,作業布置過程中,不同組員可以根據后續成績隨時調動,而且學困生也可以積極挑戰選做題,不斷提升自我。
例如,在學習《浮力》時,根據學生分組情況,針對性、分層次布置作業。首先,針對作業困難癥小組,作業設置以基本概念作圖題、填空題為主,設計通過代入公式就能計算出浮力大小的物理題,作業目標是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求解浮力基礎方法,如“填寫物體沉浮條件”、“闡述輪船、潛水艇、密度計等常見事物的工作原理”、“應用F 浮=F 向上-F 向下壓力差公式計算浮力”、“應用F 浮=ρ 液gV 排=G 排液公式計算浮力”;其次,針對中等生,設置稍有挑戰性題目,需要學生認真觀察題目細節,如“對比體積相等鋁球和鐵球在水中浮力大小”、“對比質量相等鐵球和鋁球水中浮力大小”、“對比質量相等鋁球和鐵球在水銀中浮力大小”,題目整體做題思路一致,但是答案完全不一樣,因為三道題在條件設置上有細微差距,一個是體積和質量的改變,另一個是水和水銀的區別,雖然只改動一兩個字,但稍有不注意,錯誤率非常高[6]。通過訓練審題能力,幫助學生養成圈點關鍵詞的習慣,逐漸提升解題水平。另外,中等生在計算浮力相關題目時增加一些拓展難度,“輪船滿載重量是通過排水量表示的,也就是排開水的質量,根據漂浮物體平衡條件計算浮力、排水量之間的關系”,學生轉換思維得出F 浮=m 排g 的排水量計算公式;最后,針對優等生,布置閱讀量大、邏輯性強的綜合應用題,如“設計兩個底面積不同的等高容器,在液體壓強相等情況下,將球體分別浸沒在容器中,若無液體溢出,液體對容器壓力相等,比較球體體積或者質量大小”,題目需要綜合“浮力”、“液體壓強”“密度”三種物理知識,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綜合分析能力[7]。
總之,通過分層布置作業,一方面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激發學習興趣,一方面促進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發揮減負增效優勢。
初中學生物理作業負擔偏重,直接原因是“題海”泛濫,作業缺乏針對性有效性,部分教師布置作業直接安排從某知識點的第5 頁做到第8 頁,沒有對題目難易程度進行梳理整合,學生基礎知識尚未熟練掌握,直接做拔高題會嚴重打擊學生積極性,產生厭學心理,失去鉆研興趣。而且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先從提高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入手,再逐漸向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發展[8]。因此教師布置、設計作業時,應該按照課程標準相關規定,精挑細選,循序漸進,從基礎能力到合作探究能力逐步提高作業難度。
例如,在電學電功率內內容復習時,要有系統規劃,設計由簡單電路到串并聯電路再到復雜的動態電路的綜合計算題,動態電路由滑動變阻器到開關介入的多檔位電路,學生每天練習一道題目,循序漸進,分散難點,穩打穩扎,一方面學生有足夠時間消化吸收,階梯式提高做題能力,另一方面完成“教學在進行,思維已啟動”教學目標。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根據學生掌握情況以及能力形成目標,梳理知識脈絡,階梯式布置作業。首先,教師梳理“牛頓第一定律”相關知識點,得出“重力、質量與重力關系、牛頓第一定律、慣性”等知識點;其次,按照能力形成規律和發展特點,教師不同學習時期布置不同作業。在綜合能力初期,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異常重要,教師可以在課堂授課前適時地布置課前預習作業-觀察生活中有關現象,例如講到慣性的概念時,請同學們提前觀察坐公交車的一些現象:在公路上行駛的公交車突然剎車時,公交車會不會立即停下來?車子突然啟動時乘客會有什么反應?公交車拐彎時,身體搖晃方向和公交車行駛方向是否一致?通過課前作業,學生們主動探討物理知識,并且帶著疑問走進課堂,提高了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學生帶著感性認識和問題進入到理論學習中,能更好地推動學習任務的完成。再次,教師可以開展課堂活動,當堂為學生布置課堂作業,促使學生提高探究能力和分工協作能力。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自選組長,組織組員探究質量和重力的關系,分析總結二者在概念、符號、特點、單位、大小與地理位置關系、計算公式、測量工具方面的區別與聯系。合作完成后,小組選擇各自學生代表上臺發言,全班同學根據小組討論情況,學生間進行自評和互評,選擇總結最全面的小組,得出結論,分享過程中,教師做好記錄,及時進行糾正和引導;最后,教師精心設計課后作業,讓學生探究運動的物體是否需要外力來維持,教師設計作業道具,制作三個斜坡軌道,每個軌道兩個版面間設計成120°的斜角坡面,水平表面分別鋪上毛巾、棉布、木板[9]。學生根據教師的展示,回家獨立制作道具,完成作業要求。
總之,教師布置作業時應該符合循序漸進式發展需要,一方面根據基礎知識分散難點,由簡入繁布置作業;另一方面根據能力養成規律,由基礎能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向合作能力、探究能力、應用能力逐漸發展提升。
傳統作業布置形式以筆試型為主,不利于提高學生物理素養,受應試考試影響,試卷答題形式是筆答,實驗探究能力和手工實驗水平在考試中沒有評價參考價值,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主要圍繞題海戰術展開,作業形式單一,只有做題一種形式,學生很難提升物理學習興趣[10]。因此教師應該采取多元化作業形式,讓學生感受課后作業的趣味性,培養物理學習興趣。
首先,注重手工制作,提高動手能力。學生對作業缺少興趣,會把作業當成負擔,甚至延伸到物理學習層面,所以在安排課后作業時可以加入手工制作環節,將物理知識與人文教學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簡單機械》時,教師可以創新作業形式,組織“最巧魯班”比賽,學生利用滑輪等基礎知識,將各種生活用品或者學習文具制作精巧小部件,同時記錄手工制作的過程,將錄制視頻發到班級群里,分享創作理念和采用的相關知識點,最后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分選擇最巧能工巧手[11]。通過舉辦繪聲繪色的機械相關比賽,優化教學成果。
其次,貼近生活實際,提升探究能力。探究作業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物理知識的奧妙,激發學習熱情,提高科學探索能力,培養綜合素質。例如,在學習《聲音的產生》時,引導學生用物理知識判斷發聲物體,首先選擇同一種啤酒瓶,將啤酒瓶分別注入不同水量,確保空氣柱與水柱長度區別明顯;其次,分別敲擊水柱、空氣柱、瓶口等位置,再向瓶內吹起,不斷灌水;最后,列出表格,根據不同情況做好記錄,總結結論。上課后,教師組織大家討論各自提出的結論,及時糾正偏差,提升學生學習技巧。
最后,自主出卷,提高整合能力。臨近月考或者期末考時,教師可以將作業布置為出卷。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小組利用課后時間,對基礎知識的認知、對重點難點的掌握進行分析,合理安排題量和分值,自主出全套模擬卷;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小組內互評,將不同模擬卷隨機傳閱,及時溝通交流,分享觀點,圈出優質題目;最后教師結合難易程度將學生模擬卷整合成一套試題,考試過程中,采取換卷答題方式,不同班級做不同試卷。通過自主出卷,學生有效培養團隊精神,系統全面梳理知識點,提高知識運用整合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作業是鞏固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加深學習印象,了解自我的具體過程。因此,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減負增效”的本質內涵,將“減負增效”與初中物理作業充分融合起來,全面提升物理作業的質量,針對性、系統性布置課后作業,循序漸進設計不同程度作業題目,根據初中物理核心素養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階梯式布置不同作業任務,同時開展不同作業形式,從而提高學生物理核心素養,完成初中物理教學減負增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