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娜
河南省實驗幼兒園 (河南省鄭州市 450000)
民間體育游戲極具中國特色文化底蘊,傳遞著民族審美觀念,并在傳承過程中起著寓教于樂的重要作用。它種類繁多,玩法簡單,有著豐富的教育價值,能全面發展幼兒的體質、智力、協作性。因此,將民間體育游戲融入幼兒教學活動,體現其教育能力,能積極促進我國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民間體育游戲根植于勞動人民的傳統生活之中,是人民群眾的智慧結晶,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先做人,后做事”,這一直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將民間體育游戲帶入幼兒教學活動,能積極的傳遞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營造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環境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幼兒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民間體育游戲在體育鍛煉上與文化教育相輔相成。民間體育游戲多以跑、跳、閃躲等動作為主,充足的運動會使幼兒的身體得到充分的鍛煉,有益于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
民間體育游戲多以團結協作為主,需要幼兒之間相互配合,鍛煉了幼兒的團結協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一般來說,游戲的參與人數越多,交流的機會和次數也會變多,對幼兒的鍛煉效果也會越好。
學前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的現代化發展,明確了學前教育“去小學化”的發展方針,為使學前教育能夠充分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和學習需求,教師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在幼兒教學活動中全面滲透“生本”教育思想,將幼兒發展教育的主體位置上。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長期以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在民間體育游戲中得以傳承和積淀,在幼兒教學活動中融合民間體育游戲,不僅能夠切實提高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還能有效引導幼兒從民間體育游戲中感知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的種子能夠在幼兒的思想中生根發芽,使幼兒逐漸成長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同時,民間體育游戲并非正式的教學活動,能抓住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積極參與,激發學習興趣。寓教于樂的特殊性質使得幼兒在身心愉悅的快樂中不斷學習,全面發展。
第一,教師缺乏游戲指導能力。就目前情況來看,民間游戲活動在幼兒教學活動中仍存在教師指導能力不足的現象,具體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游戲的指導深度不夠。幼兒教師通常向幼兒傳達游戲指令,但是沒有告訴幼兒這樣做的原因和意義,導致幼兒不能進行自主獨立的思考,教師無法針對幼兒的個性特點、行為動機等因素進行深入的指導。一個是對游戲的指導時機不恰當。教師在帶領幼兒進行民間游戲活動時,通常將自己作為游戲的主導地位,讓幼兒將注意力放在教師自己的身上,不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導地位。甚至在幼兒進行游戲出現錯誤時,教師并不及時地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與暗示,不能發揮幼兒自身探索和發現的能力,導致幼兒在進行民間游戲活動過程中缺少主動思考的意識,不利于幼兒獨立性、自主性與創新性的提升。
第二,游戲設置中缺少傳統的民間文化元素。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能夠對幼兒的思想、性格、品行、禮儀、道德、氣質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處于人生起步階段的幼兒而言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幼兒的教學活動中雖然已經應用民間體育游戲,但在游戲的設置方面缺少相應的傳統民間元素,以墻面設計的美觀性為主要前提,使用精美的民間貼畫和道具對墻面和活動室進行裝飾,但大多沒有特定的主題和目標,只是單純地從審美角度出發,沒有充分地與民間元素相結合,缺少了文化元素,忽視了民間元素對幼兒獨有的文學素養熏陶和精神素養提升。
第三,游戲的時間和主體分配不合理。現階段大部分的民間體育游戲缺乏明確的目的性與計劃性,通常由教師隨意安排在教學的空余時間,導致游戲時長和游戲效果無法得到保障。大部分民間體育游戲需要依托戶外環境進行,幼兒園組織的民間體育游戲缺少戶外活動的時間,無法合理地安排游戲時間。此外,在幼兒園組織民間體育游戲活動通常是以教師為主導地位,無法發揮幼兒在游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導致幼兒對游戲的參與興趣度不高,在游戲中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會出現分神、溜號的現象,以至于無法有效地發揮民間游戲的價值。
教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長期以來,我國在教育事業的發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有力政策,使得學前教育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優良的教學空間中,學前教育深度和教育的人性化水平得以切實提升。目前,體育教學在學前教育中占據著較大份額,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肢體協調能力和運動素養,要想切實發揮民間體育游戲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優勢,應嚴格遵循相關教育原則,以下對其進行介紹:
第一,安全性原則。幼兒正處于肢體協調能力、平衡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教師在組織幼兒參與體育活動時,應根據幼兒的運動能力發展水平選取安全系數較高的民間體育游戲,避免難度較高的民間體育游戲,對幼兒人身安全造成不良影響。
第二,核心素質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將素質教育放在了教育事業發展的首要位置上,在幼兒教學活動中應用民間體育游戲時,教師應在原有教育體系和教學設置的基礎上滲透素質教育思想,讓幼兒能夠在參與民間體育游戲的過程中實現語言交流能力、協同合作能力的同步發展。
第三,主體性原則。民間體育游戲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應用能夠為幼兒提供更多地參與空間,要想有效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上,不應過度干預學生的游戲行為,將教師角色由主導者向指導者轉變,為幼兒自主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民間體育游戲具有文化教育和體育鍛煉雙重性質,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兩個目標:提高幼兒素質,促進幼兒發展。
提高幼兒素質主要是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底蘊的繼承。這要求幼兒教師選取民間體育游戲時偏向于更能體現民族文化的游戲,并在游戲中穿插對傳統文化的講解、促進傳統文化的傳遞、制造傳統文化氛圍。如“打夯包”,它是陜西的一種民間體育游戲,最初是在土建工程中打夯,后來演化為一種游戲形式。該游戲體現了陜西人的團結和艱苦奮斗[1]。
促進幼兒發展主要是指:身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身心健康等。所以幼兒教師在選取民間體育游戲時應偏向于需要團結協作的體能性游戲,以此來達到讓幼兒們相互溝通和身體運動的目的。比如“拔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拔河這項活動,不過在那時不叫拔河,而稱為“鉤強”或“牽鉤”,后演變為荊楚一帶民間流行的“施鉤之戲”[2]。這項運動對于幼兒的體能和團結協作能力有著極大地提高,并且危險系數小,所需道具簡單易得。
幼兒階段是人類發展的關鍵階段,該階段也是啟蒙教育階段,要想在幼兒教學中充分發揮民間體育游戲的作用優勢,教師應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將教育重點放在幼兒長期發展上,根據班級內幼兒認知能力、身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身體素質發展現狀,合理制定幼兒教學活動目標。例如,班級內大部分幼兒正處于色彩感知的關鍵時期,對色彩辨識和色彩應用具有較高的積極性和探索欲望,基于此,可在幼兒教學活動中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使幼兒能夠完成色彩體系架構,建立色彩意識。在目標的驅動下合理應用民間體育游戲完成教學活動。如,可組織班級內的幼兒開展打陀螺游戲,將陀螺作為游戲道具,引導幼兒按照個人的想法對陀螺進行涂色,創造屬于自己的陀螺,在此基礎上,讓幼兒在教師指導下觀察,旋轉狀態中陀螺色彩的變化,實現教學目標。
民間體育游戲是民俗學和體育學科交叉融合的產物,它不僅兼容并蓄了兩者的共同特點還創造出了很多額外的特性:有競技性卻不失協作;有教育性卻不失娛樂。除了體育游戲本身的特點,更能滿足這個年齡段幼兒旺盛的學習欲望和活動欲望,還具備濃郁的地區民族文化底蘊。
如朝鮮族的傳統民間體育游戲“騎馬”來源自古朝鮮時期流行的賽馬比賽。這種賽馬比賽所騎乘的馬名為“馱”,身材矮小卻奔跑迅速。這項運動在當時盛極一時,但是幼兒卻因年齡問題被禁止騎馬。出于天性,幼兒們開始模仿“馱”來展開“騎馬”游戲。
這種“騎馬”游戲是兩人一組的對抗多人游戲。規則是一人為“馱”一人為“騎手”,騎在“馱”上的“騎手”要把另一組的“騎手”拖下“馱”。在這一游戲過程中兩名幼兒要相互配合,“馱”為“騎手”提供穩定的平臺和靈活的閃避;“騎手”為“馱”帶來勝利。
這個游戲要求兩名幼兒必須親密無間地配合,這就需要密切的溝通。同時鍛煉了幼兒們的團隊精神和體魄,并且使其樂在其中。這項民間體育游戲具有很強的文化價值和體育價值,一直是朝鮮族幼兒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
在民間體育游戲的過程中,幼兒始終處于主體地位。隨著游戲的不斷深入,幼兒的積極性也不斷投入,在潛移默化中幼兒的靈敏性、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性思維也會不斷提升。同時,一個良好的團結協作的環境也有助于幼兒積極的性格和優良品格的培養。
如民間體育游戲“老鷹捉小雞”,是一種最少三人參加的趣味競技游戲,多在寬敞的室內或戶外進行。這種游戲,對發展幼兒靈敏性和協調能力,培養幼兒的合作練習能力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游戲規則為:一人當“老鷹”,一人當“母雞”,其他人當“小雞”。“老鷹”站在“母雞”對面,“母雞”后“小雞”依次排成一隊。“老鷹”的目標是捉到“母雞”身后的“小雞”,而“母雞”則是“小雞”的保護者。
這個游戲所有參與的幼兒都會因緊張刺激而積極參與,在攻守之間三方都會來回跑動,起到充分鍛煉身體的作用。“老鷹”為了成功吃到“小雞”會集中精力觀察每一個可能的機會;“母雞”為了責任感保護“小雞”同樣會高度集中精力;“小雞”們不能單單只靠“母雞”守護,更要團結一致才能保護彼此。
當然不是所有民間體育游戲都可以直接用于幼兒教育活動,如“摔跤”、“抽陀螺”等受傷風險過高的民間體育游戲就不適合。而“跳房子”、“丟手絹”對于已經有一定身體協調性和體能的幼兒又過于簡單。所以對于不同階段幼兒,幼兒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游戲內容進行革新。
如“跳房子”這個簡單民間體育游戲,如果只是單純的單雙腳反復跳躍,這種單一反復的游戲模式很快就會使幼兒厭倦。所以幼兒教師可以改變一些游戲規則,適當增加游戲難度和趣味性。如采用分組對抗的形式,增加幼兒之間的競爭性;加入計時環節減少每個“房子”的停留時間;在“房子”之間設定“陷阱”增加跳躍難度等等。這些改動并不會破壞游戲本身的性質,卻提高了游戲的可玩性,重新激發了幼兒的好勝心。因此,在組織每一次民間體育游戲前,幼兒教師都應當考慮到:這個游戲適不適合這個階段的幼兒玩?能讓幼兒玩多久?幼兒在游戲結束后會有什么收獲?這些都是幼兒教師應該考慮到的問題。
幼兒教師在創設民間體育游戲的過程中,應當在游戲的形式和內容上不斷優化和創新,充分挖掘民間體育游戲在幼兒教學活動中應用的價值,借助民間游戲讓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實現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不斷提升。
幼兒教師在設置民間體育游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幼兒的選擇,并注重緊緊抓住民間游戲具備的傳統特色,適當增添游戲的趣味性,以提高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目的。同時,教師要針對幼兒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及性格特點,深入挖掘不同類型的民間體育游戲,在提升幼兒綜合素養的同時發揮教育教學價值。
如“投壺”這個傳統的民間體育游戲,在古代是將箭投擲到壺中,以達到娛樂的效果,并展現投壺者自身的射箭實力。教師可以將這一民間體育游戲運用到幼兒教學活動中,用乒乓球和木桶代替箭和壺,通過這一游戲鍛煉幼兒的肢體協調能力與手眼協調能力,并且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在這個游戲活動中,教師還需要注意的是引導幼兒全神貫注地投入到游戲中,可以通過制定積分制的游戲規則,將不同的投擲位置設定成不同的分數,讓幼兒可以自主選擇投擲位置,積極地提升自己“投壺”的準確率。
教師通過深入挖掘民間體育游戲的價值,并不斷地創新和優化游戲形式,讓幼兒對古代傳統的游戲內容進行自主探索,不僅培養幼兒的綜合能力,還可以讓古代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完美地進行融合,最終實現民間體育游戲的傳承和發展。
想要提升民間體育游戲的效果,創設良好的民間游戲環境是前提,也是基礎。幼兒教師應當將幼兒作為游戲活動的主導位置,創設適合幼兒玩耍和探索的游戲環境,充分激發幼兒對民間體育游戲的興趣,能夠在游戲中發揮自身的天賦和潛能,幫助幼兒更好地融入到民間體育游戲中,樹立正確的游戲認知和規則意識。
比如上述提到的“跳房子”游戲,教師應該首先為幼兒準備寬闊的場地,避免在游戲過程中出現潛在的安全問題。還可以在地面上用油彩或粉筆繪制出精美的“小房子”,或者用花朵或其他道具裝點游戲場地周圍。讓幼兒對民間體育游戲出現深厚的興趣,能夠有效提升幼兒對游戲活動的參與度和主動性,從而釋放幼兒的天性,有助于幼兒獲得愉悅的心情,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民間體育游戲活動中,很可能會運用到一些游戲圖片,具有內容較為豐富、取材較為簡單的特點,能夠有效幫助教師營造良好的游戲教學環境。通過在班級或游戲場地張貼有關傳統文化的圖片,運用一些具有年代感和教育意義的民間游戲圖片來有效地提升教學活動的成效,營造良好的民間體育游戲活動氛圍,讓幼兒全身心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充分感受民間體育游戲的魅力和價值。
綜上所述,民間體育游戲在幼兒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有著積極作用。一方面使幼兒強身健體,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了健全的心靈,身心全面發展。另一方面更是將民間體育游戲中的傳統文化精華傳承下來,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