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蓉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實驗幼兒園 (甘肅省平涼市 744000)
幼小銜接是幼教和學校義務教育的銜接階段,是幼兒發展歷程中經歷的一次重要的轉型期,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用)》中指出,幼兒園是現代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是義務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因此隨著幼兒園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對于將要步入幼兒園的幼兒們,在幼兒園應當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幼兒園教育是國家基礎教育的主要部分,是義務教育的奠基階段,隨著我國學前教育課程的變革與發展,特別針對于將要步入小學的幼兒,幼兒園該如何幫助幼兒們打好幼小銜接這個基礎道路呢?由于幼小銜接這一階段的教育是需要幼兒園、家庭和教師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來完成。所以是要做好幼小銜接這個過程的轉變,不是對幼兒實施小學化的義務教育。一些幼兒園教師為滿足家長望子成龍的想法,就將原本歸屬于幼兒的快樂童年給剝離掉,讓幼兒每天都在做加減法、認識漢字、單詞中度過,從而過早地接受小學的知識內容。于是,幼兒在上小學剛起步時,就表現出了自己的優勢,覺得上小學很輕松,受小學化幼兒園教育的影響,他們在幼兒園時期便學會了小學的知識,在進入小學后便會產生上課時不認真聽講,不能專注于學習的現象,慢慢地形成了學習懶散、東張西望的不良習慣,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也隨之下降。會導致幼兒自信心喪失,可見幼兒園小學化教育,會影響到幼兒的正常學習過程。
首先,“去小學化”指的是幼兒園的教學應以游戲為主,在做游戲的過程中,挖掘每一個幼兒的潛力,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將客體、主體現象與規范自身活動聯系起來,做游戲應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同時也是幼兒園最為基礎的活動。再者,“去小學化”,幼兒園以培養幼兒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為目標。使他們懂得播種習慣收獲人生這個道理,6 歲以前好習慣的養成,會充分調動幼兒的興趣,使他們在快樂中成長。經常看到一些父母會埋怨幼兒做事大意、馬虎,常常教育他們仔細認真做事,這種教育方式缺乏趣味性,因此,我們可以讓幼兒做一些像珠飾子,走迷路制等游戲,來培育起他們耐心辦事的習性。步入學校,是幼兒人生的一個關鍵轉折點。由于角色的轉變,父母對幼兒的期望要求越來越高,幼兒由放松變為緊張,容易不適應。不難看到,很多幼兒入小學,剛開始時候會充滿活力,但數天之后會發覺,他們常常丟三落四;心不在焉。幼兒上課東瞧瞧西望望,記不住教師講的東西,也回答不出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時間一長幼兒就產生了枯燥、害怕、厭學的心理,更別提怎么培養幼兒的興趣愛好了。
受小學化幼兒園教育的影響,他們提前掌握了一部分小學的知識,導致每次教師講述新內容的時候,他們總是擺個架子,擺出一副高傲姿態,對教師新講解的知識卻不認真聽講,左顧右盼,當然,對教師講到的細節更是一副無所謂的態度。久而久之,學習沒有學好,卻養成了一堆不良習慣。例如,“教師,幼兒園我們都學過,你不用講了!”在小學一年級的教室上,經常都會聽見類似的聲音。這也表明了現在很多幼兒園開始做影響義務教育的事-幼兒園教幼兒小學的基礎知識。盡管現在已經有所緩解,但是問題仍然出現。近些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我們的幼兒園正逐步“去小學化”,防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春天已經來臨。去小學校化就是幼兒園教學,面對全體,尊重個人差異,全力發展每一位幼兒的創造力,激發他們的潛力使之獲得更全面的成長,因為幼兒之間是有區別的,不能以單個的標準來看待每一位幼兒。目前我們所謂的銜接,作的只是準備工作,并沒有具體實施。
為了做到有效預防幼兒園的教學向小學化趨勢發展,就必須搞清其實際狀況。實際上小學化也不難理解,只是幼兒園課程向小學化發展,這樣是違反了幼兒體格、心智的健康發展的規律,會破壞幼兒的心理健康。具體表現大致有如下四類:
這里的課時增多,并不僅僅指幼兒園課程繁瑣,而且增加了小學一年級的知識點,如寫作、識字等,而個別幼兒園教師更是直接利用學校一年級的教材在教學。
由于幼兒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通常幼兒園的一節課不會超過半個小時,會有大量的下課時間讓他們放松、玩耍,但有些幼兒園教師為了讓幼兒學習更多東西,會采取延長下課時間的方法,一節課的時間從半小時延長到四十五分鐘甚至更久,這已經達到了小學的上課時間。
從一年級開始教師就會給幼兒規定一個標準的姿態、行為,包括上課時要背手聽講、家庭作業等,但是目前也有不少幼兒園已經采取了類似的規定。
從幼兒園開始,大人便會給幼兒灌輸多做題、多練習等比較死板的學習方式,不考慮幼兒的感受,一味地從題海中學習知識,而不是通過幼兒的興趣、做游戲、生活中去學習知識,影響力幼兒的思維擴散力從而限制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對于幼兒園的去小學化,最需要的就是來自地方政府的幫助,并利用一些比較強有力的手段,來保證幼兒園教育的有序進行,同時防止出現任何社會或者內部壓迫,使得幼兒園的教育更加偏向于小學化。當下社會教育風氣包括幼兒園教學的價值觀正處在一個迷失的階段,人們常常忘卻了教育的真實目的,為滿足對學習的要求而歪曲了教育的初衷,這時政府政策的實施并不僅是一個強制性,而更多的是一個導向,為了促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能夠往健康的方面的發展,從而重塑以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核心的社會價值觀。在當下社會人們不斷要求將幼兒園教育與小學銜接的呼聲中,很難讓幼師團隊能夠產生牢固的育人的價值觀,于是政府部門就必須經常性的對幼師開展相應的教育培訓,以促使幼師集體確立幼兒園教育以大量的自由活動和游戲為主的教育思路,使幼兒們從游戲中掌握到科學知識,而不能采取一味增加幼兒們的學習量或者延長上課時間,通過布置大量作業的方法,來促使幼兒們到達所謂的發展目的,因為只有正當教育的一線實踐者把這種思想付諸實踐,才能夠克服甚至減少小學化的教育傾向。當然,除了教師隊伍的建立,我們還必須建立一整套懲戒幼兒園教師失范行為的方法。出現問題就必須要對涉事幼兒園做出懲罰。政府使用帶有強制性或者權威性的處罰措施,來對幼兒園的行為加以規制。
目前國家對幼兒教師的培訓沒有非常重視,許多師范類學校也不會設有專門的幼兒教育學科,尤其是民辦幼兒園的師資水平參差不齊,這對幼兒教育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國家和社會各界都需要做好對幼師的全面培養,建設完善教師培養系統,對任職教師也要做好定期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綜合文化素養,為幼兒園教學工作打下扎實基礎。
在如今幼兒園教育小學化趨勢加速情況下,幼師需尊重幼兒的本性,如堅持玩中學習的教學理念,使幼兒們在放松的游戲中去感受、去學習,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為日后的趣味性教學打好基礎。所以,在幼兒園教學當中,需精確把握該階段幼兒具備的各項特征,從而利用適當的方法對其加以引導,激勵其探尋嶄新的世界,充分發揮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切記不能僵硬地讓他們單純地學會死的東西。
不少父母可能覺得,在幼小銜接階段中要最重要的是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包括加減法、理解漢字等等,雖然基礎知識是關鍵,但我們都清楚,幼兒園與小學的基礎課程有著較大的出入,幼兒園主要是以玩耍、游戲為主,同時以幼兒們也需要在玩耍的過程中去學習,去感受世界,去接觸新東西、新知識;但到了小學會發覺幼兒的任務發生了重大轉變,教學的基礎是學習,而不再是以游戲的教育方式了,所以就需要家長和教師在幼兒的幼小銜接過程中把握好過渡期,幫助他們適應這一轉變。
比如,在上課時教師向幼兒們演示如何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或者在課下時教師適當布置些家庭任務,內容可以是繪畫作品也可以是親子游戲,或者是聽故事、讀兒歌等,還可相應地布置手工作品、書法等。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告知家長,讓父母能夠在家陪伴幼兒們完成,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任務感與參與感。同時教師也要隨時掌握幼兒們在校任務的完成狀況,要適當對認真完成各項任務的幼兒們加以表彰激勵,使幼兒們更有動力地去保持這種習慣。
大班的幼兒們早已養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習慣,例如:隨著氣候的改變,能夠自己穿脫衣服和整理,自己疊被子,拿凳子,并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品和玩具。有時,還能夠讓幼兒們相互比賽誰最先完成疊被子,誰先完成穿鞋,從而使幼兒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自己服務的良好習慣。在例如為激勵大家的積極性,教師在班內建立小組長機制,從課堂上嚴格管理紀律,課下嚴格管理衛生環境,每天換一個人,幼兒們都可以做組長,這樣在管教別人時,也無形中在監督自己要遵紀守法,同時還可以增強幼兒的責任感。這學期嘗試用小班長來配合教師管理幼兒,以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做好事的習慣,并以此為幼兒以后進小學做好了融入性的準備。
教材中關于內容的設計通常較為簡單,特別是在講述某些應用性較強的知識點時,學習者如果單純地在理論知識層次上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掌握,不但不能加深學習印象,還很難從這樣的教學中了解知識點的實際含義。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就要求教師為學生創造了更多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處理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對知識點的印象,同時也在實際研究的大背景下更快的了解知識點的含義,如此學生才可以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
例如,當教師在告訴學生怎樣分類的時候,教師既要讓學生具有基本的歸類意識,又要使學生可以根據不同問題做出合理分類。而這些問題都是實用性很強的內容,而學生如果單純地聽到教師的介紹,而不是進行實踐的動手探索,就很難掌握其中的重點。所以,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創造實踐空間和教學平臺。例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收集感興趣的食品,或試著當一當小售貨員,將感興趣的食品陳列好。這種實際教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們經過收集資料、思考,并做出分類的初步嘗試,從而親身體驗到知識和自己日常生活間的聯系,從而引發興趣、提高生活體驗感、養成思考能力,從而建立良性循環的自主學習狀態。他們對這樣的實際教學活動都很感興趣,并踴躍投入到活動情境中,同時也進行了各種嘗試。在實踐動手的過程中,鞏固了對分類方法的學習印象,還形成了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這都是通過實際教學活動給予他們的學習成果,而這樣的課程設置也可以使知識教育的總體目標更進一步。
加強與家庭的溝通,指導父母培養科學的育兒觀、教育觀。利用家長會、畢業班家長座談會等方法向家長交流告知幼兒園課程及上課方式,可以防止家長進入幼小銜接的誤區,也避免了家長主動施壓要求幼兒園教師講授小學知識。
例如在游戲老鷹捉小雞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他們自己完成分組,自己尋找隊伍并學習怎樣和別人交往,對被孤立的幼兒,教師需要及時給予幫助,幫助其尋找與其他幼兒交往的途徑,讓其逐步形成了對自我負責、獨立的能力,這樣使素質教育進一步凸顯,在“去小學化”幼兒園的大背景下合理地實現了幼小銜接。
例如教師在設置游戲過程中,可以適當地在其中加入一些好玩的詞匯、單詞或文字,并利用精巧的關卡設計使幼兒在玩耍中逐漸掌握知識點,歸根到底,游戲的根本目的還是訓練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對知識點的掌握也只是一個延續與擴展,并不能強求幼兒一定掌握,不過教師往往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教給幼兒初步的認識,這也是實用性比較強的方法,這也符合幼兒的心理,對幼兒順利過渡到小學非常有幫助。
首先,堅持零基礎入校,嚴格避免各類的入校檢測、考試,甚至才藝展演,不得以其他方法考查、檢測幼兒的拼音、漢字、算術、外語等能力,并切實避免將此當作小學的入校門檻、條件或分班規范。再次,對每個適齡兒童設定統一的入校要求,不得為特長生、比賽得獎、資格證書持有者等設定更寬松的入校要求。
應堅持零基礎教育,合理安排教學進度,縮短幼兒園大班和小學一年級之間的差距,讓幼兒們在幼小銜接時期平穩的過渡。
綜上所述,幼小銜接是為幼兒之后的發展奠定基礎,這需要在家長、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使幼兒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將直接決定幼兒以后人生的走向。對此,幼小銜接階段就更需要大人給幼兒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成長環境。為此,全社會將堅決杜絕幼兒園小學化傾向,使幼兒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