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黨史學習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樹立正確黨史觀,紅色電影作為優質的文化產品和革命精神的具象化,能夠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傳播歷史知識、正確的價值觀和鮮明的政治導向,助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四史”的氛圍,高校是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借助紅色電影這一優良載體深入開展黨史教育,使“四史”教育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作為視聽文化的重要呈現,電影不僅兼具商業、藝術、教育等多種功能,同時也在建構人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紅色電影作為講述一個國家和民族革命歷史的媒介典型,更是體現了其教育潛能的指向性和有效性。許多國家和民族都有反映其革命歷史的經典紅色電影,中國更是如此。在中國,紅色電影是指以中國革命話語為主要創作形式,以中華民族特色思想文化精髓為核心內容的影視作品。“紅色電影”中的“紅色”承載著為國為民的理想信念和堅貞不屈的斗爭精神,它與“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等政治術語有著密切的關系。紅色電影政治色彩鮮明,具有濃厚的中華民族特色,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紅色電影蘊含著常用常新的紅色教育資源,其一以貫之的主題與“四史”教育的目標一致。紅色電影為“四史”教育提供優質載體,這就為紅色電影納入“四史”教育體系提供了廣闊空間。
按照敘事風格來看,紅色電影可以分為史詩類、傳奇類和成長類。從時間維度看,紅色電影反映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而滲透在這些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英雄人物、革命精神是其主要題材。以革命為背景的各類紅色電影作品,如革命戰爭類、群眾抗爭類、敵后活動類、領袖風采類、英雄行為類紅色電影,集中反映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為民族解放拋灑熱血的壯舉。
紅色電影承載著革命精神和紅色基因,表達的鮮明主題,其與“四史”教育相契合的重要原因在于內在屬性與顯著特征,主要體現為知識性、政治性、育人性、藝術性的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無數的先烈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我們不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為之犧牲的共和國,是絕對不行的。”紅色電影的起點是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也使得新中國的誕生成為可能。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全國各族人民前仆后繼、接續奮斗,從而實現了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兩大歷史任務。“紅色題材‘紅’在哪里?紅在傳播了共產黨人的立黨為公的宗旨和這個黨近百年歷史從來未曾忘記的歷史傳統”,紅色電影不可避免地反映了統治階級維護自身政權的利益訴求和鮮明政治導向,其中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和階級性正是其政治性的集中體現。
紅色電影這一主題的嚴肅性與縝密性對導演和編劇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歷史知識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紅色電影的創作與加工是以黨史國史為根本依據的。中國革命、改革和改革程中涌現的偉大領袖、英雄人物、重大歷史事件、崇高革命精神是紅色電影的主要題材來源,例如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七個故事分別取材于1949 年開國大典、1964 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1984 年中國女排三連冠、1997 年香港回歸、2008 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015 年紀念抗戰勝利70 周年閱兵式、2016 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著陸,受眾們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還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基本史識,深化了對歷史知識的認知。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紅色電影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程一路走來,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終于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中國來之不易,紅色政權來之不易,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些都是紅色電影可以潛移默化傳達出來的。紅色電影的產生與傳播與推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國民教育相契合。紅色電影內涵豐富且旗幟鮮明,傳承了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意識,傳播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遞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因此紅色電影能夠塑造人的情感態度、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幫助人們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對人的教育影響既潛移默化又持久深刻。
電影是八大藝術之一,主要指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紅色電影兼具紅色的特殊性與電影的藝術性,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傳播載體與表達形式,其藝術性主要表現為觀賞性、升華性和文化傳承性,它能夠陶冶道德情操,升華意志情感,傳承紅色文化。以電影《閃閃的紅星》為例,以潘冬子為代表的紅軍在作戰過程中展現了機智勇敢、堅強樂觀的優秀品質,留下了諸如“這些年閃閃的紅星照耀這他,他可是從來沒有后退一步啊”,“我已經把我自己的全部都交給了黨,以后我就是黨的人了”等經典臺詞,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對黨忠誠、為國奮斗。因此紅色電影通過人物形象的刻畫和故事情節的架構將中華優秀文化、情感和價值觀傳遞下去,通過藝術加工使受眾潛移默化的接受紅色文化的浸潤,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也是開展“四史”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紅色電影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具有顯著的針對性和是導向性,可以幫助師生有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勇擔民族復興大任。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錯誤的社會思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虛無主義以所謂‘重新評價’為名,歪曲近現代中國革命歷史、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紅色電影納入“四史”教育體系,為自覺防范和抵御歷史虛無主義提供了有力武器,“四史”教育的目的和紅色電影的主題在于幫助師生明確“四史”發展的邏輯,弄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而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增加對歷史事實和發展規律的認知。
無論弱小還是強大、無論順境還是逆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至上理念、人民中心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百年運動中彰顯的價值邏輯。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原因就在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和實際工作導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著眼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優秀的紅色影視作品能夠反映“四史”所蘊含的中國共產黨價值取向,不同時期的作品有著一致的“權為民作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一以貫之的政治追求,增加人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情感認同、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
紅色電影承擔著講國家歷史、展英雄形象、育時代新人的責任,寓于其中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是其精神內核,對高校學生具有很強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人的活動不外乎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高校學生行為也受到認知的抑制和促進,紅色電影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能夠改造高校學生的主觀世界,塑造高校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思想觀念的改變影響著行為的改變,積極的思想觀念能夠對行為有積極的 導向作用,紅色電影中塑造的國家領袖、革命烈士、人民群眾和他們前仆后繼的英勇事跡,感召和激勵著高校學生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有助于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的發展相結合,把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結合,真正做到知行統一。
紅色電影推進四史教育的關鍵在于落實和融入,真正做到軟融入、真落實,高校上下齊發力,為紅色電影進高校提供優渥的土壤。
“四史”主體內容與思政課教學內容特別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內容直接相關聯,紅色電影是“四史”的生動表達與大眾化展示,把紅色電影運用于思政課教學,有利于提升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改善教學效果;把紅色電影融入思政課教學,是“四史”教育創新的一種重要方式,既使思政課教學以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又使“四史”學習更加深入人心。通過紅色電影的觀摩和歷史的回顧,就會更加深刻銘記黨的歷史經驗教訓。這既是學習“四史”的目標,也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責任。
一方面,提升紅色電影進課堂的針對性。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有所體現并設置與教學內容切合的教案。教師要嚴謹選材,馬克思主義學院各教研室可以在集體備課會上把紅色電影的課堂應用作為一項重要議題,充分考慮學生們的意見和建議,選取年輕化表達的紅色電影。討論針對該部電影可以應用的教學過程,融入課堂導入、問題討論、布置作業、師生互動等教學環節。紅色電影在課堂上的應用,應通過設計核心問題進行電影選材,通過預設教學場景選擇教學互動手段,更重要的是通過打磨精品課程不斷提升“四史”教育深入人心的力量。
另一方面,提高紅色電影進課堂的實效性。即注重學生反饋,教學設計重在促進學生思考與表達,實現師生的良性互動。思政課的教學要啟發學生思考,如中華民族如何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究竟什么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政治密碼?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表現是什么?等等。在觀看紅色電影的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情感變化,針對電影場景和教材內容相重疊的地方要及時進行內容補充和學理性分析,電影片段播放結束以后應該輔之以情感升華的環節,如三分鐘電影觀后感、微演講比賽等等,教師在此過程中做點評發言和積極引導,旨在幫助學生形成深刻的覺悟,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與成就感。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利用紅色資源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重要意義,他指出,“要發揚紅色資源優勢,深入進行黨史軍史和優良傳統教育,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把紅色電影融入黨政干部教育培訓課堂,有助于深入學習“四史”知識。
第一,在黨政干部教育培訓中發揮好紅色電影的作用,必須采用靈活的方法與形式。要采取專題講座、現場教學、案例教學、訪談教學、音像教學、交流研討等多種方式,講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用堅定理想信念、強烈的使命擔當、務實的開拓精神來教育和激勵黨政干部。第二,紅色電影走進黨團干部培訓課堂。要組建專業的講師團,深挖紅色電影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價值,例如邀請黨校老師、歷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講師來精準講解紅色電影或經典片段中的歷史事實與價值邏輯。第三,找準紅色電影與干部教育的切入點,實現紅色電影與黨團干部的有機銜接。從紅色電影的藝術性、育人性角度出發,潛移默化地深化黨團干部的黨性,全面提升黨政干部教育培訓課堂質量,使黨團干部們在學習“四史”中不斷汲取治國理政、人才選拔、干事創業的偉大智慧、偉大精神、偉大力量。
“四史”教育入耳入腦入心離不開學校上下共同的努力。一方面,積極推動形成黨委領導、學院負責、學生會組織、班委會協同、輔導員抓落實、全體學生參與的良性互動格局,舉辦活動的形式包括紅色微課、講紅色故事、紅色知識競賽、紅色電影月、唱紅色歌曲,學“四史”教育等,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創造性和主動性,對于在比賽中獲得名次的學生要給予一定的精神鼓勵和物質嘉獎,讓學生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校園文化傳播的載體,通過校園廣播定時定量播放紅色歌曲、紅色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四史的重要論述,校園內的宣傳欄定期更換紅色電影的宣傳海報,食堂內、圖書館內、宿舍內、學院內的顯示屏在特定的時間段為師生播放紅色電影,通過宣傳力度的提高不斷提升“四史”教育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引領力。
在推動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過程中,高校各部門利用紅色電影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銜接,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契合,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紅色電影中蘊涵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利于不斷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在高校日常生活借助校園文化,增強師生對四史教育的認同感,不斷推動“四史”教育入腦入耳入心,形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歷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