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璇 李欣妍
東北大學軟件學院(遼寧省沈陽市 110819)
張三,男,原XX 學院20XX 級本科生,現降級至下一年級。20XX 年10 月末,新生入學約兩個月后,張三的室友向輔導員反饋情況稱:張三在寢室生活中曾多次出現過砸門、大力敲墻板、用杯子砸頭等激烈的行為,后又出現夜不歸寢、逃課拒交作業等情況。張三出現激烈的行為通常是在其他同學討論學業成績、喜歡的歌手、交作業截止時間等話題時,因持不同意見會與同學發生辯論并通過摔砸手機、杯子,扇自己耳光、用堅硬的物品砸頭等暴力行為發泄情緒,并在發生這類情況后一段時間內拒絕回寢室、拒絕與同學進行溝通。10 月末,經室友反饋,張三在宿舍門已經關閉的情況下仍未歸寢,輔導員與其取得聯系得知其深夜在校園馬路上來回走動取暖。經勸解后當晚返回宿舍樓但在宿舍大廳沙發上過夜未返回寢室。進入期末考試周后,任課教師和張三所在班級的學習委員多反映其作業不提交、曠課等情況,白天基本在寢室睡覺,深夜在宿舍看電腦、打單機游戲。
在與學生本人及學生干部私下交流了解情況后,基本摸清張三的個人情況。溝通中張三稱室友總是炫耀自己的成績、興趣愛好,使自己的情緒受到很大影響,所以通過一些自傷的行為降低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影響,并自述在初高中時期也曾多次與當時的室友和老師有沖突而出現過扇耳光、突然間離開教室、拒絕考試等過激行為。談話中疏導學生緩解焦慮情緒并引導學生主動預約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后心理中心處理意見顯示為“跟蹤隨訪”。
10 月末在了解張三的具體情況后,輔導員與張三的父親取得聯系。在與張三父親的交流中獲知:張三在高中階段曾因學業成績下滑嚴重和與同學相處不愉快等原因造成多次情緒、失控等行為,在校的矛盾激化后由家長陪同在校外住宿。通話過程中多次提示家長關注學生情緒和行為,必要時需就診。張三父親透露張三母親常年患有抑郁癥且對張三要求較嚴格,為避免激化張三母親情緒,關于張三的事情不希望告知張三母親,自此與張三父親建立密切聯系。臨近期末張三多次曠課和缺考,與學生多次溝通督促學生本人改正行為但效果并不理想,期間再次與張三及其父親溝通,希望家長來校商討學生情況,張三父親以工作繁忙、孩子存在問題不大拒絕來校解決學生問題。次年2 月召開線上年級家長會后,張三母親主動與輔導員取得聯系,獲知假期期間張三基本無出門社交,態度較為消沉。3 月與張三本人溝通換寢室事項,希望通過換寢室避免摩擦和過激行為,張三經過思考后選擇不換寢室。3 月末起,張三再次出現異常行為,如未提交作業、曠課所有課程、與同學正常的交往中多次出現摩擦等情況。四月中張三的情況持續惡化,輔導員要求家長務必到校溝通學生在校情況,張三爸爸來校溝通。輔導員對張三在校的基本情況進行詳細的闡述,并說明張三目前的行為表現出亢奮和消沉兩個極端,應盡快就醫進行科學的醫學診斷。后經三甲醫院診斷張三患有雙相情感障礙,服藥的同時需要脫敏治療。根據醫院的診斷與學生和家長的訴求,向學院匯報并按要求辦理張三的校外住宿手續,同時對張三的病情情況做好信息保密工作。
張三因為之前落下的課程過多最終在學年內有27.5 學分的掛科,但自遵醫囑服藥后,張三的生活、學習情況明顯改善,沒有再出現自傷等過激行為。出于對大學學業的規劃考慮,學生及家長自愿選擇降級至下一年級重新修讀全部課程。在辦理降級手續時,張三也與輔導員再次進行了深入的溝通,表明之前因為自己的不成熟和難以自控的情況,對給同學、老師和家人帶來的傷害感到抱歉,未來希望能夠遵醫囑服藥治病,好好學習重新開始精彩的大學生活。輔導員也勸導張三不要糾結于過往,要立足當下過好眼前的生活,未來有無數的機會和挑戰!
在與其談心談話之前,輔導員針對張三的行為認真地分析了產生這些過激行為的關鍵因素,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和思考。首先,張三在人際交往中會因為過度以自我為中心、青春期遺留下來的叛逆思考模式和行為等原因,對于不同的聲音和看法出現暴躁情緒并難以控制,主要是因為在青春期沒有樹立正確的理想、價值取向發生偏差。
另外,張三的過激行為已經不簡單的是學生間的人際交往糾紛,更多的是對自我情緒和行為的難以把控,考慮存在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最后,張三的父母在其表現出暴力傾向和抑郁情緒時,沒有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舉動并予以其心靈的關懷和就醫,張三母親一味地高標準要求孩子的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張三自中學時期起就存在的異常行為舉動,而其父親則一味溺愛孩子,片面地認為這些行為是青春期表現,且未來會逐漸自我康復,為后面與同學之間的矛盾激化、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埋下隱患?;谝陨戏治?,作出了密切與張三家長家校聯動的系列行動,勸導學生和家長盡快前往專業醫療機構就醫并遵循醫囑配合治療。
當輔導員第一次得知張三因同學之間相處導致情緒和行為失控時,安排學生干部第一時間到現場穩定張三情緒并了解現實情況,防止出現安全問題。同時輔導員到場后及時安撫雙方,防止事態進一步擴大。在了解清楚具體情況后,及時向學院領導匯報情況并聯系張三家長說明事情原委。學生及學生干部對輔導員有信任感,能夠在第一時間將不受控制的異常情況上報,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突發情況的發展進程,最大程度保障了學生的人身安全。
輔導員前往現場的過程中首先通過班干部、與該同學密切接觸的群體等,了解詳細情況,確保掌握第一手資料;到達現場后,輔導員分隔開寢室中發生沖突的雙方并分別進行安撫,進一步取得雙方的信任,穩定住學生情緒,私下向周圍同學及學生干部進一步了解事情真相。次日邀請張三到學院的咨詢室中,談話前給他倒了一杯溫水并創造舒適的環境,以近期的校園生活、社團活動等張三較為放松的話題作為突破口深入開展了談心談話,耐心傾聽了深藏在張三內心的過往故事并及時給予安撫,張三在傾訴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輔導員的信任。
輔導員將張三的在校表現情況如實反饋給其父親,張三的父親起初并不放在心上,認為僅是同學之間摩擦,這些經歷都是孩子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的成長階段,多次溝通后張三的父親也對此始終是躲避的態度,不愿來校溝通情況,并一定程度上故意隱藏張三初高中階段自傷的過往經歷。當告知張三父親隱瞞病史可能會延誤對張三情況的判斷,以及學校希望與家長共同保護學生意愿后,張三父親最終配合說出過往的情況。
輔導員對于張三的心理和身體健康狀況十分擔憂,最終與張三的母親取得聯系,詳細地將張三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方面的異常情況反饋給她,同時也將張三與輔導員的溝通中反饋的其存在的精神痛苦情況如實告知她,最終張三的父母也開始反思,意識到孩子現在已經不能適應在校的生活學習,并且可能在心理方面存在疾病。輔導員建議他們借此機會與孩子進行一次深入的溝通交流并就醫,并告訴家長張三的這種行為表現不是在短期內形成的,可能與從小的家庭環境、父母關系、教育背景以及性格特征等都有一定的關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張三的父母最終接受了輔導員的建議,決定來校溝通,并及時就醫。最終經三甲醫院診斷,確定為雙向情感障礙,需要服藥和定期配合心理咨詢治療。同時遵循醫囑和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決定更換宿舍或者家長陪讀甚至繼續休學等方式進行環境脫敏。
張三多次發生異常情況,即使在安撫后已經情緒穩定,也安排了主要的學生干部和他的好友看護,一段時間內將他生活、學習等方面的情況報告給輔導員,防止其再次出現激化矛盾。并與張三所在的寢室同學分別進行了深入交流,對于過去發生摩擦帶來的負面情緒給予安慰,拜托室友在一段時間內更多的寬容對待張三,并對他們的付出和努力給予肯定和感謝。
在張三接受系統治療后,雖已經辦理校外住宿手續,但仍然保持與張三本人及其家長的聯絡,并引導其好友和班級學生干部持續對張三保持積極關注,讓張三雖然不在校內住宿但仍能感受到同學和老師的關心,在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張三在校內的表現已經有了明顯的向好變化,張三本人在與輔導員的交流中也反饋本人反饋之前存在的厭食、自傷等癥狀已經減輕很多,也不再抵觸校園生活,能夠正常的參與到校園內的課業、人際交往等活動中。
再次開學后張三主動找到輔導員,表示身體狀況已經康復許多,希望能申請降級重新修讀大一年級的課程。在確認學生本人和家長的意愿后,幫助張三辦理了降級手續,并向下一年級的輔導員交代張三的具體情況,同時對其他學生做好關于張三的情況的保密工作。
經過耐心的教育引導和持續的關注幫扶,張三在心態、生活以及學習方面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根據學生干部的反饋和輔導員的觀察,張三變得更加積極樂觀,能夠主動跟父母、老師或同學溝通交流;脫敏治療辦理校外住宿后,與校外監護人溝通得知,張三晚上能夠按時休息,早上按時起床,作息逐漸規律并按時到校完成課業任務。不過由于學年內落下的課業太多,最終學期末還存在多門成績不合格,但張三主動申請降級重新修讀大一學年的課程,希望重新開始自己的大學生活??傮w來看,張三的危機已經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本人逐漸意識到并接受自己存在心理問題,愿意遵循醫囑,主動配合服藥和定期心理咨詢治療疾病,主要在于家校溝通的緊密性和實效性。
本案例中,針對張三案例的家校的共情管理,重視了專業心理干預及正規系統治療相結合的解決方案。家庭教育和生活環境在大學生身心成長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心理問題根源也大多來源于家庭。心理問題的解決,除了學校,更需要家庭角色的介入和疏導。
引導家長要努力建立充滿支持的家庭環境,多一些關心和理解,有益于孩子心情調節和情感宣泄釋放。同時一定要與家長和學生溝通不要諱疾忌醫,正視自己的情況和引導面對心理問題的羞恥心理,家長和學生都應積極通過心理醫院制定專業系統的治療方案,通過心理治療結合藥物治療,有效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況,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
走進學生內心,傾聽學生心聲。輔導員作為大學中最貼近學生活動的群體,可以從宿舍、課堂等多個方面靈活全面地掌握學生情況,對于有特殊情況尤其是心理問題的學生,應及時掌握其情況并建立學生信息檔案,標記特殊群體,采用追蹤隨訪的方式持續密切保持對學生的關注。在與學生的談心談話的交流中,也應該根據特殊群體的特點靈活方式開展,更多地傾聽學生的處境和想法,給予安慰和疏導,幫助學生解決現實困難。
努力提升輔導員專業技能。作為新時代的輔導員,需要及時更新學習輔導員技能和本領,積極關注當下社會熱點問題,在關鍵的時間節點對重點關注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和關懷,及時解答學生疑慮、消除學生困惑。
多元化掌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在育人全過程中細致分類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情況,充分利用學生家長、黨團學生干部、普通學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師資等資源落實幫扶措施,追蹤隨訪學生的表現和情況,謹防危機事件發生。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學生工作要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在與學生及學生的家長的溝通中,要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必要的信任,要讀懂學生、家長的情緒,感受他們的真實感受,精準切入工作方向,找到幫扶的突破口。通過積極有效的溝通,絕大部分家長都會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這也折射出部分家長對于學生可能存在心理問題方面的認識程度不深,重視程度不夠的情況。我們一定要放低姿態,用對方法,溫情感化,運用科學的工作方法和學生、家長建立高效的家校聯動機制,進一步將立德樹人貫穿于學生工作的始終。
面對更大的壓力和競爭,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比重也在逐年升高,所以高校輔導員在新時代背景下面臨著更大的挑戰與壓力。在面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時,輔導員應清晰的明確定位,時刻緊繃危機意識,履職盡責積極預防和干預危機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危機事件的危害性,保障學生的健康和安全。培育有溫度的行動能融化寒冰、打破壁壘。用溫情和責任聯動家校就沒有愛的荒原,就能讓處處盛開的燦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