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天野
貴州省黔西市五里中學(貴州省畢節市 551501)
在我國文化發展的長河中,詩詞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其蘊含的崇高思想、精湛的藝術表現形式,對后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學習詩詞,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更有助于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促使學生全面發展。傳統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重點在于兩點:一是“譯”,二是“讀”。其中,“譯”即翻譯,而“讀”則是朗讀或者是誦讀。“譯”和“讀”相結合的方式,對幫助學生理解、鑒賞詩詞等具有一定的幫助,但由于很多詩詞年代久遠,導致學生在理解、鑒賞的過程中常常存在機械、僵硬等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浪潮的推動下,生活化教學逐漸演變成為了現代教育中重要的教學模式。那么,初中語文詩詞教學是否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呢?近年來,通過筆者不斷的教學研究以及實踐證實:生活化教學模式適用于詩詞教學,這一將詩詞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生活背景之下,幫助學生理解、鑒賞詩詞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降低學生理解詩詞的難度,提高學生品位詩詞和創造詩詞的能力,同時彌補傳統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中,筆者以初中語文的詩詞教學為例,立足筆者教學研究以及實踐經驗,探索詩詞生活化教學的價值。
本文核心概念為四個:“詩詞”、“生活化”、“教學生活化”、“詩詞教學生活化”。
首先,詩詞。本文中的“詩詞”主要是指古典詩詞,同時也包括現代詩人寫作的一些詩作。
其次,生活化。“生活化”是現代教育背景下一種極其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一種將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的教學模式,是將抽象的內容置于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事實、事件或者是人物活動的方式。
第三,教學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我們也常常稱之為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將課堂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現實生活背景的教學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愿望和樂趣,同時也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
第四,詩詞教學生活化。詩詞生活化教學,是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詩詞教學模式,或者是在生活化教學理念指導下開展詩詞教學,將抽象的詩詞置于學生現實的生活情境中,以達到幫助學生領悟詩詞內涵、情感以及思想的目的。
探索初中語文詩詞生活化教學的價值,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研究的結論更加客觀,筆者查閱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文獻研究資料,通過深入的梳理、總結,立足教學實踐,總結歸納初中語文詩詞生活化教學的價值如下:
理解詩歌,讀懂詩歌,是學生學習詩歌的基礎,是極其關鍵的一步。傳統的詩歌教學,以古典詩歌為例,教師教學的重點在于“釋義”,逐字逐句翻譯、咬文嚼字翻譯,雖然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但常常會導致一個結果:生搬硬套。即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相對比較僵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靈活地應用以及創作能力。如何讓學生自如、深入地理解詩歌?筆者認為:將詩歌置于現實的生活情境中,是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歌內涵的有效途徑。以《秋天》一詩的教學為例,為了喚醒學生對“秋天”的記憶,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品位詩歌的內涵,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搜集了大量與秋天有關的圖片作為導圖,對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詩緣情,詩言志”,抒發思想情感,往往是詩人創作詩歌的初衷。情感是詩詞的一個重要元素,充分把握詩詞的情感,是讀懂詩詞的關鍵。以中國古典詩詞為例,情感美是古典詩詞內涵美的重要內容。和其他文學作品相比,詩歌往往具有主題鮮明、思想情感集中的特點。同時,詩歌的情感也比較含蓄和委婉。初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情感”這一元素貫穿于詩歌教學始終,強化學生對詩詞思想情感的把握,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讀懂詩詞內涵,提高教學質量。
初中語文的教材中,詩歌的類別有很多,如山水田園詩、詠物詩、思鄉念親詩、詠史懷古詩、邊塞戰爭詩。不同類別的詩歌,其情感主題具有很大的差異。在不同類別詩歌的教學中,教師通過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將詩歌置于學生現實的生活情境中,對幫助學生深入地領悟詩歌的內涵具有重要的意義。
2.2.1 山水田園詩
山水田園詩是古代漢族詩歌之一。這類詩歌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見長,多用白描手法。山水田園詩常有語言精練、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淡雅的特點。在初中語文的詩詞教學中,山水田園詩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李清照《如夢令》、晏殊《破陣子》、蘇軾《浣溪沙》、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在山水田園詩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把握詩歌的一個主要特點即“一切景語皆情語”。何意呢?即詩人往往通過描繪山水自然景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2.2 詠物詩
詠物詩,是通過描寫客觀的“物”來抒懷興感的詩作,是詩人“借物抒情”的一種方式。一般而言,詠物詩中常常流露出作者的人生理想或者是人生態度,很多詠物詩中也蘊含著豐富的生活哲理。如《峰》、《梅花》等詩作,以動植物名稱命名,詩人通過描摹事物的方式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是感悟。
2.2.3 思鄉念親詩
歷朝歷代,中國的思鄉念親詩都十分豐富。這類詩歌之所以興盛,與中國古代朝代更迭、戰爭以及社會動亂息息相關。正是因為戰爭以及動亂,導致百姓流離失所、背井離鄉,思鄉、念親的社會現象格外普遍。初中語文教材中,有關思鄉念親的詩歌也比較普遍,如杜甫《月下憶舍弟》,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家鄉和兄弟的深切思念,更表達了詩人對深陷戰火中的家鄉的無限憂慮之情。此外,岑參《逢入京使》一詩,也飽含詩人的思鄉之苦,不僅悲涼哀傷,更是無可奈何。
2.2.4 邊塞戰爭詩
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一類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邊塞詩作為時代的產物,充分體現了國運的興衰。如《從軍行》一詩,不僅反映了復雜豐富的邊塞生活,更表達了詩人的邊愁和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情感。
以上,筆者簡單列舉了初中語文幾種詩歌類型。從上述闡述可以看出:“情”乃詩歌之靈魂,沒有情感便沒有詩歌。在初中語文的詩詞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充分領悟詩歌之情感,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能夠實現好的教學效果。初中語文教師結合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生活之情感悟詩歌之情,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深化詩歌情感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習詩詞,不僅要解其義,更要懂得鑒賞,方能達到詩詞學習的目標。縱觀近年來的中考語文,詩詞鑒賞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考點,且呈現考察面廣、題目類型多元的特點。詩詞鑒賞成為熱點題型的現象,足以體現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重要性。縱觀近年來中考語文中有關詩詞鑒賞的題目我們不難發現:部分詩詞并非出自課文,而是來源于課外且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題目的類型多以主觀題出現,重點考核學生對詩詞內涵的理解、品位和鑒賞能力。
那么,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呢?我們首先需要充分了解詩詞鑒賞涉及的方面:一是詩詞的意象、意境,如象征性、比喻性、描述性等;二是詩歌的形象。文學作品,總會展現出一定的形象,或人物形象,或自然景象,鑒賞詩歌,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就是對“形象”的鑒賞;三是詩歌的語言。詩歌的語言表達方式比較特別,具有精煉性、情感性、形象性等特點,詩歌的語言之美,是其他類型文學作品不可比擬的。因此,詩歌鑒賞中,關于語言的鑒賞也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四是作品的表達技巧。詩歌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其作品的表達具有獨特的技巧,或含蓄、或張揚。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抒情手法、表現手法、用典等。
從上述闡述可以看出,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涉及的方面較多。而在詩歌鑒賞中,無論是詩詞的意象、意境,還是詩詞的形象、語言等,無不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對詩歌之意境美、語言美、形象美等的感悟,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經驗,方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從生活走進詩歌,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詩詞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藝術的領悟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如聽、說、讀、寫能力;同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培養。關于這一點,語文核心素養之“語言的建構與應用、思維發展與提升”詮釋得比較充分。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詩歌這一富有意境美、形象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的重心在于釋義、背誦,偏重知識理解和記憶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存在嚴重的不足。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的構建,是教師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重要載體。
2.4.1 立足詩歌內容,捕捉實物景象
關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葉圣陶先生曾說:“心、眼之外加口、耳才好”。就初中語文的詩詞學習而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用心、用眼觀察,更要重聽、重讀。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詩詞的過程中,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筆者常常會借助一些優秀的音頻、視頻材料,立足詩歌的內容,引導學生捕捉實物景象,以喚醒學生的生活體現,同時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以《秋天》一文的學習為例,這首詩雖然不長,但容量較大。本首詩教學的重點難點體現為:揣摩詩歌的清麗意象和情景交融的特色,評析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等。在本堂課的教學中,筆者構建了“引秋——誦秋——品秋——繪秋”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在“引秋”的環節,筆者立足與學生生活相關的秋天的景色、音樂,以喚醒學生對秋天的記憶。同時,在該環節的教學中,筆者還融入了學生耳熟能詳的詩歌如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種富有情境化的教學方式,對幫助學生深刻領悟秋天的情懷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在詩歌朗讀、誦讀的過程中,要立足詩歌的內容,準確把握其中蘊含的實物景象,激發學生的想象。《秋天》一詩是以“秋天”為經線的,在指導學生聽錄音、朗讀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重點抓住其中的生活實物景象如“露珠、鐮刀、幽谷、溪水”等,立足生活經驗對實物景象的認知,學生可以輕松地想象出詩歌所描繪的秋天景象,如江上的漁船、飄落的葉子、豐收的景象等。教學的最后,筆者設計了“繪秋”環節,學生可以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詩歌中的秋景,也可以用文字語言表達的方式,將自己眼中的秋天寫下來。“繪秋”教學環節的設計,是對學生想象力培養的升華,于本堂課的教學而言可謂是點睛之筆。
2.4.2 多角度探索,激發學生想象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什么意思呢?即對于同樣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可能得出不同的見解或者是道理。尤其是對于語文這門綜合性的學科而言,教師更加需要注重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筆者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針對同樣一個問題,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都會給予肯定和鼓勵,而不會以“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以初中語文《兼蔑》一詩的教學為例,在學習這首詩歌的過程中,不同學生的理解也是各有千秋。例如,部分學生認為:這是一首以歌詠愛情為主題的詩歌,講述的是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也有學生認為:詩歌重點塑造了一個人物形象,隱約迷離、堅韌執著。也有同學認為:這是一首以“情”為主線的詩歌,故事很凄美,但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在筆者看來,學生們對于詩歌的理解也可以稱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作為教師,不僅要尊重和理解學生,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更有助于學生語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育要生活化發展,方能實現最佳的教育目標。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詩詞教學占據著很大的比重。傳統的詩詞教學,因脫離生活而導致學生對詩詞的內涵、情感、意境等把握不清。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將詩詞置于現實的生活情境中,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詩詞內涵和情感,更有助于提高學生詩詞的鑒賞能力和現象能力,發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