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東鋒
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慶城小學(甘肅省慶陽市 745100)
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人文情懷很重要的一門學科,在雙減政策的落實過程中教師要基于語文語言學科的特性對小學生的溝通能力進行培養,這樣可以使小學生深入感受到語言學習的樂趣與魅力從而為初中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在目前的作業設計中如何在雙減政策的實施中優化作業質量仍然是教師的一大難題。小學生在課堂上還難以完全把握教師講述的知識點,在課后教師就只能多布置一些涵蓋知識點的作業來使小學生深化對作業的理解。但這樣小學生就會在繁雜的語文作業中失去語文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要對作業優化設計進行積極探索,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語文教師布置作業內容單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教師布置作業的觀念陳舊。凱洛夫家庭作業理念對我國的教師產生了重要影響,大部分的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都受到凱洛夫家庭作業觀念的影響。不論是對作業的理論解釋還是教師在工作中針對實際教學情況對作業的設計課后作業都與常規知識訓練有非常緊密的聯系。這也能說明在我國目前的小學語文作業結構中知識技能占據了作業的重要位置。為了達到知識技能訓練這一目教師往往會布置大量的機械的作業,作業內容也集中在練習冊以及教輔資料中,過分的關注知識這樣反而忽略了學生的整體發展。在傳統的作業的觀念下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不僅對學生的促進作用不大還會給學生帶來很多負擔。雙減政策下語文的課后作業不僅要從技能以及知識的角度給學生帶來發展還要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形成必備的品格與能力。
(2)學生做作業的目的有偏差。在傳統觀念下學生在語文作業中是否能正確的書寫漢字、能否將課文正確的默寫出來等等是教師重點關注的內容。在這種作業目的下部分學生認為做作業的目的就是將知識進行固化從而也會對作業形成片面的觀念。在素質教育改革下盡管部分教師有意識的想通過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在傳統的作業模式下學生得到的收獲是很微弱的,這也反應了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到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對作業之間的溝通,這樣難以使作業發揮自己的價值,由于沒有受到教師正確作業觀的影響導致學生會在做作業時產生敷衍的心理。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是最令小學生感到頭疼的作業。首先是在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中閱讀作業是占據少數的,盡管后面部分教師有意識的增加了課后閱讀作業,但是在內容和設計頻率上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閱讀作業布置的頻率低,學生的閱讀量沒有得到保障。一般教師只有在周末的時候才會布置閱讀作業,這會使得小學生總體的閱讀時間難以得到保障。語文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閱讀要求進行了規定,高年級的學生要能夠閱讀敘述類的文章,且閱讀總量不能低于100 萬字,盡管這些年課后閱讀受到了教師的重視,但小學生的閱讀書籍類型以及閱讀量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二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缺乏指導,從閱讀的書籍類型上來看,小學生閱讀的書目表現出閱讀類型雜,閱讀內容淺的特點,并且小學生在課后閱讀方面存在一定的從眾心理,一般情況下來說,看到別人讀什么自己就讀什么,沒有自主意識。并且小學生在閱讀書籍時缺乏系統性的閱讀,小學生受到認知的限制,在選擇書目時會有很多類型的選擇,但小學生往往選擇一些缺乏廣闊性和深刻性的文章,對于小學高年級來說,要能夠從課后閱讀中深化對語文知識的認知,就必須閱讀一些有內涵的文章。
三閱讀作業以閱讀理解為主。閱讀理解是小學生最頭疼的作業之一,因為閱讀理解不僅需要花費小學生大量的時間,且閱讀理解作業較難,小學生在思考方面也會比較困難。但部分教師為了提升小學生的閱讀技能,在布置作業時會留下超量的閱讀理解作業,這樣會對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負擔。
(1)缺少實踐作業。實踐作業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還能提升小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使小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這對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課外作業的時間以及空間給小學生的實踐作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但根據調查實踐作業,在小學語文作業結構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先通過書面作業對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沒有什么機會能夠對知識進行運用,這樣形成了知識的理論理解與實際應用脫節的情況。盡管部分教師在雙減政策下會設計一些實踐作業,但是在內容設計上也傾向于對課本知識的收集以及整理沒有體現出語文學科的特點。
(2)語文作業缺少互聯網作業,學生的信息素養不足。網絡在人們的生活中可以說是十分常見,在課堂教學中,互聯網也已經成為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但在課后作業設計中,仍然是以書面作業紙筆作業為主,主要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積累,卻沒有在雙減政策下對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進行落實。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在課堂上對互聯網內容較多,但是在作業設計中與互聯網融合的因素非常少,這樣學生在課后難以樹立其信心素養。根據調查顯示在小學高年級的作業中,互聯網加作業的形式存在著設計不合理難以監管、作業效果差的現象,并且家長有意識的對學生使用網絡的時間進行限制,這也導致網絡作業難以展開。
學生的作業是在表達教師或者作者的思想觀念,但是缺乏自己的判斷和對文章的見解。在課后進行文章閱讀時,只有小部分的學生能夠在閱讀文章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大部分的學生在閱讀時只能空洞的闡述文章講了什么內容,在課后的作業中也不能辯證的看待閱讀文章中的問題。學生面對難題時往往都會空著,根據筆者對小學生的詢問部分學生回答到:老師說這些題可以不做,或者老師上課沒有講過這些題,所以我不會做。一般這兩種理由是小學生不完成作業的最大原因之一。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探索意識以及思考過程都十分重要,但小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還是生搬硬套,這樣不利于思維的發展,也不能讓小學生做到真正的減負。
作業內容安排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三方面。(1)作業資源沒有被充分的開發。目前小學語文教師還沒有對課后作業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作業內容的局限性較強,小學生的視野沒有被開闊這樣難以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2)作業缺乏層次性和多樣性。一般教師更加強調作業的共性以及基礎性,在我國目前小學高年級的語文課后作業中寫作業缺乏層次感,沒有體現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且水平較低,這難以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3)內容缺乏整體性。小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靠單一知識技能是不能夠解決的,小學生必須具有將學科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能力,但目前的課后作業不利于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構建,學生學到的知識處于割裂的狀態,這樣不利于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2.1.1 在雙減政策下設計自主性作業
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來設計作業,這樣即使是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但設計出來的作業學生還是不愿意主動的完成,這樣不僅會磨損學生對語文作業的激情與興趣還會打擊教師對作業布置的信心。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沒有考慮到“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敢于“放權”留出時間和空間令學生自主進行學習,使小學生能參與到作業的設計中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從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明確的作業目標,在確定的作業目標通過學生自己設計作業形式來完成目標。
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四時田園雜興》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目標:對詩詞中的重點詞句進行解釋、能夠正確書寫本詩以及課后生詞。有的學生編了小故事來背誦故事在的背誦的過程中將詩詞默寫下來;部分學生借助了思維導圖的作用通過偏旁與字的拆分將生詞記憶了下來;還有些同學通過自己查找網絡資料對重點詞句進行解釋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的被極大的調動起來。
教師通過令學生自主設計作業把掌握知識的形式權利交給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來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對作業的完成興趣。在作業設計以及作業練習中學生可以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根據自己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對知識的掌握及時調整學習方法。教師提出學習目可以令學生將各種資源都利用起來增加學生做作業的有效性。
2.1.2 在作業中體現合作性
合作是學生相互學習相互監督的重要方式。為了提升課后作業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將“合作性”融入到作業設計中來,在雙減政策下學生既需要自主完成作業的過程但也需要協同完成作業的平臺與機會。令學生在合作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感受到集體的樂趣。教師要意識到合作學習對學生的重要性通過合作做作業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來適應語文作業的改革發展。
在《草船借箭》作業設計中,教師先組織學生自行組成學習小組,并將其中幾個主要人物提取出來:周瑜、諸葛亮、魯肅、曹操,教師令學生自行選擇角色將課本進行重新編演,還可以單獨找一人出來充當旁白。在這個作業中有些學生自請擔任導演對學生念臺詞的語氣以及面部表情進行把握、有些學生請求當編劇將對話內容進行優化、有些同學扮演人物角色將故事情節活靈活現的展示出來。這一篇涉及的任務不算多但是仍需要學生花費時間精力對人物性格特點以及在當下的環境中的心理描寫進行研究。為了完成這個作業學生不僅需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還需要對文章進行深入探究分析更需要與其他小組成員溝通配合。
這樣每個學生各司其職又聯系緊密做到資源共享。
2.1.3 給學生設計探究性作業
探究性作業打破了傳統語文作業內容的局限性以及對學生發展的限制對小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有較大的保護,在探究性作業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能得到很大的促進。在探究性作業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體驗,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小學語文探究作業的設計。如在六年級上冊《丁香結》這一課的課后作業設計時。文章在最后講到了“丁香結這三個字,給人許多想象。”以及文章中講到“芭蕉不展丁香結,丁香空結雨中愁。”這兩句詩,教師可以給出這樣的學習目標:通過文章的閱讀,你還能對丁香結這三個字產生怎樣的想象?通過文章對丁香結的描述以及這兩句詩,你對這兩句詩有什么看法?教師先拋出疑問,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研究并積極思考,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芭蕉不太了解,所以教師的提問可以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需要查閱相關資料以及對文章的內容進入深入思索才能夠完成這項作業。
2.2.1 合理設計作業總量
在雙減政策下,學生的身體健康是教師關注的重點,如今在課堂上學生要進行大量的學習,在課后大量的作業也堆滿了學生的休息時間,這樣會導致學生的鍛煉時間以及放松時間難以保證,這不利于學生身體健康的發展。由于教師在傳統作業結構中布置了大量的機械性作業,這些作業中普遍存在許多重復的內容如:抄寫課文、抄寫生字,這樣會使學生在沒有發展與進步的情況下,還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完成。并且部分教師將這些作業作為基礎作業,不論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何,這些作業都必須要完成盲目的抄寫,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敷衍了事、不用心的情況,而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又會加大這些作業量,這樣就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該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立足點,教師在完成作業設計后,可以先自己嘗試做一遍作業,看看自己花費的時間有多少,隨后再來估計學生完成這些作業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在此基礎上對作業量進行調整,避免學生出現量多,但效率低下的情況,教師要對課后作業的內容進行精心挑選,將低效率的練習從作業中去除掉,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經典性的題目,這樣可以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2.2.2 合理設計作業難度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的重點在于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如果說減少作業總量是關注學生的身體發展,那么合理設計作業難度,這是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難度過大的作業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學生對學科的自信心,學生在作業中受到的挫折和磨難過多,就會處于一種學習低迷狀態,這樣不利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心理健康,但難度過低的作業,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很輕松的就將作業完成了,那么對于作業就會越來越不上心。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設計時,應該從整體的難度上對作業進行難度把控當天的作業要難易結合,既要具備簡單的基礎知識,又要有較難的探究性問題,但這一個過程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深化作業難度,從而避免難度兩極分化。
在《丁香結》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作業:將課后的生詞抄寫兩遍、將文章中與丁香結有關的優美句子摘抄下來、仿照課文寫一個有關丁香節的小短文不低于100 字。前兩樣都屬于基礎性作業但抄寫的量不夠多,且文章中優美的句子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了解自行選擇最后一個作業就是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在對文章進行理解的前提下,運用自己的語言知識進行文章仿寫,并且這一樣作業是對第2 項作業的升級,學生可以根據文章中的優美語句進行自己短文的仿寫,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通過難度層層疊加的形式,學生可以感受到作業由簡單到困難的變化,這樣學生在完成了最后一項作業時,也會有一種攻克了難題的成就感,從而增強學生對語文作業的自信心,培養學生敢于探究,擅長探究的良好品質。
2.2.3 合理組織課外作業,提升課后作業的有效性
課后作業的設計應該要圍繞著教學目的在學生的學習能力范圍內,進行合適的安排,使作業具有較強的實操性。如某些同學出現語言知識匱乏難以用詞語和具體表達自己思想的情況時,為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知識,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就可以多布置一些摘抄以及語言積累類型的作業,而對于這方面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語句欣賞的作業。
2.3.1 設計分層作業,尊重學生能力的差異
盡管年齡相同,但是學生個體之間的發展水平是有較大差距的,有些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強,有些學生則較弱。在雙減政策下為了減負增效教師的作業設計應該依據每個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來設計。為此教師可以教學生分為三種類型,基礎薄弱型、有一定學習能力型、學習能力較強型。以課文作業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能夠正確順暢的朗讀課文、而有一定學習能力的學生要有感情的順暢地朗讀課文、而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不僅要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還要將課文背誦下來。
2.3.2 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在雙減政策下,語文課后作業要盡量符合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優點發展
教師可以將繪畫、朗讀、唱歌等多種元素融入到課后作業設計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一種形式來完成自己的作業。如在《江南春》這一課的學習,有些學生將江南春以歌唱的形式背了下來,有些擅長畫畫的形式,通過文章的描寫畫出了一幅春天的景色,這些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可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運用。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積極思考如何提升作業的有效性通過提升作業的有效性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