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會來, 任佳偉
1.哈爾濱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哈爾濱理工大學 黨委學生工作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近年來,“思想政治引領”一詞多次出現在黨中央文件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課題,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的薪火相傳。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教育部黨組印發《關于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和《關于教育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通知》,都要求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新格局,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引領,指的是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高校學生,通過組織動員、政策導向、輿論宣傳和教育引導等手段,開展對多元社會思潮的辨析、批判和價值澄清,夯實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在增進共識、凝聚人心中引導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樹立家國情懷和人民立場,筑牢青春奮斗的思想之基,自覺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青年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1],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青春密碼。不同時期的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扎實錘煉本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力奮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所說,“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2]。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勉勵青年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勇當開路先鋒、爭當事業闖將”[3]。新時代高校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更加富于思辨精神,“同時也面臨各種社會思潮的現實影響,不可避免會在理想和現實、主義和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細致的教育和引導”[2]。因此,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從理論武裝、輿論引導、榜樣教育、搶占新陣地等方面,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匯聚中國青年在新時代接力奮斗的青春偉力。
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政治上的堅定來自于理論上的清醒,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用黨的科學理論引導和武裝高校學生。一是堅持黨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工作的全面領導,切實發揮高校黨委的主體責任,筑牢高校基層黨組織在學生思想政治引領中的堡壘作用。二是切實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講話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3]。因此,要加強思政課內容生產與創新的“供給側”改革,用“理論的力量、歷史的思考、實踐的成就”來打動學生,講好、講清、講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道理,引導高校學生“用敏銳的眼光觀察社會,用清醒的頭腦思考人生”[2],真正做到“啟智潤心”。三是要結合課程內容充分挖掘其他課程的“思政元素”,遴選建設一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做到思政課與課程思政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引領上的同向同行。四是要發揮干部教師隊伍聯系服務青年新格局。高校教師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增加做好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引領的思想和行動自覺。堅持教育與育人相統一,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解決學生思想問題與實際困難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做到“嚴愛相濟、潤己澤人”,“以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3],當好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引路人。五是要深植校園文化的紅色基因,進行內容鮮活、創意獨特的校園文化作品創造,通過優秀的校園文化作品弘揚主旋律、展現青春脈搏,培育高校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家國情懷和人民立場。六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組織的引領作用,依托學生組織的紐帶作用,組建理論學習、熱點問題研討、青年宣講、經典著作誦讀等活動,激發高校學生自我學習的效能,形成理論學習“由點到面”的輻射效應,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校學生群體中真正入心入腦入行。
唱響主旋律,筑牢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做好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弘揚主旋律與對錯誤思潮、錯誤觀點的批判,兩者缺一不可。一是要持續強化對高校學生的正面引導,精準捕捉青年學生關注的理論熱點和思想困惑,及時回應青年學生的關切,鞏固壯大主流意識形態。二是高校要整合學科優勢,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建設。針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3],做好相關的理論闡釋和應用研究,為高校筑牢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提供理論指導。三是開展對各類錯誤思潮和錯誤觀點的理論批判和價值澄清。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講話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接續的過程,要針對青少年成長的不同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3]。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是一個循序漸進、次第提升的接續過程。在不同階段,學生對信息的接收程度、社會現象的價值感知、社會思潮的思辨能力等各有不同。因此,新時代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要立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把握當前高校學生的思想狀況、群體特質和成長階段特征,以問題為導向,及時開展理論批判,主動出擊,揭示錯誤思潮和錯誤觀點背后的政治動機、意識形態邏輯、理論荒謬、事實虛無等,理直氣壯地批判,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思想認同,提升高校學生的政治鑒別力和價值判斷能力,提高思想政治引領的針對性和實施效能。
匯聚榜樣力量,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高校學生自我價值定義的身份感開始形成,正是思想政治引領的關鍵期,榜樣引領所起的作用尤為凸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對青年學生寄語,“廣大青年要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向英雄學習、向前輩學習、向榜樣學習,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3]。一是用榜樣的力量溫暖人鼓舞人啟迪人。通過主題班會研討、觀看專題記錄片、榜樣故事宣講等活動,發揮革命英雄、時代楷模、社會模范和身邊典型中“向上向善”青年的朋輩引領作用。二是采用短視頻線性敘事提升榜樣引領的感召力。改變傳統的“文字+圖片”的單一敘事模式,以通俗化、年輕化的方式,生動的故事性敘事,發揮以情動人的情感傳播效應和教育效果,更加契合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引領的規律性。三是發揮學生黨員和“青馬工程”學員的示范引領作用。學生黨員和“青馬工程”學員是經過推優程序產生和培養的先鋒模范,是高校學生身邊直觀的榜樣引領者,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搶占新陣地,發揮網絡思想政治引領作用。近日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其中高校學生是互聯網社交媒體的核心用戶和活躍群體。隨著信息技術和新媒介的交替影響,網絡虛擬社區越來越成為鞏固高校意識形態前沿陣地的“主戰場”。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4]。近年來,社情民意、突發事件等都通過網絡向高校輻射影響,成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引領的關鍵,一方面增加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引領的難度,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新的機遇。一是要創新思想政治引領的方式方法。堅持轉換思維,守正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思政”的育人引領功能,在鞏固現有意識形態陣地管理的同時,增加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引領的技術賦能,依托互聯網用戶行為分析、智媒驅動等技術手段,唱響高校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引領的紅色主旋律,提升青年學生思想政治引領的智能化和精細化。二是要提高思想政治引領工作隊伍的媒介素養,能夠針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和輿情事件等主動發聲、同頻溝通、回應關切,提升思想政治引領的時代感和親和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搶占網絡思想政治引領新陣地。三是加強校園網絡平臺的效能化建設,推動網絡平臺思想政治引領在觀點呈現、興趣導航、內容傳播、情感共鳴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智媒驅動、學生全覆蓋、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的思想政治引領新模式,形成主客體之間的全時雙向互動溝通、思想政治引領的多主體協同共建,破解思想政治引領中吸引力、實踐性不足和片面化的問題,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的思想政治引領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