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帆
浙江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思想政治教育本與“加速”無涉,因為不管是作為實踐活動或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抑或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的思想道德觀念都有其發展的規律性和內在節奏。但從現實性而言,由于第四次工業革命引起的全球技術變遷,人類社會開始進入智能時代。這在形成社會運行“大加速”[1]的同時,也極大促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發展。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浸染著“加速”氣質的同時,學界卻對此缺乏系統而透徹的理論觀照和學術回應。因此,審視社會加速運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在保持速度的同時實現高質量發展,應成為當下學界著重關注的問題。
現代社會是在“增長邏輯”推動下的加速社會。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大變革,“社會加速”問題便成為現代性批判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近年來,在保羅·維希留的《解放的速度》(2004)、喬治·古爾維奇的《社會時間的頻譜》(2010)、保羅·皮爾遜的《時間中的政治:歷史、制度與社會分析》(2014)、洛倫佐·查爾斯·辛普森的《技術、時間與現代性的會談》(2016)、羅伯特·科爾維爾的《大加速:為什么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快》(2018)、馬克·泰勒的《為什么速度越快時間越少》(2018)、尾石晴的《時間內卷》(2022)等著作中都對“社會加速”之于日常生活、政治生活等影響展開學理分析,認為“加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主要特征”。
德國社會學家哈特穆特·羅薩在集成其他學者關于“社會加速”理論分析的基礎上,認為加速不是只顯現于社會生活中某個領域,也非時間在實質意義上的加速,而是構成社會運行各個系統的全面加速。由此,羅薩呈現了一個關于社會加速運行的邏輯框架,即“加速科技的進步、社會變遷的加速、生活步調的加速”[2]生成了一種環環相扣、不斷自我驅動的、動態運行的加速循環系統。傳統研究受到技術決定論的影響,認為科技進步的加速能夠自主推動社會變遷和生活步調的加速,但由此卻形成一個“時間悖論”——科技的加速原應釋放大量自由時間,但現代社會實際的情況卻是“速度越快,時間越少”[3],科技的進步反而加重了人們的時間匱乏感。因此,羅薩通過進一步檢視三個社會加速現象的因果關系時,發現科技加速并不是社會加速的肇因,生活步調的加速“不論從邏輯來看還是從因果關系來看,都不是由前兩種加速所造成的”[4]。社會加速的真正原因在于,“在一定時間單位當中行動事件量或體驗事件量的增加”[5]加深了人們對科技依賴;科技的廣泛應用使媒介、生產、交通的速率提升,使“當下時態”不斷地萎縮得越來越短暫,促成社會變遷的加速;社會變遷的加速又從整體上改變了生活形式,使人們必須在單位時間內做更多的事物,推動生活步調加速的形成。此外,羅薩認為社會加速運行的現實旨歸在于形成“后增長社會”。在后增長社會中,人們不應當過分追求速度的增長,而是在既有速度的基礎上追求質的提升。由此,形成以“加速”為底色、以“后增長社會”為旨歸的社會運行邏輯。
現代社會之所以稱為“加速社會”,就意味著加速不是孤立的,而是整體的、系統的。在加速社會中,時間在社會運行中占據愈加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的社會現象都可以‘在時間上重構’”[6],因而要對社會現象以時間動態運行為視角進行重新描述。同時,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孤立運行的,而是與社會大系統、社會其他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耦合運行。因此,從本質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運行,一方面是社會加速運行在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子系統中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會以子系統整體發展的加速實現外圍系統的加速再生產。質言之,“加速”已經給傳統意義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隊伍、對象、視域、方法、機構等帶來重大變革,使現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已經呈現加速運行態勢。
當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社會加速運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但從整體而言,這些研究還較為零散,多是分析社會加速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體、環境、趨勢等“局部現象”的影響。而要理解和揭示社會加速運行如何深刻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必須要對其展開系統分析,尤其要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運行邏輯,并以此研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何應對加速社會的挑戰及其未來發展趨向。
羅薩的社會加速理論對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運行盡管具有啟發性,但也存在一些偏誤。例如,羅薩認為,“遵循資本邏輯的推動所帶來的加速,并非源自于生產領域,而是銷售或者流通的領域。”[7]而馬克思主要將“加速”置于資本運作邏輯的視野下,并按照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加以分析。因此,要基于歷史唯物主義對羅薩的社會加速理論進行批判和修正,使之自洽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運行的解釋。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8]如若按“需要—生產”邏輯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的驅動力,即由于作為外部條件的社會運行加速以及學科內在發展需要的加速,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許多新研究課題,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任務量增加,并要求提高研究速度以滿足需要,進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體進展的加速。“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9],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體發展又帶來新的研究課題,進一步催生新研究需要的產生。因此,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特質,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運行邏輯表征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產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體加速”。這種理論框架也契合了問題導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維模式。本文嘗試采用此理論框架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運行邏輯,以驗視理論框架解釋力并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社會運行的加速以及學科內涵式發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的首要推動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加速是社會加速運行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會加速運行的影響。無論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都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否則將面臨落伍和淘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適應社會運行的速率不是“選擇題”,而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更為關鍵的是,社會加速運行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要素人的思想道德觀念帶來難以預測的重要影響,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許多新難題和新挑戰。質言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建立與社會加速運行相適應的研究模式和時間結構,那么在與加速社會“非同步化”的發展中將難以繼續維系“生命線”和中心環節的作用而逐步邊緣化。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訴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推動思想政治學科發展的必經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并非直接開端于科技加速,科技只是提供讓任務得以增加的條件。因此,促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的真正力量源于學科內涵式發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是伴隨改革開放,參照或借鑒其他人文社會學科成熟的建設經驗所形成和發展的新興學科。經由近40年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已“不斷取得新突破,登上新臺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0],但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研究范式的空場、學科傳統的暗弱和研究方法的缺失”[11]等問題。同時,作為研究對象的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也在隨著社會變遷的加速而不斷流轉、演化,呈現多元化的價值取向。這不僅體現為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社會思潮持續侵擾教育對象的思想價值觀念,同時還形成如“加速青年”“斜杠青年”“躺平”“內卷”等文化現象?;诖祟悊栴}和任務導向,并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學界必須圍繞基礎理論、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展開更為快速和全面的探索,才能滿足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涵式發展的需要。
在研究需要加速的催化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產不斷加速,以滿足不斷更新的研究需要。具體表現為: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視域的加速拓展??萍及l展加速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帶來的最顯著的影響即新元素,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新媒體、元宇宙等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相融合,探索了精準思政、智能思政、數智思政等研究新形態。同時,媒介技術的加速發展持續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傳播載體和結構。相關學科學術信息的加速流轉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從其他學科借鑒研究營養,形成了如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學、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學、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等研究新領域,等等。這些研究既充實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系統、優化理論結構,也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規模的壯大與速率加快。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加速創新。有學者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歸納為“傳統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12]。不管哪種研究方法,必然經歷信息采集、分析、思維方式的加工生產,最終形成新的研究成果的過程。對此,科學技術的加速進步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尤其是量化和質性研究方法提供技術支持和思維方式的變革。研究者可以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廣泛信息資源,同時應用科學技術分析數據、存儲信息,既拓展研究視域與研究思路,又提高研究的速度和科學性。
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隊伍的加速壯大。思政課教師不僅是上好思政課的關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生產的生力軍。按照《新時代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的要求,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數量增長速率加快。教育部的調查顯示,2016年至2021年底“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超過12.7萬人,較2012年增加7.4萬人,比2018年增加5萬多人”[13]。同時,通過鞏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權點建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后備軍的培育。此外,黨和國家注重對思政課教師的培養與教育,增設思政課研學(修)基地和集體備課中心,健全思政課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增強教師專業素質和理論功底,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人才支持。
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機構的加速建設。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的重要場域,其數量和質量也在加速提升。調查顯示,“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發展到2021年的1 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點建設37家全國重點馬院,教育部支持建設200余個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榮計劃’設立思政課研究專項……支持經費近3億元”[14]。各級黨委以及各部門也為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和經費支持,這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運行提供陣地保障。
其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數量的加速上漲。研究視域的擴張、研究方法的創新,以及研究隊伍和機構的壯大和建設的結果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和文獻總數飛速增長。筆者在CNKI中以“篇名”為檢索項搜索“思想政治教育”,選取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發表的文獻,共檢索有效文獻達6.41萬篇(含學術期刊、學位論文、報刊、會議、圖書、成果)。文獻總數大幅度高于前十年,即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的2.98萬。從文獻發表數量的視角管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可發現其已經實現大踏步地躍升。
其六,相關文件政策也呈現加速下發的狀態。針對社會加速運行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以及回應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層面的更高需要和呼聲,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文件下發也呈現加速的趨勢。這在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時,也助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運行。筆者通過在“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gov.cn)”“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http://www.moe.gov.cn)”“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http://www.sizhengwang.cn)”中輸入“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理論”“德育”等關鍵詞進行檢索,可發現改革開放(1978年)至今,黨和國家及各部委頒布相關文件近300條,形成全面系統、銜接緊密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體系。這些政策通過規約師資隊伍、學科發展、教材建設、日常教育、課程規范、效果評估等指明并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和域界,顯現出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視,在推動其研究整體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相關文件政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規劃也非形式主義,每一份文件都需要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單位,以及身在其中的各行動者協同貫徹和認真執行。學界也圍繞相關文件、重要講話及相應的實踐活動,發表出版一系列的文章專著,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體加速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產的加速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體加速發展,這主要體現為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具體表現為:其一,較大滿足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涵式發展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視域、研究方法、研究隊伍、研究機構等加速之下,研究分類更加細化,逐漸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比較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和熱點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體現學科特點的研究領域,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科學化和系統化發展夯實了理論基礎,探索和形成了具有學科特色的研究范式、思維方式和話語體系。同時,黨的十八大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針對思政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現實問題展開充分探索,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實現較大推進。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國家和社會的積極作用得到彰顯?,F實問題和挑戰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實踐基礎,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突破口。學界通過關注如抗擊疫情、鄉村振興等社會運行的現實問題,將其視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前沿方向和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強化了相關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場和價值引領。
值得關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運行邏輯并非“閉環”,而是螺旋上升不斷運演的過程。伴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整體加速運行,會遇到更多新研究課題,而既有研究可能無法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致其研究時效縮短,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加速運行邏輯再次進入到“需要加速”的環節。由此帶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革新加快,研究分類和分工更加細化,進一步需要科技元素、成熟學科的理論結構、研究方法的融入,以及加強研究隊伍、機構等建設,“加速成為自我加強的‘反饋系統’”[15]。此反饋系統的運行目的并非致力追求量的不斷擴張,而是在保持既有速度的基礎上追求質的提升,這即是羅薩的“后增長社會”,對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其運行旨歸在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加速運行盡管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這個新興學科的蓬勃發展,但現代性沖突也在此過程中得以呈現,形成以“研究內卷”為主要特征的加速困境。其一,“需要—生產”環節的斷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自我建構式”的“內卷”,表現為專注理論概念的厘清,現實的針對性和回應力亟待提高。隨著社會的加速運行,加速不只意味著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相關事物的速度或頻率的加快,更意味著單位研究時間縮短。盡管研究機構和研究者高密度的生產時間投入促進了研究成果的繁榮,但也產生了“為了研究而研究”的狀況,導致同類或同領域研究的大量繁殖,甚至出現重復且正確的“廢話”。有研究者認為,產生此類現象的原因在于研究中理論和實踐的分工。理論研究者對待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常采用“學院派視角”,使研究“出現了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的解釋路徑傾向,甚至使部分理論研究變成‘文字游戲’,陷于‘空中樓閣’的窘境。”[16]。實踐研究者也不會主動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生產中,而是將提升自己的宣傳教育技術作為目標,演化成為一定教育信息的“搬運工”,模糊了理論生產與經驗總結的任務,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出現“場域疏離”和“懸浮化”等癥狀。
其二,“生產—發展”環節的斷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泛化意義上的“內卷”,即忽視基礎理論研究,研究架構飄忽且難以支撐真正的研究內涵,研究呈現“快而不穩”現象。受時間結構的轉變,現代社會加速盡管呈現全面的狀態,但受研究范式、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不同領域的加速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區別。只有實現與其他領域“同步化”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不會感到“不進則退”的壓力。因此,為保持既有的發展速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不斷汲取相關學科的思維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或是不斷將社會加速運行中的新元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形成研究的新領域。但這使研究生產在不斷外擴加速中,相對忽視基礎理論的研究,出現“要素式”研究的困境。實際上,適度開展要素式的分析研究,能夠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學發展,但過度的要素式研究并不能有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實質上發展,甚至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社會其他系統相較而言出現“無增長的增長”等沒有實質發展的現象。同時,易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結構呈現出分散與冗雜的狀態,導致研究雜糅和基礎飄逸的問題。
其三,“發展—需要”環節的斷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競爭意義上的“內卷”。受社會加速運行的影響,加速本身不只意味著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形成外在的推動力量,更對其研究的內在節奏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為了緊跟社會加速運行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體系加快建構和壯大。當前,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點和研究者數量的不斷增長,為了追求更多的學術資本,不管是研究者還是研究機構,都被深度卷入論文競爭、課題競爭等學術生產競爭中,形成基于“績效”而非“需要”的研究加速困境。例如,聘期內各種硬性和競爭性的學術生產任務與高校彈性工作的職業特質相結合,使高校場域中的研究者最大化地將時間投入各種研究生產中,甚至以“超負荷”的方式不斷加快研究節奏。這盡管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快速發展,但也產生了帶有功利性質的“五唯”問題,這不僅損害了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的價值,更不利于研究者的成長和發展。
加速所帶來的研究困境與高質量發展、內涵式發展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取向相悖,這些發展取向更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質”的需要,而非需要的頻率和數量。對此,羅薩認為,需要建設追求充滿共鳴的社會關系破解異化。共鳴不是“回音”,也非“鸚鵡學舌”,而是“主體和世界用各自的方式來與對方進行呼應,并且在呼應過程當中兩者始終保持自己的聲音,不被對方占據、支配?!盵18]羅薩的共鳴理論是否真的可以用于破解異化,還有待徹底考察,但對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發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一方面,需要積極回應加速運行帶來的影響,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社會運行、相關學科的鏈接中形成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要加強治理以抵御加速運行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應推動建設其加速運行邏輯諸環節的“共鳴軸”,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質量的加速發展。
其一,回應現實: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生產”的共鳴軸。結合現實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蓬勃發展的生命線,脫離社會現實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加速運行下呈現內卷化發展主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然無法逃避快節奏的社會現實,就必須要緊貼現實、瞄準前沿,關注時代發展的主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發展中偶發事件的回應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發現、聚焦并解決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提高理論研究的科學性和可應用性,盡可能實現與社會加速的同步運行。質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夠有效回應社會熱點和難點問題,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破卷”之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僅要聚焦理論地凝練與自我建構,還要深入社會運行的“腹地”,緊跟社會現實、汲取社會資源、解釋社會現象、聚焦社會熱點,積極回應由于社會加速運行帶來的新問題、新情況,在保持與社會發展速度和時代同頻共振的同時,形成自身研究的節奏,增強研究的解釋力、針對性和時效性,不斷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自我革新。
其二,打牢基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生產—發展”的共鳴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產繁榮的目標在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內涵式發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社會發展的熱點和難題時,能夠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從“被動應對”轉為“主動解決”。這就要求打牢研究基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理論的研究。打牢研究基礎并非擴大基礎研究增量,前者是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基礎上構筑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的學科領地;后者則無目的引入其他學科的相似研究,這極易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固有的問題域、形成研究主題泛化等狀況。打牢研究基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保持學科獨立性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和吸附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思維等,建構多層次的研究圖式,在自我演化、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持續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質,在吸收、借鑒和整合的過程中找到學科研究的“實踐感”。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須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共黨史等“兄弟”學科保持適度的“間距”,在堅守學科獨立的同時,廓清自身特有研究視角、研究問題域,形成專屬的研究領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廓清與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等毗鄰學科間的關系,抓住人的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發展以及影響因素等關鍵問題,形成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研究話語,真正凸顯“生命線”和中心環節的專門優勢;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強化內部治理,培育獨特的研究方向,借助各個方向上的縱深發展來提升研究的質量與層級,打破要素式研究困境,借助研究方向間的深度融合來形成合力,催生更有質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發展。
其三,加強治理: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發展—需要”的共鳴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加速不是外在賦予的,而是內生的。這種內生需要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和建構,而非由于管理體制所帶來的競爭效應。一方面,應更加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規律、思政課教師成長規律,減緩外部社會運行加速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速度的裹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雖與社會運行同步展開,但也不意味著應全面融入社會運行的洪流中,而要保持相對獨立性,并通過適當“減速”進行研究反思,在抵抗來自社會加速運行的異化中重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價值性,在維護學科獨立、彰顯研究價值性和回應社會需要中謀求平衡。另一方面,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治理加速,形成對研究需要、生產的制度性回應。在社會加速運行中,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場域內的行動者和機構也在不由自主地加速,使其行動越來越與研究真實需要相背離。因此,需要進一步發揮頂層制度設計的“減震器”的作用,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內部治理和社會治理以優化研究環境、指明研究方向、規劃研究論域等催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需要。總之,社會運行還在持續加速,如何平衡加速帶來的利弊,也考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