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立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提升學生人文素養逐漸成為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這也給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應當圍繞課程改革工作,積極將人文精神教育滲透到教學當中,從而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成長和發展保駕護航。基于此,本文針對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教育;語文教學;人文精神
高中是學生語文技能和知識獲取的重要階段,在高中階段,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奠定中學時代語文學科的知識基礎,還決定他們能否可以參與到學習大學語文學科的過程中,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學科知識,還能增加他們思維的厚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滲透人文精神的意義
在高中這個重要的教學階段,雖然高中老師具很深的教學功底和教學素養,但是他們有一部分仍然將課本教學作為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以學習應試教育中語文基礎知識為根本原則,對學生人文精神建設不夠關注。一旦教師以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為主,忽略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會導致他們進入社會后缺失人文精神,無法順利地適應社會。教師只有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讓他們更加明確地了解到自身的劣勢,更好地幫助他們融入社會奠定基礎。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和發展,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成為改革的重要目標。改革中明確要求:一線教師在高中階段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時,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基礎原則,重視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通過科學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參與相關的學習活動,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在優化他們語文素養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高中語文綜合素養,為他們今后更好地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總體來說,在學生的成長學習過程中,人文精神是不可缺的,也是當今社會經濟、科技、教育發展的趨勢下的迫切需要。只有當人文精神的價值得到足夠重視,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養,成長為社會需要的棟梁。
二、在高中階段,滲透人文精神的方式
(一)轉變教學理念,增強人文精神的滲透
在高中這個特殊教育階段,滲透人文精神首先需要教師的教學理念轉變,教師不能只重視提升學生的做題能力和教學成績,還要向學生展示知識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意義,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老師在語文知識的講解中,不僅要將文章中基礎知識作為教學重點,還要重視文章中表達的含義和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例如,在高中語文詩詞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解詩詞的基礎知識和考試要點,講解完成之后,還要進一步展示給他們文學作品背后的含義和人生啟示。比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需要堅持不懈,通過不斷地積累,一步一個腳印地奮斗才能取得好成績。再比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句詩,告訴學生對未來要充滿信心,不要妄自菲薄,樂觀開朗的精神面對困難,困難是暫時的。教學理念的轉變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還能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好地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學生的思想當中。
(二)創設情景教學,增強人文精神的滲透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的氛圍對于學生學習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和效果。良好的學習氛圍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人文情感的培養,提高積極的態度。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創設人文情景教學的方式,這樣不僅能更有效地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還有助于他們開拓知識視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高中語文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講解一些文學作者背后的故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緩解學生課堂上的疲勞,還有助于營造充滿人文精神的學習氛圍,提升他們感知人文精神的能力。比如,教師在講解詩詞《滿江紅》時,可以將本文作者岳飛的一生通過多媒體方式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岳飛英勇抗金、精忠報國、頑強不屈的精神和情懷,之后讓學生根據本文的理解寫一篇讀后感,對他們的文章進行評比,創設這樣的人文情景不僅能讓學生提升高中語文的知識和技能,還能加深他們報效國家的人文精神培養。
(三)增加課外活動,增強人文精神的滲透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開展語文課外活動來幫助他們加強人文精神的學習,開展豐富的語文課外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有利于減輕他們學習壓力,更好地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課外活動需要以課本知識為根本出發點,可以讓學生組織朗誦比賽、話劇表演等活動,幫助學生熟練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還能讓人文精神滲透到每個學生的生活當中。
三、結語
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進程中,教師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不僅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可以幫助他們提高人文思想境界,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創設人文情景,開展課外活動等方式,以學生為本,將人文精神充分地滲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從而達到實現學生素養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廖良艷: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o文化[].魅力中國,2017(4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