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麗

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作為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方向,其對于學生思維發展、充分掌握基礎數學知識等具有重要影響。學生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幫助他們具體講解自我數學思考環節,并闡述思想。實際上語言可以創造知識,并使得靜止、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化。在本文中具體闡述低年級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現狀以及具體實施策略。
一、當前小學低年級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現狀分析
(一)教師忽視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具體工作的展開善于結合現代生活,并在學習與生活中進行數學知識的積累,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技能,關注學生自我數學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促進性意義。教師展開數學教學實質上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而數學語言則是數學思維的外在呈現。然而在具體數學教學中,教師忽視了數學思維與數學語言之間的關聯,不利于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的培養。
(二)教師不重視學生數學表達能力培養
在展開具體調查環節中,了解到教師對于數學語言的重視程度比較低,大部分教師認為數學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數學解題能力,通過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基本數學解題技巧,并主動完成解題任務即可。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會解題,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就差不多了,并證明自己的數學教學方式是非常正確的。即使有部分教師意識到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對于學生而言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大部分教師還是局限于傳統的數學教學方式,很難進行改變,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則關注學生的數學課堂回答問題的正確情況,卻沒有關注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是否規范,忽略了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的培養。
(三)教師自身對于數學語言規范能力缺失
教師是學生的引領者,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有著示范作用。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專業的數學語言表達則可以直接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取數學信息,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如果教師在表達中出現不規范的語言表達,則容易導致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出現聽不懂以及不理解的狀態,容易降低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數學語言的規范性。教師在語言表達輸出環節中,為學生呈現正確的語言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轉化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引領學生進行正確思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激勵學生進行具體性思考與探究。
(四)教師在教學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
部分教師認為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是有幫助的,但是原有的傳統式教學方式更多停留在灌輸式教學層面,直接讓學生多傾聽或者多記憶,在具體學習環節中有助于學生記憶與掌握數學知識。教師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然而實際中數學教學時間有限,緊湊教學安排需要教師壓縮課堂交流時間,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不利于學生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小學低年級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具體策略分析
(一)培養學生在抽象思維環節中滲透符號語言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符號語言是數學學習中經常會看到的一種語言形式,并貫徹落實到數學學習的整合環節中,將復雜語言簡單化。符號語言的學習環節實質上就是將具體形象的語言轉化為抽象的過程。學生利用符號語言具體表達數學問題,本質上在于將學生的數學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結合在一起,從而系統化表達學生的語言符號,善于結合具體數學規律,由內而外傳遞數學語言符號。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在從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的環節,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融入符號語言,有助于鍛煉與培養學生的自我邏輯思維,提升學生的自我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例如《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過程中,提煉數學加法和減法符號,并進行數學計算。教師引領學生觀察圖片中正在游泳的小朋友,劃分為男生游泳池和女生游泳池,其中男生有三個,女生有兩個,提問:一共有幾個小朋友呢?學生進入到情境中進行探究,首先利用手勢進行計算,數一數自己的手勢中一共有五個,所以學生提出有五位小朋友。教師按照學生的思維,引出加法符號,其實大家數數的過程就是在進行加法計算的過程,3+2=5;之后教師再次提出問題:中間走了一位小朋友,請問現場還剩下幾位小朋友呢?學生再次出示自己的手指頭,五個小朋友直接去掉一個小朋友,數一數自己的手指頭,還剩下四位小朋友。教師順勢引出5-1=4,為學生呈現減法的概念,幫助學生共同明確加減法概念,并掌握加減法數學符號語言,為學生后續數學學習做好鋪墊。
(二)具體展現立體圖形中培養圖形語言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立體幾何圖形,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滲透立體幾何圖形知識,滲透圖形語言,深化學生對其進行有效性的理解與掌握。圖形語言具體是運用圖形的視覺形態有效表達數學基本信息。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深化圖形語言具體表達與學習,便于學生直觀具體地了解題意、善于發現數學問題信息、分析數學問題以及解決實質性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獲得更好的發展。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共同走進圖片王國,圖片中呈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卡通小人,讓學生共同認一認并摸一摸,沿著四周進行細致觀察,在觀察中了解到它們有著共同特點;之后教師引導學生說出“它們都有四條邊”,學會用數學語言表達自己所觀察的圖形信息,再次走進圖片王國中,繼續尋找有四條邊的圖形。學生找到了平行四邊形、梯形等,認識了不同的四邊形;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圖形裁剪,并讓學生給裁剪的圖片取名字。學生沿著之前學習的四邊形規律,了解因為其有四條邊所以稱之為四邊形,對比裁剪后的圖片,發現有五條邊,則概括出數學圖形概念——五邊形,六條邊則為六邊形,在實際問題解決中促進學生數學思維力的發展。
(三)組織數學情景辯論會,激發語言交流興趣
在數學學習環節中,學生可能會經常需要解決一些實質性問題,整體解決的過程則是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過程,并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占據非常大的比例,教師無法替代學生進行數學思考。同時學生在學習中是否掌握了數學基礎知識、是否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質性問題等,教師都是通過批改作業的形式了解,然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不妨組織數學情景辯論會,在辯論會中積極組織學生展開探討并進行自我表達,從而將自己在數學學習中所遇到的實質性問題進行探究與辯論,共同進行剖析,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數學學習思維,促進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例如《認識方向》教學過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數學方位詞,教師為學生出示南山公園平面圖,小明想要到公園中玩耍,出示小明的游覽路線:南大門進入→音樂噴泉→月亮湖→藝術廣場→盆景園。
教師將學生劃分為兩隊,進行PK,哪一隊最先說出小明游覽路線的行走方向即為獲勝。學生1:從南大門進入,向北走到音樂噴泉,然后向西走到月亮湖、再往東北方向走到藝術廣場,最后往西北方向走到盆景園。
學生2:你說得非常正確,不過我認為老師所規定的路線有些問題,并不是最佳游覽路線。小明應當從南大門進入,向北走到音樂噴泉,然后向西走到月亮湖,再往東北方向走到藝術廣場,最后往西北方向走到盆景園,然后繼續往西北角方向走,走到兒童樂園,之后往東走,進入竹林,再繼續往東走進入水上樂園,然后往南走進入到四季亭,之后往南走進入花廊,最后往西走,走出南大門。
學生們在數學辯論中形成正確的路線認知,并掌握東南西北方向,幫助學生提升了語言運用能力。
(四)設計數學閱讀知識競賽,豐富語言系統
在數學學習中展開數學閱讀活動可以讓學生對于數學所蘊含的趣味性內容進行深入感知,并形成屬于自己的數學語言系統。數學教師在展開整體性教學環節中,積極引領學生進行數學閱讀活動,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基礎知識,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教師為學生展現數學閱讀小故事,并在學習活動中可以有所啟發,并提供學習的典范;同時積極組織讀書摘錄以及知識競賽活動等,讓學生全方位參與其中,并具體感受到數學文化的魅力,深化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在具體閱讀活動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系統。
例如《我們身體上的“尺”》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閱讀課本上的小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到如何利用身體測量物體的長度,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并在教室或在校園里選擇一些物體,用“身體尺”量出它們的長度。組織小組討論,選擇測量什么,選用哪種“身體尺”,了解一個人的一拃、一步、一庹、一腳,深化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有效豐富學生的數學語言知識系統。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效理解與掌握數學概念,當學生具備較強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時候,才能夠有效表達出自己的思想與見解,并形成自我強大的數學表達能力,在學習中形成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在后續學習與生活中形成較高情商,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關注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