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
新課程改革強調了核心素養教育,即課程教學要讓學生學會剖析學科的內涵,培養其終身發展能力,讓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不再浮于表象,能夠深度探析歷史真偽,辨析歷史的本質。基于此,本文就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展開論述,提出了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旨在構建出高效的歷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其身心的全面發展。
初中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其內涵為學生獲取歷史的真實辨析、充分應用史料挖掘歷史真相的態度和方法。歷史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實踐探究過程中形成的認識歷史、了解歷史、解決歷史問題的關鍵品質,對于促進學生的多重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為讓學生學會揭示歷史進程中的深刻內涵、洞悉歷史的本質,歷史教師應將學生的核心素養教育放在首位,為學生有效學習歷史奠定基石。
一、初中歷史核心素養的內涵
初中歷史由五大方面構成,分別為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家國情懷。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其基本原理為人類社會及其歷史是客觀存在的。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能力。初中歷史素養更加強調學生的辨析,讓學生廣泛收集歷史資料,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進而在實踐探究中總結史料背后所蘊含的客觀規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進行核心素養的培育,能讓學生學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事物,極大地增長學生的見識、開拓其視野,并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知識;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其創新能力,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轉變原本歷史課堂氣氛沉悶的現狀。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關注,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形成獨特的思維品質,讓學生真正形成歷史使命感和現實責任感。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核心素養下的歷史教育理念強調將學生作為主體,注重“導”,而非“教”,通過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學會探析歷史,把握歷史的本質。然而在當下初中歷史課堂中,由于部分教師教學理念陳舊,“你聽我講”的“填鴨式”教學依然活躍,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講解重點知識和概念,剩下的就交由學生自己理解和記憶,教學模式十分單一,學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空間,其主體性難以發揮;其次,教師教學理念功利化,更加注重教育目標的達成,將重心置于提升學生的成績當中,這是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填鴨式”教學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此模式下,教師注重“教”而非“導”,極大地限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學生就會不愿去思考、不會去思考,其核心素養也難以形成;最后,教師的課堂組織手段單一,教師流程十分模式化,表現為新課程講解、課中鞏固、課后練習等。由于教師模式固化,再加上歷史本身的枯燥性,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極易喪失學生對歷史的熱情。因而,教師要及時認識到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深度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采用小組合作、實踐探究等多種教學模式,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無形中促使其核心素養的形成。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
1. 結合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自2017年正式將時空觀念作為歷史課程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將其定義為學生掌握歷史的真實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掌握歷史事跡,探析歷史發展秩序,進而形成正確、鮮明、有序的時空觀念。為實現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育,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借助于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直觀的畫面展示,將歷史資料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歷史,增強其對歷史的理解、記憶,并強化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有效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比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網上找到孫中山先生慷慨演講的視頻,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學生仿佛置身于那個激蕩的革命年代。如此一來,學生的課堂互動參與性將會大大提升,讓學生深刻意識到“辛亥革命”發生的背景,掌握其發生時間,其時空觀念也逐步形成;其次,教師還要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比如,在講解“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教師除了講解課本知識以外,還可以去網上收集一些關于“長征”的故事,并在課堂上展示,讓學生直觀、深刻地體會到紅軍長征的艱難;然后組織學生根據不同的故事進行“歷史再現”,在下堂課上臺表演。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學生的積極性大大增加,無形中增強其對歷史事件的記憶,有效培養其時空觀念。
2. 注重問題設計,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問題設計是一種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的教學模式,對促進學生了解歷史、挖掘歷史真相有著重大意義。因而,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歷史教師要注重問題設計,且問題設計要有梯度。有思考性,要讓問題成為驅動學生思考、探究的鑰匙。比如在進行七年級上冊夏商周部分的教學時,教師講到禪讓制,禪讓制一度被后人詬病不已,尤其是“竹書紀年”的發現,更是打破了儒學家千年來締造大同世界的美夢。然而禪讓制并非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制度,但是不為人知的是,真實的禪讓制和普遍認為的有所不同,分為內禪和外禪,禪讓制在誕生之初就是以這兩種方式存在。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問學生一個問題:“同學們,我們以往認為的禪讓制是什么樣的呢?”在教師的問題驅動下,引發學生積極討論,同學們一度認為禪讓制是傳位于賢能;然后教師隨機點一位學生進行回答,學生在給出自己的回答之后,教師給予一定的認可:“這位同學回答得很不錯,那還有沒有同學有不一樣的認識呢?”班上的同學在得到老師的認可后,會極大地激發他們探究意識,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下,挖掘歷史的真相,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及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教師隨后對其進行總結:“其實禪讓制還分為內禪和外禪,顧名思義,內禪就是傳位于自己的同姓血親,外禪就是傳位給異姓賢能。”通過這樣一種問題驅動、師生互動及課堂討論的方式營造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在學生激烈的討論后給予總結,讓學生在討論、探究過程中發現歷史的“真實面貌”,有效實現對學生歷史素養的培養。
3. 小組合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
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知識講授、輕視能力培育,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出現則極大地改變了這一現狀。該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對建立良好和諧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有著重大意義,并通過“有意義的交流”全面提升學生的團結協作、獨立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的合作探究下,洞悉歷史真偽,有效促使學生史料實證意識的形成。比如在進行八年級上冊“洋務運動”的教學時,教師給出一副“洋務派概述”圖,然后問學生一個問題:“同學們,從這幅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清朝怎樣的社會現實?”問題提出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積極參與談論。有的小組從圖中文祥·瓜爾佳的穿著和姿態中想到了清朝自閉關鎖國以來的落后,有的小組則積極查閱資料想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通過對圖像資料的討論,強化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隨后,教師可以組織小組開展“穿越到清朝末期”的情境活動,讓小組成員從清朝隨機表演一個歷史事件,教師再隨機抽取一位小組上臺表演,分別表述1861年到1895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讓學生在探究中有效增強對事件時間和空間的記憶;其次,為增強合作教學的實效性,教師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后活動,讓學生以實踐的形式探究歷史。比如在初三歷史“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教學中,其內容多為一些對“二戰”的討論,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課后任務:讓學生自行組成小組尋找一些“二戰”的事件內容,或者讓學生搜集資料,探究二戰時期中國發生了哪些戰爭,對于二戰局勢的影響有何意義。這種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能夠極大地引發學生的興趣,并且在實踐探究和資料收集當中積累了較多的歷史知識,探析了歷史的內涵,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在課堂活動完成之后,學生就更加樂意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形成了自身的認知策略和學習策略,其核心素養也在此過程中形成。
4. 開展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歷史家國情懷
課堂活動是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培養其歷史素養的主要方法,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暢所欲言,積極發表自身對歷史的不同看法,有效轉變其對歷史的認知,學會客觀地、從多角度分析歷史;并在活動中強化其體驗,升華其情感。例如在八年級歷史下冊“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辯論活動,如“戊戌變法的可行性”等,讓學生在辯論活動中深刻意識到我國革命年代面臨的巨大民族危機。教師可以提前設置好劇本,老師作為組織者,學生自行組織小組,作為辯論人,讓學生開展進行“戊戌變法”的可行性辯證。通過學生和教師相互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新時代的人文精神,從內心深處燃起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歷史課堂因為課堂活動而更加生動,也讓課堂更加活躍,學生的歷史素養也在全身心投入當中形成。
歷史是幫助學生把握時空發展規律和強化學生認知的主要學科,而歷史核心素養則是學生能夠探析歷史的重要前提,對于學生知識的汲取和能力的培養及知識面的拓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核心素養為核心,圍繞核心素養選擇教學策略,通過多元教學策略的運用,構建出一個集互動、探究為一體的課堂,讓學生在探究中無形培育其核心素養,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