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飛





數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也是重要的學科,學生學好數學,對學生的思維的發展、綜合素養的提升有很大幫助。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目前素質教育的新要求,不再適應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學生積極探究、主動思考的互動課堂,讓學生學得更多、收獲更多成為新時期教師們的追求。問題導學法已經成為初中階段優化課堂模式、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可行之策。問題導學,就是課堂上以問題為導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思維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素養等得到發展。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對初中數學教學如何運用問題導學、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問題進行簡單論述。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促進學生真正參與,主動探究,從而提升學習效果。數學教學中,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結合教學內容實際,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情境成為學生學習的基礎,促進學生從抽象的概念中認識和理解知識,感知學習內容,降低學習和理解的難度。在問題情境下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如進行《圖形的運動》的教學時,在課堂之初,筆者首先拿出剪紙,再逐漸展開剪好的簡單圖形,讓學生看到展開后的一幅幅美麗的剪紙圖案,再利用PPT為學生呈現雜亂無章的圖片。如:
再點擊“運動”,變成學生熟悉的奧運會的五連環標志圖:
在情境創設的基礎上,筆者提出問題:剪紙和五連環標志圖漂亮嗎?你能設計出這樣精美的圖案嗎?這就是“圖形的運動”的杰作。
此時筆者借助于肢體語言以及操作動作等,創設生動的情境:推拉可移動黑板、開關門窗等,讓學生在觀察的前提下,提出問題:老師剛才的動作中包含了哪些數學知識?引導學生回答出“平移”“旋轉”等,從而引出:圖形的平移和旋轉,都屬于“圖形的運動”。這樣的情境創設,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基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容易引發學生的經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同時,情境的創設,情境和即將所學的知識、情境問題的設計等有效融合,利于學生從情境中感知知識,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二、設計趣味問題,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趣味性的元素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問題導學教學時,問題的設計應富含趣味性,以趣味問題營建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主動探究的熱情,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興趣,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趣味性問題的設計,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還應注重問題中知識的聯系,以保障問題的提出能立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真正發揮問題導學的作用。如《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教學時,筆者首先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搶答”,以搶答游戲的開展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溫故知新。如平面內確定一個物體的位置,需要幾個數據?有哪些方法?這個問題雖然缺少趣味性,但是與游戲有機融合,則為問題增添了趣味性,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的欲望。學生給出不同的回答“用數對表示”、“(組,排)”“(排,座)”“(角度,距離)”“(經度,維度)”等等。筆者繼續設疑,讓學生搶答:(1)說出你在教室里的位置;(2)電影上有(6,3)你能解釋(6,3)的含義嗎?(3)你在大海中航行,但是大海中沒有任何標志物,怎樣才能確定你的位置?……這些具體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去思考、主動交流,強化探究學習的意識,為有效課堂的構建埋下伏筆。
三、設計遞進問題,促進學生對知識理解
問題教學法的主要作用是激發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促進學生探究學習。生活化、趣味性的問題設計,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探究學習主動性的調動。而遞進問題導學,有助于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是問題導學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以知識邏輯推理為基礎,將數學知識的概念、公式、公理、推論、思路、運用等,通過遞進式的問題串,逐步引導學生的探究學習,以保證其自主學習效果。
以《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的教學為例,課堂之初,筆者創設生活情境:裝修工人,向墻上釘木條,如果木條b與墻壁的邊緣垂直,那么,木條a與墻壁的邊緣夾角是多少度時,木條a和b平行?你能說出其中的道理嗎?情境問題提出后,再呈現出情境圖:
以增強問題的生動性、直觀性。這個情境,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說說∠2等于多少度時,a與b平行。這是對經驗的提問,容易引發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的興趣。緊接著筆者借助于數學模型,引出“三線八角”的概念,引出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等的概念,然后給出圖形再提出問題:你能找出幾組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嗎?
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學找得多、找得全。這樣的問題設計,是在感知了“三線八角”概念基礎上的對這個知識的運用,以競賽性的游戲,激發學生參與的主動性,營建樂學的氛圍。再在此基礎上,借助于數學模型木條b和c固定,轉動a,然后,再提出問題串:
(1)觀察、思考∠1和∠2的大小關系有幾種?
(2)a和b的位置關系有幾種?
(3)根據∠1和∠2的大小變化以及a和b的位置關系,你有哪些發現?
不言而喻,這些問題的設計,把學生從“三線八角”的認識和概念的感知中,逐漸引領到課堂教學的重點中。這個過程,是學生自主發現、主動探究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學習力、思維力、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優化了課堂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四、設計生活問題,促使學生學以致用
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同時,提升運用能力,這也是新課標對數學教學提出的“學以致用”的新要求。落實這個目標和要求,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生活化問題,讓學生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實際問題中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拉近學生和數學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親近感,產生學好數學有用的意識,從而強化數學學習意識。
如進行“認識三角形”的教學時,筆者提出問題:自行車的前后輪和車把、后座之間為什么設計為三角形?進行“菱形”的教學時,以學生們熟悉的馬路上的“菱形”為切入點而設計問題:你們知道馬路上的菱形的作用是什么嗎?教學“圓”時,提出問題:自行車、電動車、小轎車等的輪子都是圓形的,為什么不設計為三角形、四邊形、梯形?教學“勾股定理”時,設計測量旗桿的高度、墻面的垂直等問題……這些生活化問題的設計,豐富了學生生活經驗,也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起到即學即用之效。
生活化問題的設計,旨在提升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找準生活和數學知識的切入點,在這個點上設計問題,強化學生的實踐運用意識,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的能力。如進行“生活中的不等式”的教學時,筆者設計了諸如這類的問題:
(1)一次數學測驗,老師只出了25道單選題,如果選對一道就得4分,全做對就得滿分;而如果選錯一個,就倒扣2分;如果全做錯,就得50分。如果你想得分在60分以上,那么,你最起碼得做對多少道題?
(2)《駱駝祥子》總共180頁,2天讀了50頁。要在5天內讀完這本書,那么,剩下的需要一天至少讀多少頁?
……
這類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的設計,容易吸引學生思考和解決的興趣,通過這類問題的思考和探究,進一步深化課堂所學的“不等式”的意義,引導學生在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過程中學以致用,提升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設計層次問題,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發展
有效課堂的主要標志是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有所得、能力得到提升和發展。而分層教學是兩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倡導“因材施教”,新課改也倡導“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理念。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層次性的實際,設計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的問題,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如《多邊形內角和》的教學后,在練習環節,教師可以設計緊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的練習形式,以強化每一個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和運用。如:(1)你能算出6邊形、7邊形、8邊形的內角和的度數嗎?(2)在600°、720°、900°、1080°中,哪一個不可能是多邊形的內角和?為什么?……這類練習,純粹是多邊形內角和的運用,難度系數較小,適合每一個層次的學生練習。而設計(1)如果一個多邊形的每一個內角都是120°,那么這個多邊形是(? ?)邊形;(2)小明在計算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時,計算結果是2220°,組長檢查作業時,告訴小明,你少算了一個內角,這個這個少算的內角是(? ?)°……這些練習的設計,較之于之前的幾個,綜合性、靈活性較強,滿足優秀生的需求。層次性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跳一跳,夠得到”,促進課堂有效性的落實。
總之,問題導學法,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導入時運用問題導學,可以點燃學生的熱情;新授課中運用問題導學,有助于學生自主思考、勤于探究,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新授后的問題導學,有助于學生解題準確率的提升,提升學生解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從素質教育的視角出發,有效運用問題導學,以讓素質教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