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兵
語言文化,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學生從語言的表述性和優美性以及理解性入手,從而真正感悟到文化的魅力,其中也不乏很多精神內核以及人文情懷,可謂是涵蓋甚廣、博大精深。小學語文教學基本注重學生的文學基礎,從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無論是古詩詞、文言文、現代文學還是新聞類文章,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形式體現。所以小學語文注重學生的文化知識筑基,內容自然是多方融合,因此,形式也可以進行多元轉化。語言文化需要積累涵養,閱讀理解自然是必不可少,而日常的吸收其實也是重點之一,教師能夠做好的就是讓學生有良好的語文課堂體驗,將文章知識盡可能地傳授給學生,并且教會學生正確且高效的語文學習方法,這才是語文課堂的重點。而教學既要注重本身專業內容的輸出,也要注重受教育對象的狀態,素質教育強調以生為本,教師也應該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多方面的引導教學,畢竟語言文化在生活日常中處處彰顯,可以浸潤滲透的方面和形式也不勝枚舉。教師應該多進行教學設計以及文化延伸,以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核心素養。想要構建高質量的課堂,還需要從內容形式上創新,需要從學生本心入手,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從而構建觀念并且涵養內心。
一、多元融合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發展分析
小學生對于語文的認知基本還是停留在對文章的閱讀理解以學習生詞和語法知識的印象中,其實在語文教學初期,確實應該注重認知識句的基礎能力;然而在后期的進階教學之中注重閱讀能力培養,也是為了更好且更高效地讓學生汲取文化知識,以便加深自身文化內涵修養,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理解分析也是為此。所以既然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文化知識理解以及知識素養的積累,所以教師完全可以轉變傳統的教學形式,對內容也可以適當地進行拓展,以此夠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力以及文學聯動拓展能力,而這些都需要從日常學習中慢慢掌握。教學形式上的轉變其實就是對傳統的閱讀教學進行拓展,不再是逐字逐句地講解,也不僅僅是以往的單向傳輸,教師可以引入課堂互動模式、問題索引模式,當然還可以反向教學,總之需要讓學生有一種新奇的感悟體驗,加深印象以夯實文化積累基礎。
教學還應該從學生的本心出發,畢竟素質教育注重的是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刻板的記憶學習,需要從多維度進行語言文化索引。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上進行拓展,從教學形式上多加融合演變,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進行文化教學穿插,畢竟只有增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便于吸收理解,尤其是針對語言文化這種需要大量且長期積累的科目,走可持續發展路線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環境的影響以及思維狀態接受能力的加持都是需要注重的教學關鍵點,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心性和年齡進行一定程度的教學調整,除了注重課堂教學之外,課外學習以及生活細節浸潤也是可以把握抓取的,只不過要注重方式方法以及程度衍生。語言文化教學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多進行思維演變以及教學方法創新設計,以便給學生帶來良好的課堂體驗。
二、多元融合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的教學方法初探
(一)視覺感官引導,身臨其境體驗
傳統的語文課堂對于閱讀理解教學基本就是按部就班,雖然在很大程度上精讀注重文化積累,但是也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疲憊心態,嚴重些甚至會產生抗拒心理。而閱讀理解本身注重的是理解感悟,所以在內容不變的同時,可以轉換一種閱讀方式去進行理解感悟,最好能夠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這樣再去進行感受,自然就能夠理解,甚至還會升華主題。這種形式大多可以針對寫景類文章或者是詩詞,畫面直觀呈現其實是閱讀理解的強大助力,也能夠節省課堂時間。通過視覺感官增強的形式,既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加深記憶印象點,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合適的題材進行教學嘗試引導,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課堂閱讀體驗。
以《蘇州園林》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庫中的圖片、視頻以及講解素材進行課程內容整合整理,可以運用游覽的模式進行文章內容講解,比如教師擔任導游講解的角色,學生則是游客觀光者,通過圖片視頻的詳細描述可以將文章內容具體呈現出來,既是“閱”,也更加能夠理解。這種身臨其境的閱讀模式往往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感悟能力,通過景色的直觀呈現可以拓展思維想象力,自然文字描述給予的想象空間也很大,但是對于小學生這個還在筑基年齡段的群體而言,視覺感官增強的形式總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這種類似于游覽的閱讀模式能夠大大加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甚至還會讓他們更加喜歡語文課堂,因為新奇有趣的體驗總是能夠豐富情感思維,學習積極性上來了,教學質量自然會有所提升,所以值得一試。
(二)故事穿插呈現,興趣文化延伸
語言文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描述性和記敘性,況且為了照顧學生的年齡層以及理解力,很多文章都是通過簡單的故事來進行描述,這樣能夠增強可讀性,況且小學生本身也很喜歡新奇有趣的故事,所以大可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一定的穿插延伸。小學語文閱讀總是喜歡注重中心思想以及總結,大多都需要根據文中的環境描寫來延伸到心中所想以及精神內核,然而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并不是通過總結概括,而是深化主題核心。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學生讀懂并且產生感悟理解,很多文章都是具有歷史背景或者是現實情感意義,就比如詩詞閱讀除了要注重內容描寫之外,作者的想法以及歷史時代的影響都是表達主旨的考量范圍,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故事穿插呈現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文章。
以《古詩三首》為例,元日、清明和重陽節,本身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其中包含的情感表述和場面描寫其實很能夠引發學生的共鳴,因為學生在節日的時候也會有切身感悟。但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教師可以把過年的含義進行小故事穿插,比如年獸的故事引申到詩詞中爆竹的意義,清明節祭奠先人來深刻“欲斷魂”的含義,重陽節則可以通過斬殺瘟魔的故事來賦予插茱萸以及登高的含義。這樣的小故事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讓他們聽得津津有味,同時還能夠深刻傳統節日主題的思想內涵,真正了解詩詞中所描寫的場景以及背后的精神內核。所以說做一定的文化延伸拓展不僅能夠更加幫助學生理解語言文化,還能夠提升自身的文學積累,文化延伸拓展屬實是很有必要。
(三)情景教學互動,加深理解感悟
語言文化的包容性很大,幾乎涵蓋了方方面面,所以無論是從內容上進行延伸,還是從形式上進行演變,都能夠彰顯語言文化的強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性來進行教學方式變形,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課堂的趣味性,慢慢轉變學習思維,從而更加容易接受語言文化熏陶。我們都知道學習需要氛圍,而小學生大多還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更加喜歡課間游戲以及課后娛樂,對于課堂嚴肅的氣氛總是會削減學習熱情,所以教師可以借助一定的文章內容進行互動性增強,采用學生較為喜歡的情景扮演的模式來進行閱讀教學。這樣既能夠展現文章內容,又能夠提升學生的積極性,順帶調節課堂學習氛圍,帶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增強教學質量。
以《紅樓春趣》一文為例,教師可以將文章做劇本化處理,讓學生閱讀文章等于是通讀劇本,然后分配角色讓學生進行扮演,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既能夠通過不同學生的表演形式來增強拓展想象力,又能夠通過一次次的表演增強文章記憶。為了豐富課堂形式,教師還可以設置良性競爭模式,教師和部分學生作為打分人來為其他小組的表演分別進行評論,這種互動模式也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語文教學課堂不再刻板。另外針對文學理解方面,教師可以提前布置表演任務,讓學生為了貼合角色而自行學習探索,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多去查閱資料進行表演研究,不知不覺中其實就已經完成了文化涵養拓展,然后借課堂表現的形式激發出來。
(四)增強閱歷見識,涵養文化內在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語言文化的積累涵養從來就不只是課堂上的精讀學習,還需要包含日常生活的浸潤,比如不經意之中的吟詩應用、在觀看大好風光時腦海內一閃而過的文章和佳句、看到文化古跡時對文字內容的格外關注等等,這些都是語言文化積累的重要環節,教師需要做好教學引導。其實高質量的課題雖然注重教學質量,但同樣重要的還是有學習方法。“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所以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時多提點學生注意日常文化積累,應該利用休息時間多去增長見識、加強閱歷與經驗。多元融合的學習才是語言文化涵養的必備條件,而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好引導以便提升學生的思想覺悟。
以《故宮博物院》一文為例,這其實就是典型的鼓勵學生多去接觸文化的文本載體,因為比起精讀課文,還不如親自去見識一下藏品和宮殿設施,當然這可能受條件所限,但是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資源進行搜索整合來為學生講解,還可以根據身邊的環境條件帶領學生去參觀博物館、名人故居等場所。在課堂講解分析的時候就可以有意無意引導學生多去觀察大千世界從而汲取文化感悟,比如可以通過課文中所涉及的場景來為學生規劃假期旅游路線,給予學生一些前瞻性建議。還可以推薦給學生一些文化綜合節目來浸潤學識涵養,在休閑時間也能夠進行文化積累,比如《我在故宮修文物》《中華好詩詞》等節目,都非常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修養,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細節穿插,可以長期浸潤涵養。
(五)適當留白空間,培育個性發展
不管是什么類型的學習,都需要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來作為加持。單向的教學傳輸雖然周正,但是難免會讓學生有些束手束腳,何況語言文化積累還是需要一定的興趣作為索引,才能夠逐漸加強綜合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進行適當留白,激發學生的學習閱讀興趣,并朝著這個方向進行培育拓展。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他們想看的課外書籍,哪怕是文學性不是很強的讀本也沒關系,教師做好引導傳輸即可,慢慢讓學生積累閱讀經驗,根據個性培育進行多元發展。當然,教師可以在學生的興趣面上做引導設計,將文學知識進行分類歸納,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和愛好進行閱讀推薦。
教師可以考慮設置閱讀交流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進行閱讀書目的推薦介紹,這樣一來能夠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能夠讓其他沒有讀過這本書的學生獲得其精髓部分,成功的話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進行拓展探索閱讀。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點來進行課外讀物推薦,不用太過注重常規性,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去進行涉獵拓展,比如類似敘事小說讀本的《閱微草堂筆記》《三言二拍》等故事集合,既有趣又有哲理,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面。而交流會也是讓學生彼此切磋進益的契機,在學習經驗交談中找到更合適的方法,互相幫助,促進成長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