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陶行知主張以生活為基礎開展教學,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就我個人膚淺的理解,教育的源泉應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做真教育,培養真人,正如陶行知所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目前的中學語文課堂,很多時候教師把學生當成灌輸知識的容器,只注重結果而忽視了課堂過程,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空洞講述“一刀切”,脫離學生實際生活,語文課堂效率整體偏低。本文就如何踐行生活教育理論做了如下分析:
一、愛上世間美景——從課堂到生活
在進行山水小品文這一單元的課堂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生活化的情境,把相關圖片呈現在屏幕中引導學生邊朗讀邊欣賞,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山水仙境、月下庭院等紅塵美景,引導學生明白走進這樣的山水能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在執教《答謝中書中》一文中,片段實錄如下:
師:同學們,讀完這篇句式整齊、音韻和諧的美文,暢想一下,如果你是詩人陶弘景,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雄偉的山峰聳入云霄,山間清澈見底的溪流。
生2:我看到了山石色彩斑斕,在陽光的照耀下交相輝映。
生3:我看到了四季長青的樹林翠竹。
師:同學們欣賞著屏幕上的圖片,如果穿越時光,你是山中隱士,白天出去砍柴,傍晚獵歸,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你還會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呢?
生1:早上晨霧快要消散的時候,我聽到猿猴、鳥兒此起彼伏的鳴叫,令人心曠神怡,這真是天籟之音。
生4:傍晚晚霞染紅了天空,魚兒似乎知道我砍柴回來了,在水中競相跳躍迎接我。
師:身處這樣的自然山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5:這樣的人間仙境只有陶弘景、謝靈運可以感受得到。
師:你們感受不到?同學們在積極發言的同時,已經把這篇文章很順利地翻譯出來了,音樂家會用音符彈奏出世間的絕唱,畫家會用絢麗的色彩勾勒出奇妙的畫卷,那么作家陶弘景呢?他是怎樣把所見、所聞、所感寓于文字之中的呢?
生6:往上看,山峰高俊;往下看,河流清晰。
師(點撥):首先是視覺看到的,往上看,我們稱之為仰視,仰視璀璨的星空。還有嗎?
生7:從聽覺角度,猿猴、小鳥山間鳴叫的天籟之音。
生8:從俯視角度,動態角度寫“沉鱗竟躍”“清流見底“,從平視、靜態角度寫“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十具備”。
師:你們的領悟和觀察能力非常強,老師忍不住為你們點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人、事、物,需要我們像陶先生那樣去細細地觀察,自然風景也好,人物趣事也罷,都是人世間不可缺少的。只要大家走進生活,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相信也可以寫出好的佳作,不需要一直挖苦心思套用別人的寫作模板,那是別人在生活中地所見所得,不是自己的。
將詩文與生活結合,讓語文走出課堂,融入生活,不能讓青春煥發的青少年只埋頭在書海里做一個老態龍鐘的博士,自然界的山水、紅塵中的人和事物同樣是一本無字天書需要解讀,以便更好地去閱讀有字書。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不是一直奮筆疾書記錄筆記的學習機器。我摒棄了一線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記錄文言實詞、虛詞、一詞多義,然后記錄重難點,最后進行默寫等機械的“填鴨式”教學。大多數初中學生掙扎在應試教育的題海戰術中,距離大自然很遙遠。正如陶行知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營,生活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以上教學實錄的做法能夠讓學生明白語文作品源自生活,“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課堂的背后是生活,它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從課堂中愛上生活,愛上紅塵美景,聆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愜意,感悟“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的喜悅,嗅到“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的奇妙,品味”池上并禽沙上鳴,云破月來花弄影“的朦朧……
二、體味生活況味——從生活到課堂
我們語文老師不應該只教教材,更應該讓學習素材來源于日常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所用的教材來自生活,是作者深切的體會,情感、體悟是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的感知,因此應把實踐引入課堂教學,讓教學回歸生活。在執教《短文兩篇》中,部分教學實錄如下:
師:同學們,我們都有過徜徉在自然山水中的生活感受,哪位同學給大家分享一下?
生1:能讓我放松心情,暫時從學習考試的壓力中釋放自我。
生2:能讓我浮躁的心情得到沉淀,青山綠水不會因人富貴顯達就增光溢彩,也不會因人窮困落魄而吝嗇奇妙,有利于我心智的成熟。
生3:雨后的山水如一塊色彩斑斕的棱鏡,從左邊看是藍色的,從右邊看是綠色的。其實生活也是如此,萬事萬物,不同的心態,你的收獲也是不同的。
師:看來同學們也是認真對待生活、認真對待走過的山山水水的。那么,結合我們的實際感受,走進陶弘景的內心世界,或許他的想法與大家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4:和我一樣,有沉醉山水的愉悅。
生2:和我一樣,從現實壓力中解脫,或與他的境界更高,與謝公一樣超凡脫俗,志趣高潔。
師:同學們說得很到位,既有沉醉山水之愉悅,又有和古今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剛才同學說山水不吝嗇,同樣明月的光輝也灑在每個人的身上。同學們,你們有賞月的體驗嗎?
生5:小時候中秋節我和家人在一起,現在父母奔波在外,對我來說月亮象征著對團圓的渴望。
生6:我喜歡賞月,因為我和遠方的家鄉朋友雖“隔千里”,但“共嬋娟”,月亮寄托著我們相互的思念。
生7:小時候在老家,我和伙伴們夜晚去捉金蟬子,總是三更半夜才回家,漆黑一片,月兒為我們照亮路,我們乘著月光有說有笑地回家。同樣,月光下的蘇軾也是竊喜的。
師:你讀出了作者月下散步的愜意。
生8:當我考試不理想的時候,夜晚回家的路上,看到明媚的月光,亮閃閃的,好像嘲笑我,同樣此時被貶謫的作者也是郁悶的。
師:你讀出了作者仕途不順的悲涼。
生9:老師,我見過風雨之后的花木更加茂盛,我看到被暴風雨洗滌過的山水蕩漾著七彩陽光,我也見到了疫情之后的醫護人員更加堅強、祖國更加強盛。同樣,作者經歷了人生不幸,依然積極樂觀地賞月。
師:這位同學非常了不起,從生活為出發點,讀出了東坡先生曠達樂觀的情懷。同學們,其實文學不只是屬于這些古今作者,更屬于認真對待生活、勇敢追求詩和遠方的我們,我們喜怒哀樂的生活同樣可以在課堂上分享,暢所欲言,從無字書走進有字書。
以上課例,學生通過自己于自然美景中的喜怒哀樂,體會古往今來人們共有的情思和高尚情趣,讓學生的生活直接與課堂對話,逐漸培養學生感知生活的能力。新課標早已強調要想給學生一碗水,教師不再是有一桶水,而應該是長流水,同樣教師也應該自己學會從生活走進語文教學。
語文除具備工具性特征外,更具備人文性。就我個人而言,初來江南教書,對人情世故、世態炎涼有很大感觸,似乎讀通了那一本人世的大書。他鄉縱有當頭月,不如家鄉半盞燈。客居他鄉又迷茫無助的我每每講到思鄉情懷的古文,比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和《渡荊門送別》、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魯迅的《故鄉》會有別樣的思考和體會,這些文章里似乎都有我的影子。因為不是照本宣科,因為注入了自身的辛酸苦辣,在課堂上,學生的專注力明顯提高,從生活到課堂,能夠達到師生共鳴,學生能夠了解語文作品源于生活,重新定位生活和語文的關系。
班級里四十五位同學就會有四十五個酸甜苦辣的故事,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是最實在的生活和最實在的語文。比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先走進當代初中生的童年世界;在執教《老王》中,先讓孩子們說一說周圍不幸人的孤獨世界;在《我的叔叔于勒》的講解中,讓孩子們聊一聊周圍失業者的彷徨世界。人間眾生相皆能品味。在語文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問題創設,引導學生傾訴自己的內心世界。
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變化,生活中蘊含著教育經驗。找到學生最敏感的“生活觸發點”,就如往湖面上扔一塊石頭,整個水面就會泛起波瀾,一個小的生活體會就能創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每一篇課文都可以在孩子們的平凡世界中找到相似的影子,每個孩子都有讓自己發光發亮的平臺。教師再由生活往書本引導,一箭雙雕,既了解了孩子,又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是一個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的課堂,這是一個充滿語文味的課堂,這是一個共話人生況味的課堂,這是一個師生之間“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課堂。
三、共話語文生活——師生同行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生活之人格,技能以及觀念,可以體現生活之精華。部編版的很多課文散發著文學、生活的光輝。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仍然給學生貫穿愛國教育,明確“少年志則國志,少年強則國強”的少年壯志;魯迅的《故鄉》中世事滄桑可以引導學生心生“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的渴望;朱自清《背影》一文指引學生心發“父母在,人生尚有去處,父母不在,人生只剩歸途。”的感恩。在語文課堂中,共話人生,充分給予每一個孩子說話的權利,傾聽他們的內心世界,引導他們樹立高貴的人生品格。
陶行知愛學生、愛教育,始終以一個寬容博大的胸懷去教育每位學生,倡導并實踐愛的教育。在學校繁瑣的任務和課務量較重,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放學時,學校門口圍得水泄不通,有家長開車接孩子的。我發現我所教的學生里,大多步行回家,放學那一段時間的城南街道,遍布我的學生。我把騎電車改為步行,放下作為老師平時在學校的威嚴,主動去和他們打招呼,融入他們的氣氛。有的學生餓了,我會請他們在路上買點點心或者幾瓶飲料。從路邊的小草小花告訴他們“野百合也有春天”,堅強自信,樂觀成長;從路邊的廣告招牌,讓他們進一步地識字辯體;在季節變換的天氣里,師生也可以一起在路上共話古今優秀篇章;如今正是金秋時節,一派蕭條肅殺,此生活情景學生自然可以想到“自古逢秋逢寥”“樹樹皆秋色,樓樓唯落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知行合一,城南放學的小路散發著語文味,教師做個有心人,將自己的生活和對學生負責任的心結合,就能創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活動。似乎教學事業不再是“為了碎銀幾兩,把青春埋葬他鄉,染上滄桑,壓斷脊梁”。師生在這樣充滿活力、民主的課堂共同進步,體會生活況味,教學相長,上真正育人的課堂,做真教育。驀然回首,語文就在生活處……
盡管考試已經成為當今學校的主題和靈魂,我們還是應該繼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讓語文教學迸發生活和人性的火花,讓語文課堂成為真正育人的天地,讓生活和語文課堂融為一體,無生活不教育、不語文,讓語文教學改革之路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