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蕾
留守學生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必須面臨的問題,因為它不僅關系到千萬家庭的幸福,而且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同時,一個文明與民主社會的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充分保障學生的各項權益和促進學生的茁壯成長。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完善學生的社會工作,以增進或恢復學生的社會功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而作為留守學生成長的搖籃——學校,不得不肩負著父母的期盼、國家的囑托,教師更是使命的執行者。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在研究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利用學科的特點和優勢,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這些留守學生,關注這些留守學生的情感與學習,因為這也是我們教育的一部分——“人”的教育。
一、班級留守學生的現狀和特點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城郊初級中學,地處經濟欠發達的蘇北地區。近年來,我國南方和東南沿海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我們蘇北地區就成了勞務輸出大區。據不完全統計,我們這個地區男性中壯年(除有工作者)有90%以上外出打工,女性中壯年(除有工作者)有50%外出打工;他們中有80%以上到了廣州、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南部打工,只有10%左右在本地或是到其他地區打工。夫妻二人都出去打工的占了40%左右。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留守學生太多,我校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全校留守學生占40%以上(父母都外去打工)。這些留守學生家庭大多有這樣的特點:
1. 家庭經濟負擔比較重
留守學生家庭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老的既有父輩,也有祖輩,其中有的是老弱病殘;小的主要指自己的子女,多為兩個孩子,其中有的已上學。作為家庭中堅力量的留守學生的父母,既要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也要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而這些家庭都以種田為生,沒有其他經濟收入來源。由于種田收益較低,所以導致這些家庭經濟負擔比較重。為了維持家庭經濟開支,只好外出打工。
2. 家長文化水平比較低
留守學生家長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多為小學、高中畢業,少數根本就沒有上過學。由于文化水平低,要么在家種田,要么外出打工。外出打工干的多為苦力活,白天辛勤勞作,晚上沒有什么娛樂方式,只能打牌、喝酒甚至是賭博,還有部分人會聚眾打架斗毆。這些都給家庭尤其是孩子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
3. 對孩子教育不夠重視
打工人對孩子教育普遍不夠重視,認為自己不是上學的料,孩子也不是上學的料,將來橫豎一樣,要么在家種田,要么外出打工。所以自己外出打工,就把孩子扔給父母親甚至扔給祖父祖母代管,也有少數托付給叔叔、阿姨的。如此對待子女,導致這些孩子在學校不重視學習,不重視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習成績差,厭學甚至棄學;性格孤僻,心理封閉,人際關系緊張,遇事處理草率且感情用事。
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發現,這些留守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非留守學生明顯不同。他們由于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人監護;或者雖然有人(多為祖輩老年人)監護,但監護不到位。與非留守學生相比,他們不能跟父母親朝夕相處,學習上得不到父母親的鼓勵和認同,缺少精神上的動力,對前途更是一片茫然,所以遇到困難時更容易放棄。
二、教師對留守學生教育的缺失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只關注成績好的學生,很少關注甚至不關注成績差的學生,尤其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存在諸多缺失。
1. 缺乏必要的教育意識
由于大多數留守學生成績不好,有的思想品德也欠佳,部分教師把他們看作“另類”,既不指導他們如何去學習,也不指導他們如何去做人。殊不知,義務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師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是留守學生所急需的,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對他們來說是雨露、是陽光、是鼓舞、是動力,更是他們情感上的滋潤。而這些不僅是他們的父母,就連很多一線教師都做不到。這固然與當今社會的客觀環境有關,但主要還是教師缺乏對留守學生必要的教育意識,把留守學生放在了教育中“被遺忘的角落”。
2. 缺乏必要的學法指導
留守學生雖然不能等同于學困生,但學困生中確實大部分是留守學生。由于留守學生父母親不在身邊,生活上沒有人照顧,導致他們著裝邋遢,不講禮貌;學習不得法,沒有養成良好習慣;對學習沒有興趣,有厭學情緒;有的不求上進,沒有集體榮譽感,不愿意參加班級集體活動。這就難怪他們學習不好,不喜歡與人交往,甚至打架斗毆,更無家庭父母的觀念,心中只有自己。這就直接讓他們成為班級中的“釘子戶”。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很多教師“懶”得見到他們,不愿意指導他們學習,更不愿意接近他們,有時避之唯恐不及,這種做法是教育的一種嚴重缺失。
3. 缺乏必要的情感教育
由于父母親長期“離家”,留守學生得不到父母親的及時關愛,導致留守學生家庭情感缺失,進而讓這些學生失去了“親情”,失去了只有父母和他們之間才能碰撞出的情感。一旦這種情感缺失,將直接影響到這些留守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而這種影響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趨于明顯。留守學生把這種情感帶到學校里,表現為不尊重教師、不團結同學、性格內向、獨來獨往、悶悶不樂、郁郁寡歡。而我們教師對這些留守學生,要么根本就不關注,要么雖然關注了,但只停留在表面,很難真正地走進學生的心里,從而導致教師對留守學生情感教育的缺失。
由于教師對留守學生的教育存在諸多缺失,就導致了大部分留守學生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紀律性越來越差。他們在學校里是“差生”,走入社會以后就成了“渣滓”。由此看來,教師對留守學生教育的缺失后果極其嚴重。
三、語文教師對留守學生教育的責任
針對留守學生的特點,語文教師要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優勢,主動地了解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進他們的心理世界。我們會發現,這些留守學生大多是因為隔代監護人過度溺愛,祖輩們不能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從而導致他們“情感孤獨”、學習成績差甚至學業荒廢。這既是家庭、學校之痛,也是社會之痛。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如何教育他們呢?
1. 語文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從心里重視并關注留守學生
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那么忽視人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教育。同樣,忽視“人的教育”的語文課堂也是失敗的語文課堂。但是,由于中考“指揮棒”的存在,讓我們的教育或多或少已偏離這個核心,變得不去尊重人,而尊重分數的觀念“深入人心”,語文課堂也失去了“語文味”。試想,這樣的觀念指導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與研究能關注留守學生嗎?我想,即使關注也只是關注他們的分數吧,而他們內心世界的真實又有誰去關注呢?就這樣,留守學生教育問題的研究的“船”被擱淺了,而他們也隨之被理論家們“遺忘”了。筆者身邊時時刻刻都在上演這樣的“遺忘”故事。長此下去,必將毀掉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進而讓國家、民族缺乏生機。為此,筆者大聲疾呼,教師們尤其是語文教師們,行動起來吧!多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因為這也是我們語文教育的一部分。相信成功教育學生成為一個“人”比成功教育學生考上理想高中更有價值。
也許有人會認為語文教師對留守學生問題的關注與教學無關,或者認為這是家庭、社會的責任,不是語文教師的責任,最起碼不只是語文教師的責任。筆者認為,語文教師認真地關注與研究留守學生問題不僅與語文教學有關,而且還能促進語文教學的進步。
2. 語文教師要加強對留守學生的學業指導,激發他們學習興趣
對于留守學生來說,學習興趣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如,“讀一切好的作品,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笛卡爾);“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冼星海);美術,能“陶冶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蔡元培)。這些人都有廣博的興趣,尤其是對學習和工作的興趣。如果一個人沒有什么興趣,必然會感到生活枯燥、精神空虛,也就激不起對學習和生活的熱情,只能過一天算一天,昏昏沉沉地度過一生。
一些留守學生學習語文時,心理上會有一些障礙,如:(1) 喪失學習信心,背上自暴自棄的包袱,認為自己反正成不了才;? ?(2) 怕苦畏難,情緒不穩,碰到一點困難就卻步;(3) 認為語文在中考中得分太“軟”,只要在課堂上聽聽就足夠了;(4) 存有僥幸心理,認為到時碰運氣。我們語文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幫助留守學生排除這些心理障礙。
語文教師要讓留守學生明白,一定要提高自學能力。沒有自學能力,學習肯定不會好。語文教師要給學生創造自學條件。這個條件,一要靠教師創設,二要靠留守學生自己創設。語文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不遺余力地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一個和諧的環境。語文教師要經常熱情地肯定他們在自學方面取得的成績,即使是些微的成績,也同樣要加以肯定。語文教師要經常地及時地給留守學生指點迷津,熱心地幫助他們借到或買到他們想要自學的書籍報刊,要積極鼓勵他們自訂一些載有指導自學文章的報刊等。
3. 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加強留守學生的情感教育
留守學生雖然是“留守”,但一般不是獨自一人在家生活和學習。父母親外出打工前,要把孩子交托給自己的父母親或是至親,同時也會保留自己的聯系方式。這樣,也就給我們語文教師教育留守學生提供了必要條件。當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出了問題時,我們首先要跟學生的監護人聯系,因為他們就在孩子身邊,教育孩子比較方便。如果監護人解決不了,我們也可以直接跟學生的父母親聯系,尤其是情感方面出的問題。要讓家長明白,孩子們“情感的孤獨”不是金錢和物質所能彌補的,只有讓“家”完整起來才能讓“情感的孤獨”不治而愈。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要充分利用一些課文,加強對留守學生的美好情感教育。學習《背影》,讓留守學生感受父之愛;學習《我的母親》,讓留守學生感受母之愛;學習《散步》,讓留守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學習《孤獨之旅》,讓留守學生品味杜小康那種堅忍的性格特征。通過相關課文的學習,要讓留守學生理解“可憐天下父母心”。留守學生的父母親雖然外出打工,暫時離開了他們,但他們是為了“這個家”,是為了這個家能夠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關注留守學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幫助他們填補他們的家庭情感空白有利于他們在校的學習,更有助于他們更好地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進而走好他們的人生之路。因此,教師要走進留守學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他們在留守的日子里充實情感進而努力學習,為今后的人生發展打下心理基礎。
通過對留守學生的調查、分析和教育,我們了解了留守學生的情感世界、留守學生成績差的成因以及相應的對策。我們要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再探索出一條教育留守學生情感和學習的新路子,為今后我校對留守學生的情感和學習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留守學生不會再憂郁,不會再為家的飄渺而無心學習,而應該看到他們臉上本就應該有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