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艷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教育家,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即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回歸生活,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的發展需要。本文探討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內涵、幼兒的身心特點、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等,以供參考。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內涵
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這些教育理念分別體現了陶行知對生活教育的內容、資源、方法等方面的闡釋。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曾呼吁:“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會考;發動那培養生活力之創造的考成。”陶行知提出“生活力之創造”,呼吁教師不要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教學,教學不能是紙上談兵,教師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發散思維。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與當前素質教育理念相契合,教育與生活是互相融合的,而不是相割裂的。教師需要在教育與生活中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關注幼兒的生活,培養幼兒的生活技能。
(二)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的宗旨是打通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根據社會需要辦學校,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這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多了解社會的需要,把社會需要融入教育中,而不是“閉門造車”,按照自身的意識和想法盲目地進行教育。教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結合,教師要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設計與社會需要相符合的教學實踐活動,培養幼兒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技能。
(三)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主張“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要求教師的“教”和“做”要統一,幼兒不僅要按照教師的“教”來學,還會根據教師的“做”來學。陶行知的這一主張強調,教師不僅要關注教育的結果,更要關注教育的過程,注重幼兒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識。比如,幼兒的好奇心強,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總愛提出問題,當看到滿園的桂花后,會提出“桂花有幾瓣花瓣”“桂花可以吃嗎”等問題,如果教師直接告訴他們答案,他們可能過一會兒就忘記了。因此,教師要做個有心人,與幼兒一起探討、實踐,讓幼兒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筆者認為,教師不光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
(一)教學與生活體驗結合
陶行知曾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新課改文件中,“體驗”一詞被多次提及,這足以表明,其在新課改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為了讓幼兒體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培養他們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筆者帶領幼兒走進田野,讓他們感受農民伯伯的辛苦,直觀地了解了蔬菜的種植過程,并讓幼兒體驗拔草與澆水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讓幼兒在勞動中感受“盤中餐”的來之不易,進而幫助他們養成珍惜糧食的好習慣。通過親身體驗,幼兒了解了糧食的珍貴,增長了自身的知識儲備,拓寬了視野。
相較于宣講式的授課方式,教師以“生活體驗”為主題創設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方式,更能激活幼兒的學習熱情。教師通過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綜合實踐活動,還能讓他們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園所教學與家園共育相結合
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是指將教育與社會相結合。家長資源是一個豐富的資源庫,教師要整合家長資源,促進家園共育。以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為例,每個月會開展1~2次不同主題的家園互動活動,旨在讓家長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情況,讓教師了解幼兒在家里的表現情況。有些幼兒在幼兒園比較乖,聽教師的話,但是在家就比較調皮。綜合幼兒在家和在幼兒園的不同表現,為了促進幼兒茁壯成長,我園實施了如下方案。第一,組織家長會,邀請家長觀看孩子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錄像,讓家長感受孩子在幼兒園的成長,進而理解教師的辛勤付出。第二,開展家園互動活動,請一些優秀家長分享自己的教育經驗,教師和其他家長可以從中獲取新的教育理念,互相交流學習。同時,教師也能根據家長提出的意見調整教學方法,助力幼兒茁壯成長。
家園合作可以讓家長明白自身的重要作用,也可以讓家長走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更全面地了解和認識孩子,從而更好地推進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
(三)教學與生活實際結合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主張教師要將教育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以筆者所在班級為例,針對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筆者為幼兒介紹安全知識,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比如,筆者告訴幼兒遇到陌生人向自己打招呼,不要隨便搭理,不要隨便吃陌生人給的食物等。對于生活常識,筆者會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隨機指導幼兒。如在幼兒午休的時候,筆者引導幼兒自己穿、脫衣服,告訴他們脫下的鞋子要擺放整齊,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師通過生活實際向幼兒傳授生活技能知識,讓幼兒在增長知識經驗的同時,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一)故事背景
在某天中午吃水果的時候,文文的牙齒掉落了,筆者以此為主題,開展了教學活動“牙齒的秘密”。
欣欣:“老師,我們的牙齒為什么會掉啊?”
謨謨:“老師,掉牙齒會不會很痛啊?”
露露:“我們為什么要換牙呀?”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身體各個部位開始發生變化,幼兒乳牙生理性脫落,替換乳牙的恒牙相繼萌出。在這一時期,筆者所在班級的大多數幼兒出現乳牙脫落的現象,因此,如何引導幼兒在換牙初期保持樂觀的心態和養成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至關重要。對于幼兒的這些問題,筆者決定引導幼兒深入了解牙齒。
(二)故事開展
1.認識牙齒。筆者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并邀請家長和幼兒一起完成這份關于牙齒的調查問卷,以幫助幼兒加深對牙齒的了解。第二天上學,鑫鑫很高興地對筆者說,“老師,我知道了,我們有門牙、犬牙、前磨牙、磨牙。”筆者追問道:“那你們知道這些牙齒的作用是什么嗎?”晨晨迫不及待地說:“我們的門牙比較薄,可以將食物咬下來,犬牙尖尖的,可以用來撕碎食物,前磨牙和磨牙主要負責搗碎食物,方便我們咽下去。”筱筱說:“老師,我還知道,我現在有22顆牙齒。”睿睿說:“我有24顆牙齒。”幼兒紛紛分享自己的調查成果。
2.分享換牙小故事。對于幼兒換牙的經歷,筆者再次發放了一份記錄表,讓幼兒回家調查自己“換了幾顆牙”“換第一顆牙齒的時間”“換的是哪顆牙齒”等問題。幼兒很興奮,回到家與父母一起認認真真地完成了記錄表。第二天,幼兒紛紛分享了自己的換牙小故事。
露露:“我今年六歲,已經換了四顆牙了。我換第一顆牙齒的時間是2019年4月17日,換的是下頜中間的牙齒。我記得這顆牙齒一開始會晃動,然后爸爸就把它拔下來了。我還有一顆蛀牙,疼起來的時候,我臉都腫了。”
菡菡:“我今年六歲,換了一顆牙,它是2019年11月的時候掉的,那天我剛洗完澡,媽媽給我吹頭發的時候我自己拔下來的,有點痛,還流血了。我的蛀牙有點多,有六顆。”
筱筱:“我今年七歲,已經換了兩顆牙了。我掉第一顆牙齒的時候在暑假,是我吃餃子的時候掉下來的,完全沒有感覺,就這么掉了。然后第二顆牙齒是爸爸幫我拔下來的。我有四顆小蛀牙,有時候會有一點點疼。”
幼兒積極地介紹著自己的換牙小故事,也漸漸知道了人為什么要換牙齒,因為小時候的乳牙的牙根不是特別堅固,到6歲左右就會自然脫落,然后再長出新的牙齒,叫恒牙。
3.露出微笑。通過課程的開展,一些因為換牙不愿意說話的幼兒變得更加活潑,他們愿意大膽地秀出自己的牙齒,筆者也將幼兒露出牙齒的笑臉拍了下來,與他們一起觀看,并鼓勵他們畫一畫自己露出牙齒的笑臉。
(三)活動分析
這次活動旨在幫助幼兒自然地接受換牙的過程,讓他們對生命的成長有正向的認識和期待。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筆者充分發揮了幼兒的主體作用,從幼兒發現問題開始,通過調查表的方式,實現了家園合作,增進了親子關系。活動中,筆者從幼兒的角度出發,結合幼兒的意愿,鼓勵幼兒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講述自己換牙的小故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幼兒,認真傾聽幼兒的想法,充分了解幼兒的感受,結合實際活動,讓幼兒更加深入地了解牙齒,知道換牙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從而讓幼兒更加積極地探索生活、發現生活。
綜上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是對生活與教育之間關系的闡述,對當下幼兒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借鑒意義。因此,教師要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進行深入學習與研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進而促進幼兒教育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蘇州高新區滸墅關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