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靖雯
3~6歲兒童正處于身心發展的初級階段,更容易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在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作為祖國的新生力量,是地方文化重要的傳承群體。因此,引導幼兒了解傳統的地方節日文化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了解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筆者所在幼兒園地處千年古塔附近,周圍有著豐富的吳文化資源,七里山塘賦予了幼兒園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人文氣息。在此基礎上,教師以健康、向上、貼近幼兒生活的吳地節日文化為載體,引導幼兒感受地方節日文化的魅力,有利于弘揚吳地節日文化,豐富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
吳地節日是指吳地人民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節日,它具有江南水鄉的地域特色。筆者所在幼兒園教師結合傳統習俗和四季節氣,梳理了十二個節日,即正月燈彩節、二月春龍節、三月三嬉戲節、四月神仙節、五月戲水節、六月曬書節、七月巧手節、八月金桂節、九月九九節、十月新米節、十一月消寒節和十二月臘八節。本文以吳地節日文化為切入點,旨在讓幼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習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一、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創設吳文化特色環境
我園融合了吳地優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巧妙利用墻面、門、窗、走廊、樓梯口、天花板等空間,分層次、分階段地懸掛各種具有民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氣息的飾品。例如,我園在走廊布置了“虎娃節節高”的內容,將與吳地節日相關的詩歌與圖片相結合,這很好地吸引了幼兒的眼球,深受家長與幼兒的喜愛。此外,在每個節日課程結束后,教師都會在幼兒園門口呈現與該節日相關的圖片,幫助家長與幼兒深入了解燈彩節、嬉戲節、戲水節、曬書節等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
我園還精心打造了“虎娃節節高”社會實踐館,展示節日的民俗風情,并設計與節日相關的游戲,制作民俗節日小吃,將該館打造成集觀賞游樂、探究體驗、生活實踐為一體的場館。這些布置營造了濃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氛圍,令前來參觀的其他學校教師贊嘆不已。此外,我園也會經常播放一些評彈和《擔鮮藕》《蘇州好風光》《茉莉花》等獨具江南水鄉特色的歌舞樂曲,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感受民間文化的魅力。
我園每個班都有吳文化特色的區域,班級里也有相關的圖書,如《虎娃童謠》《吳地節日三字經》等,教師也會經常播放一些具有吳地文化特色的歌曲,如《昆曲》《蘇州評彈》《水姻緣》等。此外,每個班級的教師都會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精心設置各具特色的環境,如小班的傳統節日服飾展、中班的傳統手工藝品展、大班的剪紙藝術區等。在自主性游戲中,教師也會巧妙地融入吳地文化,如筆者所在班級開設了“蘇州傳統小吃館”,讓幼兒嘗試制作泡泡小餛飩、梅花糕、海棠糕、蘇式綠豆湯、傳統鹵汁豆腐干等傳統小吃,鼓勵幼兒用方言招呼“顧客”,大膽地講述自己知道的傳說故事,營造了一種良好的民間文化氛圍。幼兒可以在該區域內品茶、下棋、聽故事、唱蘇州童謠、講蘇州傳統故事,感受吳儂軟語的魅力,發展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創設幼兒積極參與的操作環境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會影響幼兒的發展,教師應創設能使幼兒積極參與的操作環境,讓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與經驗。為此,筆者所在幼兒園教師為幼兒創設了豐富的區角活動環境,讓幼兒的主動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筆者還根據班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在每個區域投放了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讓幼兒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進行游戲,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吳文化的熏陶。此外,各班教師也會根據主題的更新變化和幼兒的發展需求,及時地更換區域材料和環境創設,促使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游戲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吳文化,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整合社區和家庭資源,創設支持性的環境
在活動開展期間,我園教師還注重整合家庭資源和社區資源,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如請手工藝人手把手教幼兒學習刺繡、剪紙,請蘇州當地居民講述蘇州節日的習俗等。同時,我園教師會在園內開展與各個節日有關的主題活動,讓幼兒在操作與游戲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妙與韻味,產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此外,我園教師還利用端午節、金桂節、新米節、燈彩節等開展親子活動,開設節日文化一條街,并邀請家長一起參與,充分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家長給幼兒園帶來了許多關于吳地節日文化起源的資料,如民俗、建筑、活動等的圖片,還有蘇州童謠、民間兒童故事、民間歌曲等。許多家長還把家里的工藝品、圖書等帶到班里讓幼兒欣賞、交流。我園開展的各類活動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獲得了一致好評,家長紛紛表示這些傳統節日活動非常有意義,不僅能讓幼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韻味與魅力,還能讓幼兒親身體驗傳統節日的樂趣,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二、探索行之有效的吳地節日活動,以提高幼兒對中華優
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一)設計專門的課程活動
優質的節日文化活動能讓幼兒全面、深入、清晰地了解節日文化,了解其中的歷史淵源、民俗風情等。對此,我園教師結合吳地的十二個節日,開發了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節日活動,以期幫助幼兒深入了解相關的節日文化。
此外,我園教師還會根據幼兒園教育內容,將合適的吳地節日文化滲透其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民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我園教師自編了“提燈走三橋”“新米大家嘗”“劃龍舟”等有關吳地文化的園本課程,以期通過這些課程幫助幼兒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如,我園教師會在午餐后或離園前給幼兒講述酒釀餅的由來、五人墓的故事、中秋節的神話等,讓幼兒了解吳地的傳說故事、節日風情、習俗等,為幼兒展開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民俗畫卷。再如,在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教師會給幼兒講解與中秋節有關的古詩,介紹重陽節的習俗,引導幼兒動手制作月餅、重陽糕等,加深幼兒對節日文化的認識。
(二)開展各具特色的主題活動
我園教師圍繞吳地的十二個節日開展了主題活動,讓幼兒感受了吳地節日文化的魅力。以燈彩節的主題活動為例,燈彩節即元宵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等是元宵節的幾項重要習俗,而幼兒對這些習俗不太了解。于是,我園教師帶領幼兒搓元宵、舞龍、做花燈、猜燈謎,讓幼兒從多方面了解了燈彩節的習俗和來歷,感受到傳統節日帶來的溫暖和快樂。
三、精心篩選民間文化資源,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吳地文化是吳地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精髓,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能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園教師收集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并精心篩選了一些積極健康、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內容。鑒于幼兒喜歡朗朗上口、具有濃厚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的民間童謠、古詩,我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將語言教學、故事表演和游戲活動有機結合,讓幼兒根據作品內容自由表現和創造。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經常一邊念著原汁原味的方言童謠,一邊做著自創的動作。通過這類教學活動,幼兒學到了豐富的詞匯和優美的語句,實現了自身語言能力的發展。除了童謠、古詩,我園還增添了《吳地節日三字經》的誦讀與學習,旨在通過優美的音韻和舒適的節奏變化增強幼兒的語感,增強其語言能力。
四、合理運用吳地文化,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行和習慣
行為是一種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也是一個人品行的外在表現。幼兒階段是個體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重視和加強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習慣成自然》《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等文章所闡述的主要內容就是關于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傳承吳地節日文化可以陶冶幼兒的思想情操,讓幼兒學習傳統美德,有助于培養幼兒良好的品行和習慣。例如,在重陽節的主題活動中,我園教師為幼兒講述了有關重陽節的傳說,邀請幼兒的爺爺奶奶一起來園做游戲、品嘗重陽糕,這讓幼兒懂得了尊老尊賢。在端午節的主題活動中,教師通過講述有關屈原的故事,讓幼兒學習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他憂患國家社稷、體恤百姓的忠貞氣節。教師還開展了“賽龍舟”游戲活動,培養了幼兒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優良品質。此外,我園還會開展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活動,如在春分會開展“斗蛋比賽”,在立夏會開展編蛋絡、掛鴨蛋的活動,在冬至會邀請家長來園包餃子、做湯圓等。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在做一做、玩一玩、嘗一嘗的活動中了解了二十四節氣的特征和習俗,也懂得了謙讓、分享、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品行和習慣。
我園在弘揚吳地節日文化時挖掘了各種適合幼兒的資源,讓幼兒了解了更多節日習俗,也促進了幼兒的發展。在后續教學過程中,我園會繼續探究吳地節日文化與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融合,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長期目標,以幫助幼兒了解更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幼兒的全面發展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斜塘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