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在習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由此可見,新課標注重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設計想象習作教學活動,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大膽創作想象作文。教師可運用依物想象、看圖想象、聽音想象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尋找寫作素材,指導學生互動分享,設計有趣的游戲,以優化學生的寫作效果。本文探討了新課標背景下如何開展想象習作教學,以供參考。
一、重視素材積累,探索想象習作的方式
(一)依物想象,賦予特殊功能
創作作文需要素材,但是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創作經驗都不夠豐富,他們缺乏足夠的素材積累。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幫助學生獲取寫作素材。依物想象是直接給學生展示各種具體事物,讓他們將這些東西作為素材,根據其外形特點進行想象。
例如,在學生創作作文“這樣想象真有趣”前,筆者設計了“什么變成了什么”這個小游戲,先給學生展示了溜冰鞋,拋磚引玉,并表示:“今天老師起晚了,還好借了哪吒的風火輪,否則就要遲到了?!睂W生都感到很好奇,因為這只是普通的溜冰鞋,并不是風火輪。此時,筆者再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同學們看看這個溜冰鞋和風火輪之間有什么相似之處呢?怎么形容可以讓溜冰鞋更像風火輪呢?”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它有輪子,和風火輪一樣?!庇械恼f:“它的速度很快,就好像風火輪一樣?!边€有學生試著描述:“老師穿上了鞋子,感覺有一團火焰在推著他前進。”筆者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給某種生活物品賦予特殊功能。根據上面的小游戲,當學生發現沒有素材的時候,他們可以結合身邊的具體事物展開想象,創造出新的事物,從而豐富寫作素材。
(二)看圖想象,契合事件邏輯
圖片能直觀地展現信息,但是也有很多留白處,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展開想象。當學生缺乏創作素材時,教師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圖片,讓他們根據圖片信息嘗試編寫。
例如,在學生參與“看圖畫,寫一寫”活動時,筆者先讓他們說說畫面上有哪些人物,這些人在做什么。有一名學生回答:“畫面上有幾個小朋友在放風箏,遠處還有成年人在看?!比缓?,筆者讓他們結合畫面本身,展開想象:“你們能否根據他們的動作、表情,猜想一下他們在這個瞬間說了什么,心中想的是什么嗎?”有學生認為:“拽著風箏線的小朋友回頭對舉風箏的小朋友說‘你可要舉得穩一點,對方回答‘你可要跑得快一點,他們全都期待著風箏升空的瞬間。”最后,筆者再讓他們想象畫面中沒有的內容:“在他們放風箏之前,發生了什么呢?他們為什么來放風箏?在此過程中還發生了什么事情?你們能否結合自己的想象,補充這些內容,完整地寫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呢?”這能幫助學生在圖片的基礎上合理想象,寫出內容豐富的作文。
(三)聽音想象,引導表情達意
音樂包含旋律和歌詞,能激發人的想象力,使其在腦海中再現歌曲的畫面。教師可以將音樂作為寫作素材,讓學生根據旋律和歌詞,想象演唱者的內心感受,并試著表達這種情感。
例如,在學生創作作文“有你,真好”時,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在創作親情故事的時候,沒有寫出真情實感。對此,筆者選擇了聽音想象的方法,以期喚醒學生的生活記憶,觸發學生的情感,幫助他們收集寫作素材。筆者讓學生傾聽了閻維文演唱的《母親》,這首歌沒有刻意抒情,創作者將情感融入一個個生活細節,通過拿書包、打傘、包餃子、擦眼淚等細節展現親情溫暖。伴隨旋律和歌詞,學生的腦海中很快有了畫面,他們想起了不少生活中的場景。如有一名學生寫道,當一家人都感染疾病時,母親拖著病體給自己包餃子,他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并由衷地發出贊嘆:“媽媽,有您,真好!”
二、基于認知特點,探索想象習作的途徑
(一)閱讀繪本,拓展想象空間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小學低年級學生處于具體運算思維階段,他們的想象力必須依托于具體、直觀的事物。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運用豐富多彩的圖畫幫助他們拓展想象的空間。
例如,學習了《找春天》一文后,為了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拓展他們的想象空間,筆者推薦學生閱讀繪本《遇見春天》,并設計了循序漸進的創作活動。首先,筆者讓學生閱讀繪本,跟隨小黑熊一起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盎然生機。其次,筆者讓學生回憶其他季節,說說不同的季節分別有什么特點,找到了哪些具有標志性的事物,并鼓勵學生用繪畫的形式,將自己腦海中的畫面展現出來。最后,筆者再讓學生模仿《找春天》這篇課文中的句子,運用文字描述自己繪制的圖畫。比如,根據“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這個句子,一名學生寫下了:“冰冷的秋雨落在我的臉上,那是秋天在哭泣吧!”還有一名學生寫道:“滿樹紅彤彤的果子,那是秋天跳動的心臟吧!”
(二)理解寓言,發展想象思維
小學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處于具體運算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奇心更加強烈,而且思維能力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閱讀寓言故事,分析作者想要表達的生活哲思。
例如,在學習《陶罐和鐵罐》的時候,筆者組織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鼓勵他們演繹陶罐和鐵罐。有一名學生提出:“鐵罐很傲慢,它只看到了自己的能力,沒有看到陶罐的才能,陶罐卻很謙虛?!痹诒硌莸幕A上,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發揮想象,說說從陶罐和鐵罐的身上能得到什么啟示。一名學生表示:“我覺得每個人都是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不能因為自己的才華就看不起其他人。”隨后,筆者組織學生聯系生活,觀察自己身邊的人,看看每一個人的優缺點分別是什么,并模仿《陶罐和鐵罐》,創作一篇小寓言。比如,有的學生寫的主題是急性子和慢性子,他認為:“急性子和慢性子都沒有錯,但是要分場合。有的場合,要耐心一點;而有的場合,做事情要抓緊一些,這樣才更好?!?/p>
(三)隨文練筆,升華想象情感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想象力、創作能力都有所提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隨文練筆活動,讓他們通過閱讀總結寫作經驗,并運用在作文創作中。例如,在閱讀《慈母情深》的時候,筆者發現很多學生都對母親的工作環境具有深刻印象,他們能體會母親的艱辛,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愛。利用這個機會,筆者組織學生參與隨文練筆活動,對學生說:“你們能否發揮想象力,構筑一個生活、工作的空間,然后想象在這個環境下的人是什么生活狀態,內心感受是什么?再模仿課文將其寫下來?!庇械膶W生聯想到家附近的建筑工地,想象工人們的工作場景,描寫了艱苦的工作環境,并試著表達工人的情感,如“汗水還沒有滴落,就已經被太陽曬干了。他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嘴唇卻并沒有濕潤的感覺。他不覺得辛苦,為了臥病在床的母親,他選擇了堅持”。
三、聚焦高效課堂,探索想象習作的策略
(一)靈活擬題,凸顯個性風采
教師要探索想象習作的教學策略,構建高效課堂。在設計寫作主題的時候,教師要避免限定寫作內容,采用半命題、材料作文等形式,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參與個性化擬題。
例如,“……讓生活更美好”是半命題的形式,給了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在此基礎上,筆者將這個題目改成“……讓……更……”,這樣學生可以填寫更多的內容,不必拘泥于原先的主題。想象作文的題目要有靈活性,更要有一定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修辭手法擬題,或者設計一些和擬題有關的小游戲,讓學生進一步發揮想象力。
(二)互動分享,樹立讀者意識
傳統寫作教學往往是由教師點評學生的作品。但是事實上,一篇文章的閱讀者不僅僅是教師,還有其他人。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互動分享,通過相互批改作文,了解他人對自身作品的評價。在作文創作“神奇的探險之旅”時,筆者讓學生將作文上傳至網絡,并分門別類地整理網友的觀點,看看最多的意見是什么。有的讀者認為作品的想象力不足,在閱讀的時候能猜到后續會發生什么,所以沒有閱讀興趣;有的讀者認為作品雖然夠離奇,但是合理性不夠,給人胡編亂造的感覺。由此學生得出結論,要寫好作文“神奇的探險之旅”,不僅要積極想象,構思合理的情節,還要采用跨學科寫作的方法,根據劇情加入生物、天文、物理、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在互動分享中,學生認識到寫作時需要讀者的反饋。
(三)設計游戲,啟迪創意靈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一般都對游戲很感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設計一些能啟迪學生想象力、激發他們創作靈感的游戲,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在作文創作“奇妙的想象”之前,筆者先安排學生參與了一個有趣的游戲——“動植物大變身”。筆者繪制了各種動植物的卡片,然后讓學生隨機抽取2~4張,他們要將卡片中的生物整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新的生物,并將原生物的習性特點整合到新生物上,說說它們會發生什么有趣的故事。比如,有一名學生抽取了卡片“大象”和“爬山虎”,將它們整合在一起,編寫了故事:“大象羨慕爬山虎能在墻面上攀爬,它也想長出爬山虎一樣的觸角。有一天,它發現自己終于長出了觸角,興奮地攀登懸崖,但是它身體太重,結果觸角斷了,它摔了下去。大象醒過來,發現原來是一個夢?!?/p>
良好的寫作氛圍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暢所欲言,真正表達自己心中所想。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從想象習作的教學方式、途徑和策略等方面入手,構建高效的寫作課堂,進而逐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