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蘭
作業是學生連接課堂知識、溫故知新的紐帶。自國家要求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以來,如何保持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已成為教育工作中的一個難題。現有的作業設計顯然已經不適合“雙減”背景下的教育發展趨勢,科學統籌作業安排是有效響應國家政策的有力措施。因此,在“雙減”政策的提出和實施背景下,作業的創新改革已成為重點,是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
一、小學語文作業的優勢
(一)有效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語文作業是促進學生學習語文、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工具之一。此外,語文作業還可以在一定情況下測試語文課堂教學效果,使教師能夠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度,能通過批改作業發現學生語文學習存在的不足,從而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有效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語文是一門結構性和設計性都很強的語言類學科,具有非常重要的探索意義,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語文作業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續和拓展。通過語文作業,學生可以在真實情境中進行實踐,最終準確掌握語文知識,提高自身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此外,語文作業能有效拓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基本原則
(一)實效性原則
在傳統的作業模式下,有一半以上的學生無法在預設時間內完成作業,這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也影響了作業的效率和質量。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教師需要遵循實效性原則,精心設計語文作業。教師應結合語文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從課堂文本出發進行作業設計,讓學生通過作業鞏固課堂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水平和學習質量。
(二)針對性原則
過去,一些教師大多是設計和布置統一的語文作業,沒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化設計。由于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和知識水平不同,學生對作業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需要遵循針對性原則,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設計作業,使班上每個學生都能更好地回歸課堂,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實踐性原則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需要遵循實踐性原則,布置實踐作業,要從教材擴展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以實踐的方式探索生活中的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主體性原則
“雙減”政策中的要求都是從學生的角度提出的。基于這一特點,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需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應以學生為核心,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更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作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深入地完成作業練習,并真正學有所獲。
(五)探究性原則
作業練習不是對課堂知識的簡單回憶,而是對課堂學習活動的擴展和延續。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體驗探索答案的過程,還要注重形成深入探索能力。教師應遵循探究性原則,為學生探索知識提供一定的空間,使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的知識,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語文的本質。
(六)多樣性原則
“雙減”政策旨在通過減輕負擔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然后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基于這一教育目標,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教師需要遵循多樣性原則,設計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作業,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探究和鍛煉。這樣可以全面發揮語文學科作業的功能和作用,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求。
三、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創新設計與優化策略
(一)把握“雙減”要求,明確作業目標
目標是具體活動和行為的指引。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時,教師首先要明確作業的基本目標,保證作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師要充分把握“雙減”政策的要求,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制定教學目標,進而確定作業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應用能力,保證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的一致性。
例如,在講解《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文時,教師要堅持“雙減”的基本理念,在學習前安排以閱讀為主的預習作業,減少學生的作業量,提高作業的質量。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家和家長分角色閱讀課文,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課文中的角色形象。在檢查作業時,教師可以讓幾個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在課堂上進行分角色朗讀,通過學生閱讀的流暢性、節奏感和情感投入來檢驗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教師還應明確作業目標,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為目標,讓學生嘗試根據自己的想法續寫故事。這樣的作業安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還可以有效地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
(二)注重學以致用,設計實踐性作業
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實踐性較強的作業。具體來說,在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生活安排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生活的美。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時,要挖掘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然后從多方面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充分利用知識,促使學生從生活中獲得良好的啟發。
例如,在講解《桂花雨》一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桂花樹,拍一些桂花樹的照片,然后描述自己看到的桂花樹,以此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鼓勵學生主動完成作業;在講解《太陽》一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太陽;在講解《慈母情深》和《父愛之舟》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完成一些以感恩為主題的家庭作業,如為他們的母親或父親做力所能及的事。這樣的生活實踐作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三)基于學生差異,設計分層化作業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之間有各種各樣的差異。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水平設計分層化作業,以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
例如,在講解古詩《大林寺桃花》時,由于學生與文言文、古詩文接觸較少,理解能力較弱,教師可以設置不同層次的作業。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仍處于初步接觸文言文的階段,無法獨立完成古詩中翻譯句子和分析作者情感的任務。教師可以將語文作業設計成抄寫生字詞和熟練朗讀古詩,如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明確古詩中大林寺、人間、長恨等關鍵詞的含義。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有一定的古詩基礎,教師可以將作業設計為復習文言文實詞、翻譯和理解古詩內容,如正確翻譯古詩,并且大致理解古詩的含義。學習能力突出的學生有良好的古詩基礎,能夠準確地翻譯字詞和句子。教師可以將作業設計為分析作者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如分析古詩,具體欣賞“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在學完這首古詩后,教師可以引入類似題材的古詩,作為語文學習的拓展。分層化作業能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并從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使學生對學習更加有動力。
(四)結合智能技術,設計信息化作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結合智能技術來設計信息化作業,完善課后環節。在課后鞏固和作業設計方面,教師應注重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結合一些智能技術,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發展。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布置一些信息化作業,如要求學生根據學習情況完成學習類App打卡任務,結合其中一些習題進行練習,這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更高效的學習。
(五)關注現實生活,設計生活化作業
語言本質上是生命的延伸,它的產生和應用離不開我們的現實生活。因此,語文作業也要突出生活的特點,讓學生通過作業增強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把現實生活作為作業設計的出發點,將學生熟悉的人物、感興趣的事情結合起來,設計生活化作業,激發學生對作業的熱情,鼓勵學生主動做作業,并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例如,當講解《夜間飛行的秘密》一文時,學生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意識到人類可以從動物身上獲得靈感。在學習完這節課后,教師可以設計一項生活調查作業,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仿生學,并搜集相關資料。如生活中常見的鋸子是受螳螂臂的啟發產生的;冷光是受螢火蟲啟示發明的。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對作業的興趣,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常識。
(六)關注學生發展,優化作業評價
評價本身就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評價在作業中也起著關鍵作用,是師生溝通的橋梁,可以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薄弱之處。因此,教師應優化作業評價,以學生對作業的態度、興趣和作業完成情況為評價內容,注重學生的發展,鼓勵和表揚學生的閃光點,及時指出學生的不足,點燃學生寫作業的熱情,使學生可以從作業中獲得成就感,不斷提高自己。例如,在學生完成語文作業后,教師要了解學生作業中的優點和不足,通過一些書面評語來鼓勵和表揚學生,促使學生認真完成作業。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田壩橋鎮螃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