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兵紅
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提出,教育信息化開始向智能化邁進,如何開展多樣化、智能化、具象化的智慧課程教學已成為新時代高校課堂教學的重要課題,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也成為新一輪教學革命的方向。中國古代文學是傳統的專業課程,旨在用信息化的手段和虛擬仿真實驗實現隔空對話,幫助學生突破因時空理解差異而形成的難點。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結合信息技術和虛擬仿真技術,將可視化教學應用到古代文學教學中已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
可視化是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將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是人機交互的理論、方法、技術在實踐中得以運用的體現。一般來說,可視化可以將信息、數據和知識轉化為形象化和具體化的視覺表達形式,從而使人類的信息獲取、處理、應用成本最大程度地降低。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應用可視化教學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就教師的教育教學而言,教師運用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可視化設計,將教學信息、知識、思維、技能等,轉換為具體的圖表、圖像、視頻等形式,應用可視化技術為學生營造學習環境,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使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與能力的轉化,大大降低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的難度,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與高效性;二是就學生學習和接受知識的過程來說,通過設計可視化的課堂教學內容,把學生的思維、情感、能力具象化,幫助教師及時掌握每名學生的情況,從而完善教學內容。因而,本文所指的可視化教學主要指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成果的可視化。
一、教學內容的可視化
教學內容可視化是指知識與技能的可視化。教師可以提前利用可視化技術轉換教學內容,消除學生在信息的獲取、處理、應用中的障礙,打造高效課堂。古代文學課堂中有很多教學內容無法具象化地呈現給學生,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將可視化技術與教學內容相結合。
(一)可被可視化的教學內容
從先秦兩漢經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最后到宋元明清,古代文學的時間跨度有幾千年,文學體裁也從傳統詩歌、散文到新興的小說、戲曲,每個階段的文學體裁都有不同的特點,教師應該將每種體裁的發展變化和階段特點具體且清晰地呈現給學生。對此,教師在結合作家生平經歷和時代背景分析作品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視頻、音頻和思維導圖等可視化手段。還有一部分古代文學的內容,包括詩詞鑒賞、某一故事的流變等,如水滸故事、西游故事、三國故事等因為時代久遠,學生需要借助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去解讀,那么教師可以設置虛擬仿真實驗,讓學生模擬故事的場景,獲得身臨其境般的體驗。
(二)對教學內容可視化的方法
一是以設置問題的方式再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問題的設置分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課前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學生了解知識點,課中通過課堂互動引導學生探討知識點,課后結合課外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這三個階段是一個整體,它們共同推進了教學內容和學生思考過程的可視化。二是利用視頻等可視化手段再現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整合知識點。用視頻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三是通過虛擬仿真實驗,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以游戲者的角色身臨其境地掌握知識點。教師通過虛擬仿真實驗,也可了解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便于優化后續的教學設計。
二、教學過程的可視化
教學過程的可視化可以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關系,其可視化過程就是學習路徑的思維可視化,既包括教學重難點學習過程的思維可視化,也包括問題解決路徑的思維可視化,可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方式實現。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一個學期共有64個課時,教師可以合理分配線上和線下教學課時,把整個學習過程記錄下來,將每節課的內容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
就唐宋部分的古代文學教學為例,按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大綱要求,該課程要求學生了解唐宋歷史、文學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唐宋時期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熟練掌握唐宋文學的主要特點,明確各種文體的發展脈絡。通過該課程的教學,教師要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分析和鑒賞能力,使其結合社會背景、作家思想和文學主張把握作品的主題思想,具備初步的學術研究和學術寫作等專業能力。教師要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古代文學素養,凸顯古代文學的教育意義,從專業應用能力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專業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課前任務驅動的可視化
該課程分線上資源學習12課時和線下課堂教學52課時,一共64課時。每個章節教師都準備了課前預習資源(視頻資源、書籍資源)、任務驅動作業,作為線下課堂教學的補充,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在課前設置視頻教學資源,按照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觀看這些視頻,并結合具體的問題,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督促學生預習。這些視頻資源既包括名校名師的講解,也包括重要的學習資料和文獻資源,可以提高學生自主預習效率。教師在課后設置任務驅動作業,讓學生對課堂學習的重點加以鞏固,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術思維和學術寫作能力。
(二)課中教學互動的可視化
課中教學互動的可視化通過教師自制的PPT來實現。教師在設計PPT時會立足教學重難點,融入思政元素,并結合學生實際需求把視頻、圖像等資源引入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混合式教學對教學可視化最大的幫助就是通過線上直播課堂,利用頭腦風暴、小組討論等方式,讓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對問題的看法,同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
(三)課后知識拓展的可視化
課后,教師可以針對教學重難點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并布置相關的知識拓展任務。以古代文學“辛棄疾”這一章節的內容為例,其重點是辛棄疾的詞作內容與生平經歷的關系,難點是了解辛棄疾詞作的獨特風格。課前,學生要利用視頻自主預習和完成相關任務,課中要梳理和討論相關知識點,課后要在此基礎上全面梳理知識點,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辛棄疾與同為豪放派的蘇軾的風格有所不同,辛棄疾雖為豪放派,但其詞作中也有很多風格溫婉的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如何看待辛棄疾詞的藝術成就”“現代研究者如何評價辛棄疾詞”等話題進行討論。課后,教師可以布置“結合近五年關于辛棄疾詞作藝術特色的研究現狀,概括其研究內容并闡述自己的見解”的任務,這需要學生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開動腦筋去總結概括,并試著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通過這種思維可視化方式,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三、教學成果的可視化
教學成果可視化是指達成教學目標或完成教學任務后,將取得的成果具象化地展現出來。對于學生而言,通過具體形式呈現知識,有利于促使學生內化知識,從而達到新的認知平衡。對教師而言,通過教學成果的可視化可以幫助教師更有效地判斷教學成效,并組織差異化教學,制定干預措施與開展教學反思。
教學實際表明,對于課前預習活動,學生的興趣不是很高,而在課中互動討論環節,學生的思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對于課后的知識延伸和書目推薦,學生的積極性相對較高。對此,考慮到線上線下教學的特點,古代文學的課程考核分成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平時成績由線下出勤率、作業完成度和線上課堂學習表現組成。對于平時成績的考評,主要集中在學生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上,教師在考評學生平時成績的過程中,也會及時發現學生學習方法的不足,及時引導學生改正。通過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方面,可以為后續的教學改革實踐提供數據支撐。
綜上所述,教師通過合理安排線上線下教學,可以很好地實現古代文學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成果的可視化。可視化教學可以很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使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目的。
(作者單位:湖南應用技術學院文化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