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群芳
摘要:新時期背景下,人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意識逐漸增加,對飲食質量提出更高需求。蔬菜作為人們日常飲食中較為常見的食物,其品質會直接關系到人們健康發展狀況。近年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生態農業技術應運而生,促進各地區有機蔬菜種植規模逐漸擴大,為推進國家科技興國戰略奠定了良好基礎。基于此,本文將對有機蔬菜種植特點和優勢劣勢進行分析,探索現代化種植模式,并提出幾點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措施,旨在為提高有機蔬菜生產質量和產量貢獻一己之力。
關鍵詞:有機蔬菜;種植模式;生態農業技術;推廣
0 引言
傳統蔬菜種植中,種植戶會通過施加化肥、激素、農藥等方式,加快蔬菜生長速度,降低病蟲害發生率,雖然能夠達到一定生產需求,但藥物和肥料的殘留會對蔬菜本身造成不良影響,并且人們長期食用這種蔬菜,會嚴重危害身體健康。尤其新形勢下,健康飲食成為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這也為有機蔬菜流通拓展了市場。現階段,我國針對有機食品生產做出一系列規定,要求有機蔬菜種植產地和周邊環境必須符合相關要求,同時要做好種植過程精細化管理工作,確保將蔬菜中的農藥、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含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從而在提高蔬菜品質的同時,達到穩產、高產需求,一方面滿足食品市場供應需求,另一方面為種植戶創造最大化經濟效益。
1 有機蔬菜種植特點及優勢劣勢
1.1 有機蔬菜種植特點
近年來,我國有機蔬菜種植規模逐漸擴大,結合種植經驗總結來看,可以將其特點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對土壤要求較高。需要確保種植區域三年之內沒有施加過任何化學藥物,包括農藥、激素、植物生長劑等;第二,對種子和種苗要求高。需要確保選用的種子或種苗具備天然性特征,避免使用人工基因改造后的種子或種苗[1]。第三,對生產和流通要求較高。有機蔬菜從種植到流通需要經過諸多環節,每個環節都存在一定質量隱患,一旦控制不當就會影響蔬菜品質。只有構建較為完善的質控體系和跟蹤審查體系,并將有機蔬菜生產過程完整記錄并存檔,才能夠在保證其品質的同時,確保其具有可追溯性。第四,需要具備國家食品認證。有機蔬菜在流入市場前,必須經過專業食品認證機構嚴格審查,確保審查通過才能銷售。第五,保證生產質量過關。有機蔬菜在種植過程中與常規蔬菜相比,無論是種苗選擇還是肥料施加,均要達到有機質需求,確保生產出的蔬菜營養豐富、天然無污染。
1.2 有機蔬菜種植優勢
有機蔬菜在種植過程中主要以生態農業技術為導向,其優勢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促進健康。有機蔬菜與常規蔬菜相比,維生素和各種纖維含量相對較高;金屬及致癌物質含量相對較低,在促進人體健康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第二,口感好。有機蔬菜從種植到流通,每個環節都會得到嚴格管控,可以確保其生產過程無任何添加,能夠維持蔬菜的天然成分,這也意味著有機蔬菜的味道也具有天然特征。第三,預防病蟲害。有機蔬菜種植需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所以種植戶通常會開放動物飼養,拓展動物活動范圍,如此能夠有效提高蔬菜抗性,從而減少病蟲害發生率[2]。
1.3 有機蔬菜種植劣勢
凡事有利必有弊,有機蔬菜在具備以上幾種種植優勢的同時,也存在一定弊端,具體來說:第一,生產成本較高。常規蔬菜在生產過程中大多采用規模化生產模式,并且大量使用化肥用藥,甚至很多蔬菜在種植前就已經對土壤施加了各種肥料,雖然收成快,但是無法保證質量。而有機蔬菜種植需要嚴格遵守國家執行標準,但就選址來說就面臨重重困難,僅前期基地建設就要投入大量資金,加上后期人工除草、有機施肥等費用,所以投入的資金要遠遠大于常規蔬菜種植。第二,受時間制約。有機蔬菜種植要遵循大自然發展規律,所以需要結合氣候環境、自然條件種植當及時蔬,與常規蔬菜種植相比時間跨度較小。這一意味著有機蔬菜種植存在種類不全問題,無法充分滿足食品市場多樣化需求。第三,種植過程復雜繁瑣。有機蔬菜種植不能接觸任何化學肥料或藥物,每個流程都要嚴格按照國家執行標準操作,所以種植過程相對復雜[3]。
2 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分析
2.1 合理選址
當前,我國針對有機蔬菜種植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包括《有機蔬菜生產技術規范》等,其中明確規定了蔬菜種植的環境、空氣、水源等標準需求。種植戶需要嚴格按照相關規范進行選址。具體來說:第一,基地環境。有機蔬菜種植需要在適宜環境下進行,在選址過程中要保證基地原理工業污染區、生活垃圾場、交通主干線、工礦區等區域;第二,地塊完整。基地土地必須為完整地塊,中間不能夾雜常規蔬菜種植地塊,但是可以有有機轉換地塊。如果與常規地塊相鄰,需要有明顯分隔標記,如人工隔離帶、山丘河流等。第三,必須有轉換期。如果基地原本是常規蔬菜生產系統,要將其轉換為有機蔬菜種植系統的話,至少需要經過2年轉換期。多年生蔬菜收貨前需要經過3年轉換期,如此才能夠使其成為有機蔬菜。種植戶在轉換期間,需要嚴格按照國家執行標準進行操作,經1年轉換后的基地種植出的蔬菜,可以將其作為有機轉換蔬菜在市場流通[4]。第四,建立緩沖帶及棲息地。有機蔬菜基地選擇不可避免會遇到與常規生產基地相鄰的情況,如果常規地塊受到污染,很可能會對有機蔬菜地塊造成危害。對此,需要種植戶在有機地塊與常規地塊之間設置緩沖帶,避免常規地塊的禁用物質進入有機地塊。同時需要在有機地塊附近設置棲息地,為害蟲的天敵生物產卵、活動提供空間,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
2.2 科學施肥
有機蔬菜在種植過程中,應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藥、除草劑等,所以施肥技術也有異于常規蔬菜種植。具體來說:第一,有機蔬菜施肥種類。常見的有機蔬菜肥料有種植戶自制腐熟有機肥,或經認證并允許在有機蔬菜種植使用的富硒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如果種植戶在蔬菜種植中選擇自制有機肥,需要確保肥料充分腐熟。有機肥與人工合成肥料相比養分含量相對較低,所以要保證用量充足,確保達到蔬菜生長養分需求。否則會造成蔬菜缺肥,導致其生長緩慢,并嚴重影響質量。針對有機肥前期釋放有效氧較為緩慢這一問題,種植戶可以采用微生物、有益菌等方式加快有效氧釋放速度,為有機蔬菜健康生長奠定基礎。第二,土壤培肥。在土壤中施加綠肥,能夠達到固氮效果,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通常綠肥的產量大概在2000kg左右,按照含氮量0.3%進行計算,能夠固定68kg左右氮素。當前,有機蔬菜種植中較為常見的綠肥有苜蓿、白花菜木樨、蒿枝、紫云英等。第三,有機蔬菜肥料無害處理。有機蔬菜肥料一般需要在施加前的60d左右進行無害化處理,也就是將肥料加水,使其具備一定濕潤度,而后堆積并覆蓋薄膜,確保其在一定時間內內發酵腐熟,期間溫度要始終維持在60℃以上,如此可以殺滅肥料中的病原微生物,并且便于蔬菜更好的吸收養分[5]。第四,有機蔬菜施肥方法。首先,控制好施肥量,在基地施肥中,種植戶需要同步進行種菜和培肥地力工作。一般動物和種植肥的比例要控制在1:1為宜,通常可以施加3000~4000kg/667m2生物有機肥,追肥100kg有機專用肥。其次,施足底肥。可以將施肥總量的80%作為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的底肥,并在耕地時將底肥施加到耕作層中,如此可以為有機蔬菜根系發展提供充足養分。最后,合理追肥。如果基地有機蔬菜根系較淺,并且種植密度較大,可以通過鋪肥方式進行追肥。待蔬菜長出3~4片葉,可以將處理后的肥料撒入基地,注意施肥均勻,而后澆足水分。如果基地有機蔬菜根系集中,并且行距較大,可以采用開溝施肥方式進行追肥,在操作中藥注意不能傷及蔬菜根系,肥料施加完畢后要及時覆蓋土壤并交足水分。
2.3 病蟲害防治
化學防治技術是蔬菜種植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蟲害防治技術,具有見效快、效果好等優勢。但隨著環保理念不斷深入,化學防治技術存在的弊端也逐漸凸顯,無法充分滿足有機蔬菜發展需求。所以對化學防治技術進行優化和完善迫在眉睫,有效降低其對有機蔬菜造成的不良影響。具體來說:第一,在害蟲防治中,避免使用劇毒或殘留性較強的化學農藥,雖然這種農藥能夠在短時間內殺滅害蟲,但是會對蔬菜品質造成危害,并且人們食用后會嚴重損害身體健康[6]。第二,對有機蔬菜常見害蟲的發生規律和發生原因進行總結,并針對性選擇防治技術,既要保證蔬菜品質,又要達到理想防治效果。種植戶不應面對所有的病蟲害都選擇化學農藥防治手段,而是需要了解更多防治技術,盡量減少農藥使用量,確保蔬菜質量過關。第三,合理控制農藥用量。當前,很多種植戶存在錯誤認識,認為農藥用量越多,病蟲害防治效果越好,實則不然,過度使用藥劑不僅會增加病蟲害抗藥性,還會對蔬菜生長造成不良影響。所以在病蟲害防治中,種植戶需要嚴格按照說明書用藥,并掌握科學施藥方法,從而為有機蔬菜健康生長奠定基礎。
3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策略
3.1 推廣有機蔬菜高效栽培技術
種植戶在有機蔬菜種植階段,需要提高生態意識,適當使用生態農業技術,一方面保證蔬菜質量和產量,另一方面減少種植戶工作強度。高效栽培技術作為生態農業技術中的一種,當前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和使用。具體來說:第一,優化有機蔬菜種植環境。農業研究人員要加大力度研究高質量、高產量有機蔬菜種子。同時,種植戶需要結合現有規范和自身種植經驗,對基地土壤進行科學處理。第二,減少化學防治技術的應用。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除了使用化學防治技術,還可以使用生物或物理防治措施,常見的物理防治技術有人工捕蟲、燈光誘殺等方式,需要種植戶結合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常見的生物防治技術有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等,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殺滅病蟲害,還能夠避免環境污染、藥劑殘留等問題。第三,控制農藥用量和噴灑頻率。種植戶需要結合農藥說明書科學用藥,避免藥劑過多或過少使用,同時控制好施藥頻率,為有機蔬菜健康生長奠定基礎。只有滿足以上需求,才能夠達到有機蔬菜穩產、增產目標[7]。
3.2 提高技術創新水平
相關部門不僅要大力推廣有機蔬菜現代化種植模式,還要加大力度研究生態農業種植技術。眾所周知,技術研究離不開專業科研人員和資金的支撐。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并設立技術創新專項資金,以此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鼓勵科研人員大膽創新。另外,各大高校也要建立一定規模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為學生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提供便利。與此同時,隨著有機蔬菜種植規模的逐漸擴大,以及生態農業技術更新換代速度的逐漸加快,各種新設備和新技術也應運而生,相關部門需要適當增加科研人員和推廣人員技術,在大力創新的同時,為促進蔬菜種植向生態化、現代化趨勢發展奠定基礎。
3.3 加大農業生態技術宣傳推廣力度
當前,雖然我國越來越多專家和學者積極投入到有機蔬菜種植研究中,并且促進多種農業生態技術應運而生,但由于普及程度不高,加上新技術使用標準有待完善,所以很多種植戶對新型農業生態技術持觀望態度。對此,需要相關部門推廣人員深入基層,對有機蔬菜種植基地和廣大種植戶進行普查,了解其種植需求,并針對性推廣農業生態技術,確保技術能夠真正解決有機蔬菜種植問題[8]。另外,相關部門還應構建示范基地,或培育示范戶,通過由點及面的方式,使更多種植戶認識到農業生態技術的優勢和價值,從而提高其應用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推廣部門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官網、手機APP等方式,面向廣大種植戶宣傳農業生態技術相關知識,從而擴大技術推廣范圍。除此之外,政府部門應出臺鼓勵政策和優惠政策,充分激發種植戶應用生態農業技術的積極性,為有機蔬菜規模化種植奠定基礎。
4 結語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我國有機蔬菜種植規模逐漸擴大,由于有機蔬菜與常規蔬菜相比,在種植方面難度較大、流程較多,所以需要選擇科學合理的種植模式,在保證基地環境達標的同時,做好精細化管理工作,有效降低病蟲害發生率。另外,將生態農業技術引入有機蔬菜種植,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大生態農業技術宣傳推廣力度,從而提高有機蔬菜品質和產量,使其走向更多百姓的餐桌。
參考文獻
[1] 紀麗芳.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探微[J].農家致富顧問,2021(10):70.
[2] 劉福科.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J].農村百事通,2021(14):190.
[3] 王春會.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農村科學實驗,2021(16):71-72.
[4] 趙雪蓮.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研究[J].農村百事通,2021(9):78.
[5] 伏曉.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分析[J].湖北農機化,2021(5):50-51.
[6] 盛守明.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運用[J].新農業,2021(10):42.
[7] 姜佳燕.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8):179-180.
[8] 王雪姣.有機蔬菜種植模式及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應用[J].農村百事通,2021(17):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