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瑋
摘 要: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以及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中通過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作出指示和強調,義務教育學校要加強課后服務教育的引力,制定具有吸引力的課后服務項目方案,吸引學生自愿非強迫的參與到課后服務的行為活動中,以落實國家教育部“雙減”政策的落實[1]。其中,該政策對課后教育培訓補習機構行業沖擊很大,結束了該行業的“野蠻生長”的行業發展現象。
關鍵詞:“雙減”政策、教育培訓、課后服務
“雙減”政策中指出,課后教育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點之一,靈活、科學的制定課后服務的服務活動功能目標,靈活、創新的制定課后服務的活動內容和服務形式,建立完善、科學的課后服務、管理體系制度。
對于課后服務的教育活動形式,在我國已不是新鮮事物,在不同時代背景下,呈現出不同的教育活動形式和歷史特征,其所蘊含的內容、目的也各不相同,在現階段下的課后服務需做到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培養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全身心的發展,作為課堂教育的延續或是個人發展教育學習的補充,也可通過放學后的托管看護的服務形式,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的學業的作業完成率,保證作業質量,同時緩解校外學習生活所帶來的學習壓力,為學生提供非課程、非學科的教育學習服務活動,提高學生的身心發展,促進學生個體的特色發展。
此前有學者強調:“首先應該在理論上明晰它的發生和運行邏輯,在理論上講清楚其價值旨向和功能定位,如此才能讓課后服務成為一種富含教育理性的有效實踐,才能落地生根穩健運行。”從中我們要建立在當今這個時代的背景環境、政策下,梳理課后服務的行為邏輯,響應“雙減”政策做出的指示,在指導思想上明確課后服務的內容形式、內容核心,科學、健康的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科學的理論邏輯和指導方針,消除應試教育所建立起來的病態的教育觀,消除應試教育對當前教育的不良影響,促進校外、課后學習回歸學生個人的全方面發展,促使學生課后健康學習。
一、 課后教育的三方合作特色(家庭、學校、政府)
課后服務是不完全附屬于三方(家庭、學校、政府)任何一方的責任下,但當今環境下,家庭的責任程度逐漸下降,而學校、培訓機構的責任逐漸上升,甚至存在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政府的責任,應當由這兩方組織單位承擔孩子的教育責任,這樣的思想是不正確的,因為學習行為發生在方方面面,不代表上學、進入學校或是培訓機構這一行為活動為學習,在家、在社會,與外界每一次交互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是學習活動,學習也不局限于教科書或是專業知識,而存在于各種的社會活動的行為當中,故教學不是老師的專屬職權,家長或是學生周邊與之發生交互行為的所有人。
而三方合作模式就包含了這一切交互學習中的所有環節,即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學校環境三方組成的“大課堂”環境。而課后教育的三方合作的平衡的重要性在于:
1.課后教育不完全屬于學校。失去政府方的監管,無序的教學模式易形成教育成本低,目標收益在短期內增長極快的應試教育模式,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在填壓式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學校將大量的考試知識學習時間擠占學生應學習生活、培養個性的時間、精力,不利于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同時易養成學生功利性的思想。對于學校方,課后教育會變成課內教育的延續,課后教育將無異于課內教育模式的特點。
2.課后教育不完全屬于家庭。現環境下,家庭對于孩子的教育精力有限,且家長是不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存在不規范、錯誤的教育可能,將課后教育責任完全歸屬于家庭對于孩子的培養質量會存在差距極大的可能,當然,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培養會有極大的影響,不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發展極為不利,不利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成立家委會這一行為進行統一的課后管理服務,只起到看管孩子不鬧事,安全活動這一功能,在教育方面效果甚微,以及家委會這一組織本是一松散組織,不具有強約束性。
3.課后教育不完全屬于政府。政府的職責主要為監管、維持良好的教學風氣,保護學生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當然也可成立公益性組織單位或委托該類組織單位對學生的課后服務進行工作,但公益性機構往往存在不適合承擔長期的課后服務業務,但交給專業性更高的商業機構,往往會造成商業化程度提高,導致過度的商業化,忽視課后服務的公益性、學生的多元化訴求,也容易造成服務資源明碼標價,加重家庭負擔,且商業機構遵循市場規律,容易導致課后服務內容一味附和家長或學校教育的需求,導致與課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
二、課后教育與課內教育的區別
課后服務的核心在于“課后”二字。課后教育應區別于課內教育[2]:
1.不應于課內教育一樣采取課堂式教育,應通過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進行自由的探索、學習,不以功利性進行教學引導,可通過社團、興趣小組、俱樂部等形式進行。
2.不應采取正式的行政單位進行劃分學生群體,如:班級、年級等。支持學生自由發展團體,但區別于拉幫結派,避免團體的絕對區分、組織沖突。支持通過親緣聯系、地緣聯系、興趣愛好相同等關系進行非正式的組織成立,主要通過學生自己,加以正確的引導培養學生正確的為人處世觀、價值觀,提高責任意識、團隊意識,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學習,促進團隊配合、探索。
3.打破學校教育的封閉性、強制性、理論性。加入課后服務活動中的各色非正式團體組織中,學會個人承擔責任,降低學校、家庭溫室教育對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在課后服務中的團體活動中,創造將課堂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活動中,進行實踐活動,不僅打破了課堂學習不能進行的實踐環節,同時也可加深知識的學習記憶,也可在實踐中探索課堂為教授的相關知識,對課堂知識的理解進行擴展和升華。
三、課后教育的發展方向
1.制定規范的課后教育市場準則。
規范化課后教育的產業,避免課后教育脫離“雙減”政策提出的指導思想,避免課后教育成為課內教育的延續,避免課后教育成為扭曲教育思想的產物。
2.搭建半封閉式的教育體系
支持學生自由發展,自由進行學習活動,但對學生做出的錯誤行為以及家長、學校等外界機構做出的錯誤行為、思想教學進行及時糾正。著重區別于應試教育、溫室教育,不強制學生進行學習生活,不包庇干涉學生的錯誤行為,以學生的個體主導學習活動,有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學習內容,不在以功利性為準則。
3.與傳統的課內教育形成良性競爭
良好的組織運行離不開競爭活動,同時該競爭是對雙方都有利益。對于傳統的課內教育,如一味死板、功利性、封閉性的教學,勢必影響學生對課內教育的排斥心理,從而造成學生學習質量下降,與原本的學習計劃違背,但學校不可能取締課后服務組織,壟斷教育,故為適應課后服務出現的環境勢必減緩功利性、封閉性等程度。而對于課后服務,如完全背離課內學習的內容,勢必造成家長為首的社會主體對課后服務的不支持,適當的進行課內教育,或是運用課內教育中的理論知識進行實踐可對學生的課業學習進行提升會讓家長更加支持課后服務,而不在競爭中淘汰。故兩者的競爭關系約束了雙方的活動,進而不會造成完全割離的情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1-11-25].
[2]? 龍寶新. “雙減”政策背景下學校課后服務的定位與改進.1008-228X(2021)06-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