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娟
摘 要:在我國文學發展歷程之中,現代文學占據著關鍵性地位,因此,我國對于現代文學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在對現代文學開展研究的時候,首先要重視其整體感,同時要找到現代文學研究這一學科的靈魂所在?;诖耍疚膶W者溫敏的相關著作作為基礎,對現代文學研究之中的整體感,以及學科之“魂”進行分析并探討,以期為我國的現代文學研究發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關鍵詞:現代文學研究;整體感;學科之“魂”。
在對現代文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學者溫敏的研究具備較強的整體感,而且溫敏的研究體現出穩健的學風,很少運用高深莫測的學術理論、引用大量的參考文獻:,在論述的過程中,溫敏立足于常識、常理以及常情,抓住作家的主要作品、文學史之中的現象兩條研究脈絡。在對溫敏的著作進行解讀的過程中,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內找到核心問題,對于其中的內容產生更加通透的理解,從而真正理解現代文學研究所具備的學科之“魂”。
一、我國現代文學相關內涵
(一)現代文學
我國的現代文學之所以誕生,是因為我國的社會內部在當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我國文學受到了外國文學的廣泛影響,由此產生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現代文學。在我國現代文學之中,會運用現代語言,體現出現代化的民主、科學等先進思想,同時其表現手法以及藝術形式,與傳統文學截然不同。與現代文學同時誕生的還有多種全新的文學體裁:新詩詞、現代小說、現代話劇、散文詩、雜文、報告文學等,無論是文學的學術角度、描寫方法、文學架構、抒情方式等層面,都體現出更強烈的創造性,最終使我國現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發展潮流保持一致,成為真正的、具備現代意義的文學。
(二)構成我國現代文學的文化背景
構成現代文學的文化背景,主要分為以下三點:其一,社會內部的重大事件構成部分之一就是文學,在文學作品之中,呈現出明顯的政治、政黨乃至階級意識,政治運動以及社會革命,就是文學的起源以及具體表現。其二,文學審美意識會直接受到社會意識的影響,文學的主體性被削弱,而是體現出強烈的社會革命附屬傾向。其三,文學創作的題材通常為社會內部的政治事件,而且文學作品會產生創作以及理論方面的論爭。
(三)學術界研究現代文學的方法
首先,研究者需要將我國的現代文學,放置于中國的近現代史、乃至世界的現代史之中,然后把握其發生和發展的脈絡。在上述過程中,必須將文學與中國近代的思想發展歷程相連接,同時將文學歸納至藝術的范疇。
其次,必須樹立歷史在場的觀念。研究者應當運用美學眼光,以及與現代文學所處時代相符的審美觀念,在分析我國現代文學創作與生成作品的過程中,需要同時分析文學的接受過程,以及外國文學在傳入當時的中國以后,對于我國現代文學產生的影響。
除此之外,研究者必須避免出現“無線衍義”的情況發生,無論運用何種方法進行研究以及解釋,必須將學術理論作為基礎??偠灾?,中國現代文學不僅僅是作家和作品的歷史,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學以及文化思想的歷史,更是我國社會接受以及運用現代文學的歷史。除此之外,現代文學誕生與我國的近現代社會為“民族”創造出了共同的想象空間,促進了民族精神我國近現代社會之中產生并且凝聚,甚至極大推動了我國新興民族國家的形成,其作用是不可忽視、不可替代的。
二、現代文學研究之中的整體感
溫敏在大學之中就讀的專業為現代文學,他也是我國恢復高考之后的第一批研究生,由于受到時代的影響,溫敏與其他處于同一時代的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呈現出更加專業化、個人化的傾向,但是,溫敏的“個人化”學術研究,并沒有與現代文學的整體感背道而馳。在提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之后,溫敏與其他學者合作完成著作《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而且溫敏個人的專著《新文學的現實主義流變》之中,也體現出以下與“整體性”相關的特征:通過研究復雜的文學現象,提煉其中的關鍵問題,把握現象背后的歷史發展規律,并努力“給予明快的論說”的系統之作。在此之中,“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得到保留,其研究更重視整體性以及發展規律。
在閱讀溫敏的著作過程中,還應當注意一點,就是溫敏的研究成果,與課堂教學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溫敏的著作《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題記》內部,明確提到其中的大連根長,來自于其課堂教學的稿件整理,而其他著作諸如《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等,也都是基于溫敏的實際課堂教學而創作的。溫敏的著作有著通透的、平易近人的文風,強調“知人論世”,關注突破學院化壁壘的過程,同時關注“文學生活”的發展,將教學作為研究的內在驅動力。在第二代乃至第三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之中,除帶來潛在影響的文學史之外,其研究的內在驅動力應當都為“教學”。
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高校的學院體制變得更加規范和專業,就我國年輕的學者而言,其學術的起點通常為博士生論文。在北京大學現代文學系的博士論文答辯過程中,學者陳平言認為,博士論文所發揮的作用至少可以“管十年”,從而使剛剛接觸研究的博士,清醒地規劃自身的學術研究道路,同時對課題的延展性進行充分研究以及考量。上述認知能夠體現出我國年輕學者的普遍成長軌跡:在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研究者就會專門研究精確而深奧的課題,從而使學術研究的大方向以及格局得到確認,然后再進行持續研究、深入耕耘,從而在特定領域內部獲得建樹,成就“一家之言”。上述自我養成的方法,能夠從多方面對學者的學術性格產生影響,例如,在原有的議題范圍之內,學者可以繼續“開疆拓土”,通過不斷努力突破原有的學科邊界,但是,學者不會更多地關注學科內部具備的其他脈絡,甚至不會考慮文學史寫作所具備的整體框架,以及現代文學這一學科在我國社會之中具備的“大”位置。
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應當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現代文學研究相關學科的狀況,以及人們的思想狀況。首先,無論是何種文學史框架,例如“現代性”“反思現代性”“二十世紀文學”等,都已經在相關學院的知識生成鏈條之中得到穩定,將更多的、能夠充分進行學術研究的空間提供給所有研究者,并不需要研究者特意對此進行反復審視以及檢討。其次,在“多元化”以及“反思”的名義下,當代的知識趣味,更傾向于運用整體的、宏大的敘述,使某種距離感產生,在對以往的歷史敘述進行拆解的時候,能夠將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差異性釋放出來,進而將新的文學傳統在“現代”的時空之中相對化,似乎這就是近年來形成的全新學術風尚。
三、現代文學研究之中的學科之“魂”
學科之“魂”這一問題,在旁人看來可能會覺得十分抽象,也可能是運用學科之“魂”,指代現代文學這一學科之中,曾經具備的凝重、渾厚的傳統。或許正如學者溫敏所言,學科之“魂”就是人們與現實對話,然后參與到當代價值重建活動的自覺性,同時不斷對現代文學之中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加以重新審視。就后一個角度而言,學科之“魂”可以理解為現在文學研究之中具備的整體感以及內在感。在進入新時期之后,現代文學研究這一學科的框架,雖然經歷了多次轉換,但是現代文學研究不會因為轉換,而失去內在的緊張感以及迫切感,就像該學科不會縮減成為只具備單純審美性質的學科一樣,現代文學研究更不會陷入完全“古典化”的泥潭。
在現代文學正式生成的時候,現代文學以及與之相關的論述,就已經與中國社會的整體性變革、重塑思想以及人的靈魂,而且現代文學研究這一學科的發展脈絡,就是將文學作為中介,結構性、整合性地理解20世紀的中國。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傳統,現代文學要想保持自身具備的靈活思想以及感知,就不能將“現代”一詞看作已經完成的、能夠充分對象化的、全封閉的存在。當前無論是思考還是感受,仍舊處于“現代”一詞提出的問題結構內部,甚至會在其顛倒之后、或者在歷史后果之中生成。
對上述整體性的追問進行保持,獲得學科之“魂”,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人們,就可以獲得價值感以及工作帶來的意義,縱使身處惡劣的環境之中也能夠安頓自我,獲得持續工作的熱情,而不是將所謂的方法、資料和理論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遏制學科之間出現的“內卷”。當然,在對革命以及現代化潮流進行反思的過程中,出現了以下狀況;當代文化的去向,就是在于不斷質疑具有遠景性、結構性的敘述,由于出現了多元共生的情況,因此原有的學科會逐漸模糊甚至被分解。上述情況很可能會影響研究者的實際“心態”,甚至導致研究者出現不專注、故意跟風、心態浮躁等情緒,導致學科品質以及學科的對話能力受到了不利影響。
溫敏的作品《現代文學研究的“邊界”及“價值尺度”問題》,就是其在參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的第十屆年會之中,專門作出的主題報告。在這份報告之中,體現出溫敏對于學科發展的整體性看法。溫敏先是對于學科平穩現狀之下隱藏的“某些困擾與迷惑的湍流”加以檢討,然后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以及所有研究者為了“突圍”而做出的努力。時至今日,溫敏提出的問題仍舊存在,學術環境以及社會文化范圍變得更大,出現新的問題也在所難免,而且所有問題不可能在單一的學科之內得到解決。
但是,溫敏在報告之中引述了學者吳福輝的觀點,認為當前盡管仍舊還存在“分解”現象,但是通過多次“小歸納”出現的問題,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在多年來各種潛流不斷涌動的過程中,在大量“小歸納”匯聚為“大歸納”的過程中,學科的整體感以及靈魂也逐漸凸顯出來。例如,部分研究者站在社會史的觀點上,重新研究我國左翼革命文學的脈絡;或者在對比現代中國與傳統中國之后,重點研究現代和當代文學的位置以及意義。
盡管研究進展的向度是不同的,而且人們能夠看到,不同的研究會站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等立場開展,但是,所有的研究并非只是關注某一種文學潮流,或者某一種研究視角,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對現實之中存在的緊迫問題進行回應,從而使人們對部分“根本性問題”進行思索。在上述意義的基礎上,人們還可以這樣認為:現代文學所具備的學科之“魂”,雖然可能在時代潮流的不斷變化之中,以及較差的學術環境之中分散甚至消失,但是也會在人們迫切的、誠摯的思考之中,重新獲得充實并且走向聚合。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對現代文學開展研究的過程中,要想真正了解現代文學并且達成深入研究的目標,就必須注重其完整性以及學科之“魂”。學者溫敏對現代文學開展的相關研究,以及其研究所獲得的成果,可以人們研究現代文學提供良好的借鑒,使人們站在完整的角度去了解現代文學,進而為我國現代文學研究這一學科的建設提供更多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張光芒,趙京強.學術范式的流變考論及邏輯反思——以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為核心[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4(06):2-10.
[2]李怡,王永祥.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05):77-86.
[3]田穎,李雪.讀出文本和讀入文本——對現代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關系的思考[J].北方文學,2020(36):6-7.
[4]姜濤.現代文學研究的整體感與學科之“魂”[J].文藝爭鳴,2021(09):153-155.
[5]楊慶祥.對現代文學研究幾個基本問題的理論思考[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9(12):30-42.
[6]邵寧寧.近十年現代文學研究的文獻學進展及學術史反思(2009-2019)[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9(01):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