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摘要: 目的:探析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擇本院2019年3月-2021年10月期間就診的63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2例,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和對照組(31例,采用常規健康教育)。對比兩組干預前后3月血糖控制水平(評估指標包括糖化血紅蛋白(HbAlc)、空腹及餐后2h血糖(FPG、2hPG)、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睡眠質量(評估指標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估表(PSQI))。結果:兩組護理前各項血糖指標、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評分及睡眠質量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血糖指標及睡眠質量評分、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及用藥依從性以及對糖尿病相關健康知識的掌握。
關鍵詞:全程健康教育;糖尿病;護理管理;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8--02
糖尿病病理生理機制是由于胰島素缺陷/生物作用出現高血糖,屬于臨床常見高發內分泌代謝疾病,糖尿病易誘發甲亢危象等多種并發癥。隨著近年糖尿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多,合并癥患者發病率也出現逐年增長趨勢,因此有必要加強臨床預防及診治研究[1]。臨床表明,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按時按量用藥,同時需要加強護理干預,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嚴格控制飲食和運動,這就需要臨床人員加強對患者健康教育,充分提高對病情相關知識的了解和重視[2]。基于此,本文選取了本院2019年3月-2021年10月期間就診的63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射陽縣人民醫院2019年3月-2021年10月期間就診的63例糖尿病患者,本組患者診斷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3]標準:患者存在體重指數≥24kg/m2、缺乏體力活動等糖尿病高危因素,經兩點法檢測證實糖化血紅蛋白(HbAlc)>7.0%。納入標準:(1)符合糖尿病兩病臨床癥狀;(2)能夠積極配合護理者;(3)患者悉知研究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排除暫時性高血糖患者;(2)妊娠期女性;(3)合并其他影響觀察指標疾病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2例,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和對照組(31例,采用常規健康教育)。觀察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48-75歲(67.32±11.26)歲;原發疾病病程4-37月(17.85±2.36)月;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9-77歲(67.43±11.12)歲;原發疾病病程5-36月(17.34±2.15)月。兩組共病者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包括為患者講解藥物的使用方法,緩解患者的緊張、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同時記錄病人的既往病史、用藥史、藥物過敏史等;觀察組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具體措施包括:(1)成立健康教育護理小組,由醫院領導牽頭組織成立健康教育護理小組,制定落實健康教育方案及管理、監督制度,組織開展健康教育培訓工作,為患者建立詳細的個人健康檔案,詳細記錄患者的健康問題,詳細記錄患者的病情狀況、護理記錄、用藥情況等;(2)用藥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嚴格遵醫囑用藥的必要性,根據患者的年齡、職業、學歷等情況為病人制定針對性的健康宣教方案,大力開展健康教育講座活動,積極通過知識展報、手冊等方式進行健康宣教,重點加強用藥指導、飲食習慣、運動鍛煉的宣傳,特別是降糖藥物的合理使用,應告知患者遵醫囑用藥控制血糖的必要性和優勢,消除病人對長期用藥的顧慮,從而提高患者對用藥的依從性;藥物的使用應遵循從單一藥物、小劑量開始的原則,藥物使用時間較長時,藥物的耐藥性也會逐步增加,此時可考慮聯合用藥,用藥期間需加強血糖的監測,護理人員根據血糖檢測結果合理調整用藥,患者切不可自行停止用藥、更改用藥類型、調整用藥劑量;(3)運動鍛煉健康教育,規律的開展一些運動鍛煉對于控制血糖具有良好的效果,護理人員根據不同患者的身體狀況、年齡狀況及興趣愛好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鍛煉方法,并積極參與鍛煉活動,如廣場舞、游泳、打太極、慢跑、快步走等方式,本次護理推出了“1357”運動方案,即每天運動一次以上,每次運動三十分鐘以上,每周運動五天以上,活動后心率在170以上;運動過程中應確保運動量、運動頻率及方法,按照循序漸進原則進行運動,切勿空腹運動,運動時間一般為40min,根據患者耐受程度調整運動時間,指導患者識別低血糖癥狀,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切不可勉強。運動前后需要做好血糖監測工作,若患者出現血糖波動較大,需要臨時調整飲食方案,做好低血糖預防工作;(4)心理疏導。護理人員隨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主動詢問、關懷患者,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并給予有效溝通,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通過另外成功的案例勸導、安慰、鼓勵和支持患者,幫助患者樹立對臨床人員的信任感;(5)飲食健康教育,為患者講解飲食與血糖的關系,依據病人的體重、身高測算病人的體質指數,科學精準評估營養狀態,結合病人的每日勞動量、營養攝入需求、及血糖控制范圍對病人每天所需的能量進行測算,并依據測算結果控制患者每日攝入能量、含糖類食物進行限制,如發病初期需要補充基本營養物質,攝入熱量比糖尿病總量高10%,確保后期可進行熱量控制操作,根據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跡象及時補充碳水化合物,在機體蛋白質分解速度高于合成速度時需要及時攝入優質蛋白;食用低碘低脂食物。告知患者飲食習慣與高血糖的關系,日常飲食應選擇新鮮蔬菜等清淡或酸性食物,避免攝入糖類食物。
1.3 觀察指標以及效果評定標準
對比兩組干預前后3月血糖控制水平(評估指標包括糖化血紅蛋白(HbAlc)、空腹及餐后2h血糖(FPG、2hPG)、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睡眠質量(評估指標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估表(PSQI))。血糖測量采用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美國BioRadD1)及高效液相色譜法(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檢測HbAlc、采用血糖儀(美國強生One Touc)檢測空腹及餐后2h血糖(FPG、2hPG)。睡眠質量評估工具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估表(PSQI),量表包括7個維度(每項均為0-3分,總分范圍區間為1-21分),分值與睡眠質量存在負相關關系[4]。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通過醫院自定的調查表進行,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程度越良好[5]。
1.4 統計學方法
將共病患者數據納入SPSS23.0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PSQI、血糖控制水平指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計數資料(性別構成比等指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P<0.05)顯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對比兩組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評分
兩組護理前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尚未完全明確糖尿病發病機制,多數學者認為其影響因素與城市化、老齡化、遺傳、肥胖及超重患病率等存在密切關聯性。由于糖尿病影響到腸道葡萄糖吸收,降低糖耐量,升高血糖[6]。
臨床研究表明,通過加強健康教育可以促進患者積極參與疾病管理,提高疾病防治認知水平,逐漸養成合理膳食、控制體重以及其他健康生活方式[7]。由于大部分患者缺乏對醫療知識的了解,容易采取不正確的自我護理措施,導致了血糖水平反復波動,比如一些患者喜食甜食、肉食,使得血糖波動較大[8];一些患者在用藥方面擅自更改用藥劑量或者更改藥物、沒有規律用藥等,大大降低了藥物控制效果[9]。因此,對于患者實施健康教育非常必要。通過健康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對高血糖的認識,從而保證患者除了在住院期間接受專業的治療和護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夠接采取正確的自我護理措施加強病情的護理[10]。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前各項血糖指標、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評分及睡眠質量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血糖指標及睡眠質量評分、用藥依從性、健康知識掌握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種有效與實用性兼顧的護理干預模式。
綜上所述,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護理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及用藥依從性以及對糖尿病相關健康知識的掌握。
參考文獻:
[1]何莉華,朱婷婷,曹麗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延續性護理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標、自我管理水平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34):142-145.
[2]王文翠.強化營養支持護理聯合健康宣教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營養知識認知、遵醫行為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6(33):183-185.
[3]陳靜,劉茹,康格平,宋春苗.以微信健康教育為主的延續護理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知識、態度、行為和血糖控制情況的效果觀察[J].貴州醫藥,2021,45(10):1649-1650.
[4]陳玲,鄭曉佳,林小燕,田江宣.醫聯體聯動模式下糖尿病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21,59(29):176-179.
[5]楊艷英,羅艷艷,常紅娟,杜鑫,荊敏.信息-動機-行為技巧健康教育模型在社區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素養中的應用[J].職業與健康,2021,37(20):2839-2843.
[6]張德芳,楊潤冰.基于人文關懷理念的優質護理服務在妊娠期糖尿病高齡產婦剖宮產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21,28(10):1389-1390.
[7]黃靜燕,曾麗群,蔡雅紅.針對性護理結合健康教育對糖尿病腎病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維護效果的影響分析[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1,21(19):143-144.
[8]涂利娟,林蘊華,沈惠玲.以促進角色適應為目標的全程協同護理管理在妊娠期糖尿病分娩期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9):53-56.
[9]喬根芳,仇海敏,李悅,朱秋菊,凌麗萍.糖尿病胰島素治療護理中協同護理模式對患者規范注射胰島素率、血糖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療,2021,40(26):168-172.
[10]曾佳.多元化健康教育聯合行為干預對體檢發現高血糖患者認知情況、遵醫行為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1,28(09):149-152.